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一三七中學 周晶飛
?
淺析高考中古典詩歌賞析題的備課
吉林省長春市一三七中學周晶飛
【摘要】
古典詩歌的賞析是學生厚積古典文化釋放點,雖然在高考卷面中所占分數并不高,卻能集中反映學生運用古文言知識和賞析語言表達的能力,它是高考題中不可或缺的載體。
【關鍵詞】
備課古典詩歌析技巧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文化史的一株奇葩,它的意境和意蘊是其他國家詩歌無可比擬的。讀中國詩歌是一種享受,如品茗,越咀嚼越回味無窮,從而由衷地產生了對古代詩人、詞人頂禮膜拜之心,佩服他們運用語言的精準,心甘情愿地擔當起古典詩歌的傳承任務。于是精心備課,目的是厚積學生的文化底蘊。
2015年高考語文考綱的要求是:(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針對考綱的要求明確備課的范圍:1.從詩歌的體裁來看:以律詩和絕句為主,其次是詞。2.從詩歌的朝代來看主要以唐宋詩詞為主,一般是二流作家一流作品居上。3.考題的角度一般選擇賞析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
賞析古典詩歌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所教年級,了解學生賞析古典詩歌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又照顧到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高一學生古文基礎比較薄弱,老師此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學情來制定學習計劃,循序漸進,不能一棒子打死,使學生畏懼讀詩歌,只有從淺入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所以在這個階段主要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表現(xiàn)手法運用,如用典、渲染、烘托、襯托、對比、借古喻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比興、抑揚結合、象征等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高二學生古文知識的儲備日益雄厚,感情日益豐富,賞析古典詩歌的能力也日益加強,重點賞析詩歌作品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種,以及詩人通過形象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高三學生心理已經成熟而且知識儲備豐富,綜合分析能力日益提高,在詩歌的意象、意境、表達技巧、藝術形象和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加以引導。
賞析古典詩歌方法很多,但是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主要是把握時代特點,知人論世,抓住唐詩宋詞特點,兼顧元明清時代性。從最簡單的修辭入手,兼顧詩歌的語言特點,抓住情景交融藝術特點,由淺入深,一點點剝開實質,使學生享受豁然開朗的樂趣。
高一學生缺少賞析技巧,在每次講授新課時都有側重點,做好高考鏈接,比如我在講授《沁園春?長沙》上闋時就重點教授藝術手法:遠近結合、動靜結合和擬人、設問等修辭,滲透學習,使學生進行量的積累,進而達到質變。在講授詩經《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時,重點講解了比興手法的運用。宋代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氨取笔菍θ嘶蛭锛右孕蜗蟮谋扔?,使之生動形象。“興”就是借助比喻的事物引起所要表達的內容。比如“羊群走路靠頭羊,陜北起了共產黨”就是用頭羊比喻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領導作用,由淺入深,使學生理解“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借桑樹的蔥蘢茂盛來比喻女主人公和氓的愛情如火如荼的甜蜜;當女主人公的愛情由高潮轉入低谷時期,詩人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桑樹枯萎凋零來比喻女主人公容顏衰老,愛情走到崩潰的邊緣的意境,生動形象,淺顯易懂。所以高一時先讓學生理解藝術手法概念的含義,由淺入深,結合詩詞時代特點,把握主人公的情感態(tài)度,揭示其象征意義,打好賞析古典詩歌的基礎。
高二階段,學生已經儲備了大量古典詩文名篇,理解能力有質的飛躍。所以在理解方面游刃有余,重點是詩歌形象的賞析,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種。
(一)明確人物形象的鑒賞技巧
學生快速閱讀文本之后,第一要關注背景,知人論世。只有了解是哪個朝代的作品才能知道作者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因為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直接影響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評價“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所以我們在賞析陶淵明的詩時就要了解東晉官場黑暗的社會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陶淵明為什么不愿出仕做官,向往“桃花源”的自給自足,安居樂業(yè)田園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歸去來兮辭》和怡然自得的《歸園田居生》的詩作。所以賞析古典詩歌的關鍵第一步就是知人論世,從而明確詩詞的人物形象。第二找詩詞中的關鍵字,這樣就會把人物形象活化在我們面前。例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詩句的關鍵字“僵臥”“尚思”就活化詩人無私忘我的愛國形象。
(二)對于事物形象的賞析
作者通過作品事物形象,用象征性手法,把所描寫的事物人格化,從而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所以松、梅、竹、菊等就成為作者歌詠的對象。例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借助菊的事物寫出詩人悠然自得的隱逸者的形象。
(三)對于景物形象的賞析
借景抒情是寫詩最常見的手法,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事物環(huán)境,冷暖色調等表達詩人的情感,還有通過農事、戰(zhàn)爭、狩獵、離別等場面描寫,來抒發(fā)作者對戰(zhàn)爭等的態(tài)度。例如寫邊塞戰(zhàn)爭場面的李賀《雁門太守行》“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場面描寫寫出了將士們黑夜行軍,在易水交戰(zhàn)時,戰(zhàn)士們苦戰(zhàn)的場面和壯懷激烈的豪情,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展現(xiàn)將士們的雄心壯志。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高三學生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賞析能力進一步加強,把高二學生的賞析知識加以滲透補充,從而達到質的飛越。
總之,教師備好課,就好比教給學生一把金鑰匙,開啟賞析古典詩歌的大門。我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學生只有掌握賞析方法,才能游刃有余在詩歌的海洋里徜徉。詩歌鑒賞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文化涵養(yǎng)。教師在備課時交給學生疏通用典,解讀意象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詩歌和自己的交融感,這樣才能使學生理解詩歌內蘊,體味詩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