云 曉
青春叛逆期:家長適當示弱與讓權(下)
云 曉
所謂向孩子“示弱”,并不是全盤肯定孩子,而是先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然后再指出他們的缺點。
家長應該如何幫助青春期的孩子呢?
在孩子四五歲時,家長就應對他們進行性教育,讓他們對性別有所了解,讓他們知道自己與異性的不同。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能很坦然地對孩子講“性”,那孩子一般都能很順利地度過青春期身體的這一“突變期”。
事實上,在孩子面前,很多中國的家長都不能坦然地講“性”,面對孩子身體的變化,他們甚至比孩子都要緊張。而家長的這一表現(xiàn)恰恰極大增添了性的神秘感,以及孩子的恐懼和好奇心理。
曾認識這樣一家三口:
一天,12歲的兒子洗完澡后,很苦惱地對媽媽說:“媽媽,我的小雞雞長出了很多毛,好難看?。 眿寢屄牭胶⒆舆@樣說,既沒有笑,也沒有覺得難為情,而是親切又有點嚴肅地對孩子說:“傻孩子,那不是難看,而是你成長的表現(xiàn),這說明你已經(jīng)是大孩子了,已經(jīng)是小男子漢了。不僅如此,再過一段時期,你的身體還會出現(xiàn)很多變化,比如長出胡須,還有喉結等,這些都是你長大的表現(xiàn)?!?/p>
就在這時,爸爸突然笑了一聲,然后責怪似的對媽媽說:“你也真是的,怎么跟孩子說這些呢,這孩子也真是的,這也好意思問?!?/p>
這時,孩子的臉已經(jīng)紅得像個蘋果,表情也由坦然變得極不自然,就像做錯了什么事情似的,趕緊跑進了自己的房間。
媽媽所說的那些話,本來是對孩子很好的性教育,孩子也能很坦然地接受,但就是因為爸爸的那一聲笑和所說的話,讓孩子產(chǎn)生了負罪感,從此“性”在孩子的心目中變成了一種罪惡,而且很神秘。也許他今后還會對自己的身體發(fā)育有很多迷惑,但他再也不會對家長提起。
大多數(shù)的家長都不會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但如果家長不能為孩子提供這些知識,這些渴望了解自己身體的青春期孩子,就會把目光轉向黃色網(wǎng)站、黃色書刊,這對孩子的成長將十分不利。
每個孩子到了青春期,都必須掌握一定的性知識?,F(xiàn)在一般的中學開設的性教育課堂,知識范圍有限。父母可以根據(jù)情況向孩子講授性知識。當然,如果家長覺得難為情,可以買一些青春期讀物,如《青春期男孩必讀》《青春期女孩必讀》等送給孩子。
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甚至開始反抗家長,其實,這都是由于他們身上的成人感在作怪。這種成人感使他們不再喜歡家長的束縛,因此這時,家長不妨分一些權力給他們,讓他們過把成人癮。
一個星期天的上午,王萌抱著籃球就往外跑,正好與爸爸撞了個滿懷,爸爸看他慌里慌張的樣子,便問他:“你這是干什么去呀?”
“我昨天跟同學約好了,十點在學校操場打籃球,這會兒我估計他們都已經(jīng)到了。”
“那你的作業(yè)?”
“爸爸,我都已經(jīng)安排好了,上午打球,下午寫作業(yè)?!?/p>
“既然你已經(jīng)安排好了,那我就不打亂你的計劃了,不過,你也要按計劃完成任務啊?!?/p>
“那……那我現(xiàn)在……”
“還站在那干嗎,趕緊去吧,跟同學約好了,哪能爽約呀!”
看到爸爸這么開明,王萌高興地抱著球跑出了家門。
到了青春期,孩子最煩的事情可能就是家長還像孩子小時候那樣約束他們了,因此,家長越約束他們,他們越偷偷摸摸地或明目張膽地與家長對著干。但是,如果家長給他們一些權力,讓他們自由安排自己的一些事情,他們就會覺得家長很開明,從而不會故意為難家長。
就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位家長,他同意孩子按自己的計劃安排時間,讓孩子掌握了管理自己時間的權力,孩子在感覺家長開明的同時,一定也會嚴格地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安排時間。
當然,對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長分給他們的權力要適度,比如,允許他們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但要把時間表交給家長一份,以供監(jiān)督。這樣既給了孩子權力,又考驗了孩子的自制力,同時還不會破壞親子關系的和諧,可謂是一箭“三”雕。
面對青春期孩子表現(xiàn)出的叛逆行為,家長要學會把自己從“老子”的身段上放下來,要學會對孩子“示弱”。
有一位媽媽就很會“示弱”,因此,她與14歲的女兒相處得很好,而且女兒還把她當作知心朋友。讓我們來看看她是怎樣教育女兒的:
“女兒,過幾天媽媽要參加一個婚禮,你說媽媽穿什么衣服比較時尚?”
“我覺得你新買的那條裙子應該不錯,不過,要是再配一條小絲巾就更好了?!?/p>
“好主意,這樣既高貴又不失時尚,那我明天就去買條絲巾?!眿寢屜肓讼耄又f,“我的形象設計師,我能給你提條意見嗎?”
女兒聽媽媽稱自己為“形象設計師”,高興地說:“媽媽請講。”
“我知道你的發(fā)型是今年最流行的,我也很喜歡,但劉海兒把眼睛都遮住了,是很影響視力的。如果你把劉海兒斜著再剪去一些,既時尚,又不會遮住眼睛,說不定還能引領另一種潮流呢!”
女兒仔細想了想媽媽的話,說:“媽媽,我正在為這個劉海兒煩惱呢,這下好了,你幫我找到了一個解決的好辦法。”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位聰明的媽媽,她懂得巧妙地向孩子“示弱”:她先承認了自己不如女兒的地方,然后再指出女兒的發(fā)型問題,使得女兒欣然接受了自己的意見。
也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發(fā)型有意見,但他們往往是以一種強硬而且?guī)в兄肛煹膽B(tài)度沖孩子大嚷:“看看你的發(fā)型像什么樣子,劉海兒遮住半張臉,你想演恐怖片嗎?”
用這種態(tài)度跟青春期的孩子講話,他們肯定不會買賬,這種做法只能使孩子對家長充滿敵意,破壞親子之間的關系。所以,這種教育方式最不可取。
也許有家長要問了,向孩子“示弱”會不會助長孩子的囂張行為?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并不會。所謂向孩子“示弱”,并不是全盤肯定孩子,而是先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然后再指出他們的缺點。它代表著一種教育態(tài)度,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并時刻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同時,它又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先揚后抑。
只要家長學會這三點,就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的“困惑”和“叛逆”。
(責編陳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