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鵬,尹芳,周力,
(湖南科技大學 a. 法學院; b.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現代大學制度下高校內部資源配置機制探析
廖志鵬a,尹芳b,周力a,b
(湖南科技大學 a. 法學院; b.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資源配置體系是高校內部管理結構中的基礎要素與環(huán)節(jié)。學校資源包括各種人力資源、教育教學資源、科技資源、資產和資金等,高校要實現人力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完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實現人力資源多渠道、多層次的開發(fā)與管理;要探索適應教育、科技發(fā)展形勢的教學、科技資源管理機制;構建市場經濟要求的成本核算體系,實現資產的有效配置與共享、資本及債權的合理營運與財務安全,為實現學校辦學目標提供良好的保障條件。
現代大學制度;高校;資源配置機制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處于蓬勃發(fā)展時期,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和結構布局的調整已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了以政府舉辦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舉辦格局,高等教育的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辦學主體和辦學面向、經費籌措和資源投入、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等趨于多元化,這既拓展了高校發(fā)展的空間,也使之受到更多制約和影響,高等學校必須通過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改革管理機制,優(yōu)化配置各種資源,實現學校科學發(fā)展。
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實行現代大學制度,就是要明確大學舉辦者、辦學者和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明確各方權力和責任,為此,高等學校要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前提下和面向社會依法依規(guī)自主辦學的原則下,加強決策和管理的民主性。資源配置是大學內部管理結構中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現代大學制度要求政府對高校辦學資源進行合理投入和宏觀調控,高校自主進行內部資源配置,確保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文化建設和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的有序、高效運行。
資源配置屬于經濟學范疇,分為相對的兩個層次,即較低層次和較高層次。較低層次是指在資源分配方向大體一定的條件下,一個生產單位、地區(qū)或產業(yè)體系內部如何組織并利用這些資源,它使生產處于最佳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讓資源盡可能的發(fā)揮最大作用,其合理性與最優(yōu)性體現在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們[1]。較高層次是指資源在不同的生產單位、產業(yè)和地區(qū)之間如何分配,其合理性反映在如何使每一種資源有效配置于最適宜的使用方向或方面。
依據厲以寧先生的看法,高等教育在資源配置上有兩個方面:微觀配置和宏觀配置。前者是指資源總量分配在高校內部確定的前提下,怎么樣來合理利用和組織有限的物力、財力、人力。使其效益最大化,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科研成果,吸引各種各樣的優(yōu)秀人才。后者是指在高等教育資源總量一定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怎樣讓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教育機構以及各部門和地區(qū)之間進行合理有效分配,并在那些有需要的高校和地區(qū)進行一定的傾斜。高等教育雖不同于一般的經濟性產業(yè)活動但它也是一個投入產出活動,從這一層面講,投入產出效率同樣也是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可缺少的一個要求。
作為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一項基本保障資源配置,它的優(yōu)化勢必帶來高校管理工作的提高,所以在高校對于高校資源的配置作為高校的管理者而言表現的越來越重視。但在現實中高校資源配置的狀況卻是很難讓人滿意,所以研究高校資源配置,就顯得十分有意義。通過對近年來有關高校資源配置相關文獻的整理,我們不難看出,高校的資源主要由人力資源、財力資源以及物力資源這三個部分所組成。合理配置大學內部資源,可使有限辦學資源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能夠使資源配置真正圍繞教學科研這個中心任務,并用于建設學校內涵上。同時,也能通過資源配置改革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進而激發(fā)廣大師生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2]。
高校內部的資源配置是根據校內各部門的狀況,對所得到的國家分配、社會籌措和學校現有的教育資源進行校內配置,將教育資源分配給相關部門、機構和個人,用于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建設發(fā)展,從而來培養(yǎng)對社會有用的優(yōu)秀人才,研究出良好的科研成果,提供基礎的社會服務,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進而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
受到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國高校教育資源存在普遍不充足的現象,對于高等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需要不能很好滿足。高等教育高校間的競爭,其實就是教育資源的競爭。現階段高等教育資源的來源主要是指國家在高等教育方面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雖然對教育領域的投入國家在不斷加大,但是高等教育資源在資源配置的總量上是缺乏的。在校內資源配置上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教師資源配置不合理,生師的比例嚴重失調。依照教育部的規(guī)定,生師比14∶1為優(yōu)秀,16∶1為良好,18∶1為合格,而無論是1999年前還是之后,高校生師比都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可見高校人力資源尚未能達到最優(yōu)配置。另外非教學人力資源配置偏高。目前,行政本位和后勤本位是我國高校存在的兩個本位。造成學生人均成本和教育行政成本提高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在高校非教學人員隊伍數目太過龐大[3]。這帶來的是高校中稀缺的資源,很大部分都被分配到了行政和后勤中去了,造成的就是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性降低和資源的浪費。
