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榮
(福建省莆田第十八中學,福建 莆田 351162)
?
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新詩有效教學策略
蔡慶榮
(福建省莆田第十八中學,福建 莆田 351162)
高中語文教學應重視新詩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xiàn)實中的新詩教學并沒有體現(xiàn)出其真正的價值,情況不容樂觀。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需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一步強化新詩教學。多元解讀意象、引導查閱資料、有效拓展延伸和加強寫詩訓練,是強化新詩教學的有效策略。
新課標;高中語文;新詩教學;有效策略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感受·鑒賞”部分指出: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像力和審美力……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1]。高中語文教學應重視新詩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具有重要意義[2]。然而,現(xiàn)實中的新詩教學并沒有體現(xiàn)其真正的價值,情況不容樂觀:有的只重視朗誦,有的只將新詩用散文化的語言予以復述,有的直接結(jié)合時代背景對詩進行政治性說教等。高中語文新詩教學應該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呢?在此,筆者結(jié)合十幾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淺見。
意象是詩表意的基本單位,詩人選擇此種物象入詩,而不選擇那種物象,一定是看中了此物象與其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志具有某種相似性特征。這種相似性特征往往是隱蔽的,甚至是只有作者自己才知曉的。因為詩用以傳達意思的文字很少,而其中的內(nèi)涵卻很大,它們之間構(gòu)成了一個意義的空白。這種空白給讀者的猜測、重構(gòu)、想象再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這也是讀者對新詩開放性解讀的大舞臺。詩中的意象蘊含情感有表層和深層之分,表層是我們讀者可以通過讀詩,對詩中文字的分析即可領悟到的意象所蘊含的感情基調(diào)。如教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其中對“云彩”這一意象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云彩”這一物象從表意上說只是要寫“云”,那為什么后面要加一個“彩”字呢?有了這一個字也就讓我們領悟到了作者此時看到的“云”是具有五顏六色的美感,詩人看云的美與賞云時的喜悅心情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中一定有詩人喜悅之情的表達。而深層則是作者主觀上想用這種意象來抒發(fā)什么情感,表達何種志向,而且詩中不一定有直接的明示,而是要通過背景分析、詩人經(jīng)歷等外圍因素的介入才能體會到的,即意義空白點。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分析詩的意象時,特別要注意引導他們對新詩從表層到深層的開放性解讀。仍以教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為例,我們先可以讓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其中有“西天的云彩”“夕陽”“金柳”“艷影”“青荇”“水草”“虹”,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討論這些意象的藝術特征。這一討論過程有可能會產(chǎn)生豐富的答案。如“夕陽”,有些人認為是日落時分的太陽,其中蘊含著傷感;也有人認為夕陽下的光輝呈現(xiàn)出橘紅色,有時又是緋紅,不斷變化,比其他時間的太陽光更加絢麗,更讓人著迷。那么對詩中的這些意象的藝術特征應取何意呢?這就要讓學生根據(jù)他們對詩的理解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鑒賞了。因為意象在詩人的修辭格作用下,浸透著詩人的情感體驗,只有認真玩味才能進入詩的情感內(nèi)核,才能真正體會詩的美妙。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解讀。
當然,在新詩教學中也不能把詩中的意象單個地肢解分析,既然在一首詩中同時使用了幾個不同的意象,那么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與單個意象的表意效果一定會有不同。就象人體的頭、手、腳等同時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身體時,它才名符其實,才具有其實在意義,才能發(fā)揮其真正意義上的作用。所以對詩的意象分析也應注意到意象組的整體表意功能,只有把這個組合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其產(chǎn)生的“情感場”才能顯露出來。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云彩”“夕陽”“虹”“星輝 ”這一組天上的意象組合在一起,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種寧靜、安祥的天幕,同時這些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虛幻之景。與這組天上虛幻之景相對應的另一組意象組“金柳”“艷影”“青荇”“水草”,這是地上的實景。詩人構(gòu)思這兩個意象組合的用意是什么呢?對這些詞語應取本義、比喻義、引申義還是象征義?其中大有文章可作,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老師千萬不能越俎代皰,只作為一個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xiàn),必要時作些點撥即可。討論了這些意象組后,接下來再讓學生體會“我”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而又“不能放歌”這組矛盾組合。相信學生一定會有很多看法,只是我們在分析指導中要給予學生話語權(quán),讓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意象的深層含義會不斷被挖掘出來,意義空白也在學生的討論中逐步被補上。于是,學生在體會到參與文本建構(gòu)的樂趣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對新詩閱讀的興趣。
查閱資料是為學生領悟詩意,感受詩情進行再創(chuàng)作服務的,在閱讀新詩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教讀新詩中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導學生查閱與詩意理解有關的資料,至少包括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社會背景、民俗習慣等,因為讀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論世、解讀文本;二是引導學生查閱前人對詩意理解的資料,因為對一個問題的研究應有繼承和拋棄,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這是新詩本位特點決定的,也是新課程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有效嘗試[3]。
解讀新詩,至少要研究詩寫作的背景、詩人的詩藝主張、當時詩潮、思潮、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等。例如教學戴望舒的《雨巷》時,在教之前完全可以讓學生先去查閱戴望舒的生平簡歷,查閱他成長的環(huán)境、學習的經(jīng)歷、生活的時代等。學生了解這些資料后,自然會把它介入自己理解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所表達的主題、所透露出的地方文化的過程中;介入理解詩中所描寫的內(nèi)容、展現(xiàn)的意境與詩人的相關性的過程中;介入理解詩中意象的來源,把握詩中感情基調(diào)的由來的過程中等。學生把自己的這些理解帶到課堂上來討論,那就一定更有話語了。在課堂討論之后再引導學生去查閱《雨巷》相關的解讀文章,并把它與自己在課堂討論的理解相對照,就會又一次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在思考中與前人的觀點產(chǎn)生碰撞而生發(fā)出新的火花。這樣既實現(xiàn)了詩歌解讀方法的學習,又容易產(chǎn)生對詩歌解讀的創(chuàng)意。
至于查閱資料的形式則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可以把語文課堂搬到圖書館,讓學生根據(jù)既定的目標去查閱文獻資料;也可以讓學生直接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有些涉及時代特征的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去采訪自己的前輩,了解時代特征、風土人情;也可以到一些博物館、名勝古跡中去感受相關的氣氛,體驗詩人當時的情感等等。但不管用何種方式查閱到的資料,也不管這資料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教師都應該作合理的引導,讓學生注意取舍,有選擇地接受。
在現(xiàn)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新詩作品較少,這是教材的缺憾,但我們教師在上課時不能因這種缺憾而限制了我們的新詩教學,要對教材進行補充。一方面是對教材的彌補,另一方面也是讓新詩教學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他們學習新詩的興趣。這個拓展至少可以有三個方向:一是同一作者在其作品選擇上延伸,二是在相同流派不同作者之間的作品延伸,三是向新詩經(jīng)典篇目延伸。
我們在教讀戴望舒的《雨巷》時,可以另選他的一些作品,如《我底記憶》《路上的小語》《林下的小語》等。這些作品是戴望舒較明顯表達愛情的詩,讓學生把這些詩中“親愛的,在心中你也感到冷嗎?/當你擁在我懷里/而且把你的唇黏著我底的時候”(《林下小語》),“給我吧,姑娘,那在你衫子下的/你的火一樣的,十八歲的心/那里是盛著天青色的愛情的”(《路上的小語》)的詩句與《雨巷》中“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的詩句比較,從而探究它們的情感主題,并對其他讀者的解讀觀點批判地接受。這種引入同一詩人不同作品的做法,不但可以訓練學生新詩閱讀的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還可以激發(fā)他們對新詩的閱讀興趣。
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同流派不同詩人的詩作到我們課堂,與課內(nèi)詩作進行比較。如教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就可以選聞一多的《死水》作比較閱讀,讓學生去領會新月派詩的藝術特色。當然,在教讀高中必修課中的新詩時,也可以把選修課中的新詩拿出來相互比較閱讀。這樣既拓展了語文課堂,又延伸了新詩教學的內(nèi)容,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外,可以把一些經(jīng)典的、受到人們普遍認可的詩作引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在課堂上讓學生利用課內(nèi)學到的新詩閱讀方法去閱讀。如在高一必修的新詩單元上完后,可以另選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的《錯誤》,讓學生去領會詩中“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那新奇的比喻,“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中那情與景的融合。
新詩教學如果能在課堂中引入這些內(nèi)容,相信一定能把語文課堂變成探究的課堂,求知的課堂,高效的課堂。
在我們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一個矛盾——每個人都很喜歡詩,都認為詩很美,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常用詩來形容美,如詩樣年華、詩意生活、詩化人生等,可是對寫詩卻敬而遠之。特別是高中階段,在各種各樣的語文考試中,作文題都有這樣一句話:“文體不限,詩歌除外”,這就暴露出新詩教學的一個缺憾??墒切抡n標要求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新詩因其長短皆宜,形式自由,很適合高中生自由抒發(fā)情感的特征。而且,新詩最能展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4]。此外,學生在練習新詩寫作時是一種生命本真的釋放,能提高人的生命體驗水準 。加強學生新詩寫作訓練,是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這既教書又育人的舉動,我們?yōu)楹文馨阉懦谕饽兀?/p>
況且,正如薩特所說:“寫作和閱讀是同一歷史行為的兩個方面”,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表現(xiàn)與存在》中也主張“閱讀為寫作,倡導言語人生”。那么學生在閱讀新詩后,讓其根據(jù)自己對生活的體驗練習寫作新詩,讓他們的生活體驗也得到一種詩意的安居又有何不妥呢?
當然在新詩寫作教學中,老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詩作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點微光,也不能讓他熄滅在老師、同學的漠視之中。我們可以把學生中較好的詩作讓學生點評,老師也要作適當?shù)狞c評、鼓勵,讓他們的心靈得到一種人文關懷,給他們帶去詩意人生的快樂。
新詩教學應是具有詩性的彰顯、人文的關懷、本位的復歸的教學,異于其他語文課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詩的學習,而在時代的物化與異化中,保持一種心靈的凈土,是我們高中語文老師長久而偉大的任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藍香.河源地區(qū)高中語文新詩教學現(xiàn)狀與策略探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3.
[3] 楊理沛.當下語境中的新詩鑒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22-23.
[4] 沈首梅.中學語文新詩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責任校對晏小敏)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02
20160412
蔡慶榮(1975-),男,福建莆田人,中學一級,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
G632.0
A
1674-5884(2016)08-0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