第二,高??萍假Y源配置和管理滯后。一是科研人才流失情況較嚴重。有些高校因科技人才政策存在偏差或執(zhí)行力度不強,造成科技人才外流,影響到學??萍假Y源的配置。二是機制體制不健全。一些高校對待科技資源配置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形成完善的資源配置體系和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的機制。三是科技資源的開發(fā)渠道單一,浪費現象嚴重。四是一些院校和企業(yè)的合作不緊密,缺乏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從而導致造成科技成果資源的浪費[4]。
第三,教育教學資源重復占有、重復建設現象十分嚴重。想要在當前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和激烈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作為經濟實體它對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必須高度重視,因此高校作為實體經濟的一種也不例外。但當今我國很多高校跟風所謂的“熱門專業(yè)”而盲目開設專業(yè),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很大浪費。在我國絕大部分大學中,不管自身辦學條件如何,對于計算機、財會等相關專業(yè)的開設,幾乎每所大學都有。這使得在我國高等院校中計算機類、財經類本??茖I(yè)短期內增長了一倍,這就過度浪費了教育資源。除了專業(yè)盲目開設外,各高校的二級附屬學院和各專業(yè)對有限的教育資源的爭奪,造成了教育教學設備與研究機構的重復購置和重復設置。并且缺乏相對應的制度制約和政策,以及投資論證嚴重不足,材料和教研儀器設備利用率普遍偏低,使本來就稀缺的教育資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發(fā)揮。參照世界銀行的有關統計:我國高校的教學設備和實驗室利用率低于平均水平60%。另外我國高校的儀器設備閑置率達20%以上,根據教育部相關統計,那些昂貴的設備的利用率竟然連15%也沒達到。
3.1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加強人力資源的使用與激勵
資源配置體系是高校內部管理結構中的基礎要素與環(huán)節(jié),它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資產和資本的優(yōu)化配置。師資隊伍作為高校最重要的辦學資源,高校必須高度關注它的建設。作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高校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和優(yōu)化配置,在管理效率的提高上有著決定性作用。我們在考慮高校辦學特點的同時,又要考慮高校人力資源的個性特征,以此來促進人力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形成和建立起一種公平、公開、競爭、擇優(yōu)的用人方法和基于能力、業(yè)績并重的薪酬制度,以此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從而真正實現才盡其用、人盡其才和多勞多得、優(yōu)勞優(yōu)酬的格局[5]。高校傳統的人事政策普遍地造成了一種“分糕效應”的模式,即很少看造蛋糕份額,而只看蛋糕的分配額度,相應在人事政策上大多數取決于人的學歷、資歷和職稱等方面。這種模式導致教職工都選擇去拼命提高自己的學歷和職稱。在這種人事政策的影響下,高校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相對較低[6]。近年來有部分高校實行計績付酬的分配制度模式,開展了職稱制度改革,實行了合理人事制度和激勵機制,這是一種比較成功的嘗試。
3.2推行全額成本核算,提高內部資產資源的利用效益
首先,為了提高設備利用率,要加強管理。學校所有固定資產應由學校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實行統一的管理,在購買大型設備時要進行科學的研究,并制定合理的資產購買計劃,進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在校內對那些長期閑置的設備進行重新配置,使其得到合理利用。
其次,對于閑置設備的資產要進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為了提高資產的整體效益,我們對于資產的管理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進行,資產管理部門要負責所有資產的使用效益,并要對學??傮w資產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或再投資。同時,將大學資源中非教學工作占用的成本核算出來,從而以科學規(guī)范的方式配置資源,從制度上遏制資源浪費,推進學校內涵發(fā)展。
3.3在校內各建立各類資源的共享機制
實現資源共享,打破封閉的管理模式。公共設施教育教學資源和科技資源,要盡量使管理開放化,實現資源共享。要實現專業(yè)間的資源共享和師資的優(yōu)化在大學內部,對相容性較強的專業(yè),為了減少資源的不必要投入,我們要在教師隊伍建設和實驗室建設以及教學儀器設備購置等方面實現共享,這有利于不同專業(yè)的共同發(fā)展。校內各專業(yè)之間的資源共享,既能降低生均培養(yǎng)成本,又可實現優(yōu)勢互補,提高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要設立多種平臺,構建科學的校內資源共享機制。首先對優(yōu)質師資、課程資源、數據信源、大型儀器設備等等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設立可以資源共享的平臺,在怎樣合理擔負公用設施的運行成本方面我們要進行合理探索,來引入有償使用資源的新機制。為了促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我們在降低辦學成本和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要提高資源利用率,達到資源共享[7]。當前一些高校嘗試采取比傳統組織結構更靈活的形式,如創(chuàng)新平臺、創(chuàng)新團隊等,使得大型試驗儀器設備等得到充分共享,教學與研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1] 厲以寧.非均衡的中國經濟[M].北京:經濟出版社,1991.
[2] 劉曼格,劉春.論我國民辦高校的籌資現狀及對策[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05-109.
[3] 閔維方.教育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作用[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2):17-26.
[4] 王燕.高??萍假Y源優(yōu)化配置的對策與措施[J].中國高??萍迹?014(7):30-31.
[5] 徐曉陽.加強預算管理 全面優(yōu)化高校資源配置[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09(11):94-95.
[6] 王永斌,蔡中宏.甘肅人力資源開發(fā)和人才聚集對策探討[J].社科縱橫,2005(3):27-30.
[7] 杜守旭.構建學科群下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平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3):113-116.
(責任校對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33
20160525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DFA100281)
廖志鵬(1972-),男,湖南新化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科技哲學、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40-057
A
1674-5884(2016)08-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