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孟霞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0)
?
杭州市社區(qū)居民腦卒中患病情況及知信行調查
楊孟霞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探討杭州市社區(qū)居民中老年人群腦卒中防治知信行現(xiàn)狀及危險因素。方法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2 718名40歲以上中老年社區(qū)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和體格檢查。結果杭州社區(qū)居民中老年人腦卒中患病率為9.27%,年齡標化患病率為10.31%;多因素logistic回歸顯示,年齡大、患有高血壓、得分糖尿病、有房顫史、中心性肥胖是杭州市中老年人群腦卒中患病的危險因素;杭州社區(qū)居民腦卒中防治相關知識總平均分(16.71±1.85)分、總得分率41.76%,腦卒中防治信念總平均分(42.05±1.61)分、總得分率58.40%,杭州社區(qū)居民腦卒中防治相關行為總平均分(34.21±1.43)分、總得分率45.61%;對調查對象腦卒中知識、信念、行為得分進行相關分析顯示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結論杭州市社區(qū)居民中老年人群腦卒中患病率較高,高齡、高血壓、糖尿病、房顫病史及中心性肥胖是中老年人群患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且社區(qū)居民腦卒中防治知識普遍缺乏,防治態(tài)度總體趨向積極,防治健康行為依從性較低。
〔關鍵詞〕社區(qū)居民;腦卒中;知信行
腦卒中的發(fā)病與危險因素暴露水平密切相關,而且通過有效干預腦卒中影響因素,最終能夠達到降低腦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1〕。本文旨在了解杭州市社區(qū)中老年居民腦卒中患病情況、危險因素以及腦卒中防治知信行情況,為腦卒中的預防控制及腦卒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提供依據(jù)。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5年1~6月40歲以上社區(qū)居民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上城區(qū)、西湖區(qū)、余杭區(qū)、拱墅區(qū)四個區(qū)縣,再分別從4個區(qū)縣中隨機抽取3個街道辦或街鎮(zhèn),再從12個街道辦或街鎮(zhèn)中分別抽取2個居委會或行政村作為取樣點,對24個取樣點里≥40歲的2 983名中老年常住居民進行體格檢查和問卷調查。納入與排除標準:調查對象在該地區(qū)居住≥2年;無重大疾??;無精神障礙;自愿參加本次調查。其中實際調查2 718人,應答率91.12%。其中男1 061人(39.04%),女1 657人(60.96%);年齡40~87〔平均(62.06±9.69)〕歲,其中40~50歲169人(6.22%),51~60歲1 189人(43.75%),61~70歲968人(35.61%),71歲以上392人(14.42%);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418人(15.38%),初中1 447人(53.24%),高中584人(21.49%),大專及以上269人(9.90%);婚姻狀況:未婚19人(0.70%),已婚2 082人(76.60%),離異22人(0.81%),喪偶595人(21.89%)。
腦卒中患病情況:2 718名研究對象中報告腦卒中患者252例(9.27%),年齡標化患病率為10.31%;其中缺血性腦卒中193例(76.59%),出血性腦卒中59例(23.41%)。
1.2方法問卷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進行問卷調查,包括腦卒中相關因素問卷調查和腦卒中防治知識的知信行問卷調查兩部分。腦卒中相關因素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一般人口學特征;吸煙、被動吸煙、飲酒、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高血壓、冠心病、血脂異常、糖尿病、頸動脈狹窄等疾病史及腦卒中家族史等。腦卒中防治知識的知信行問卷調查包括腦卒中防治知識、腦卒中防治信念、腦卒中防治行為3部分,(1)腦卒中防治知識:包括腦卒中基礎知識、誘發(fā)因素、腦卒中危險因素的識別、腦卒中發(fā)病后疾病處置知識4個方面共20題,其中單選15題,每題回答正確計1分,回答錯誤不計分,多選5題,每個選項計1分,錯誤不計分,共40分,分值越高,表示知識水平越高。(2)腦卒中防治信念:包括對腦卒中的危害、預防途徑、預防的重要性、腦血管相關慢性疾病的管理、預防積極性、腦卒中早期治療及預后的認識6個方面共24題,采用Likert4級計分方法,每個問題按照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清楚、不同意依序賦3~0分,總分72分,分值越高,表示信念越好。(3)腦卒中防治行為:包括相關慢性疾病的自查與治療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接受健康教育行為、控制調節(jié)情緒行為、不良生活習慣戒斷行為6個方面25題,每個問題按照總是、經常、偶爾、從不依次賦分3~0分,總分75分,分值越高,表示行為越積極,越有利于健康。為使得分直觀,采用得分率,得分率=實際得分(平均得分)÷最高可能得分(滿分)×100%。體格測量:由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進行身高、腰圍、體重和血壓的測量,血壓測量采用歐姆龍HEM-770A型電子血壓計進行測量,每人測量3次,取3次血壓的平均值作為最終血壓值;血脂、血糖測量: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頸動脈彩超檢查: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B超醫(yī)師按照《頸動脈超聲檢查技術操作規(guī)范》〔2〕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
1.3各種指標定義及診斷標準吸煙標準〔3〕:每天吸煙1支以上,連續(xù)6個月以上;或者每星期吸煙4支以上,每天平均不超過1支;被動吸煙:自己不吸煙,每天吸入別人吸煙產生煙霧累及15 min以上;飲酒〔3〕:成年男性1 d飲用酒精量不超過25 g,成年女性不超過15 g;高鹽飲食:成年人1 d食鹽攝入量高于6 g;高脂飲食:經常食用含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油炸食物和含油量高的食物;運動:成年人每天至少30 min中等強度以上的體力活動,而且每周不低于5 d;高血壓:已有高血壓病史,或者收縮壓測量結果≥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或者正在服用降壓藥;肥胖〔4〕:依據(jù)《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的判定標準,采用體質指數(shù)(BMI)表示,BMI=體重(kg)/身高(m)2,BMI≥24 kg/m2為超重;中心性肥胖:采用腰圍身高比(WHtR)=腰圍/身高,WHtR≥0.5為中心性肥胖。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χ2檢驗、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研究對象腦卒中患病情況單因素分析見表1,杭州市不同特征中老年人群腦卒中患病率比較發(fā)現(xiàn),年齡、吸煙情況、飲酒、高鹽飲食、高脂飲食、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房顫史、糖尿病、頸動脈狹窄、超重、中心性肥胖等因素是腦卒中患病的影響因素(均P<0.05)。
表1 不同特征中老年人群腦卒中患病率情況比較〔n(%)〕
2.2影響因素共線性診斷未排除單因素分析的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對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的影響,對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共線性診斷,結果發(fā)現(xiàn)吸煙與飲酒、中心性肥胖與超重、冠心病與血脂異常均有較強的相關性,說明此三組變量之間存在共線性。其余變量容忍度(Tolerance)均>0.1,且方差膨脹因子(VIF)均<10,說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因此,選擇吸煙、中心性肥胖、血脂異常進入Logistic回歸模型。見表2。
表2 腦卒中影響因素共線性診斷結果
2.3腦卒中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是否患腦卒中為因變量(是=1,否=0),以年齡(40~50歲=1,51~60歲=2,61~70歲=3,≥71歲=4)、吸煙(是=1,否=0)、高鹽飲食(是=1,否=0)、高脂飲食(是=1,否=0)、高血壓(是=1,否=0)、血脂異常(是=1,否=0)、房顫史(是=1,否=0)、糖尿病(是=1,否=0)、頸動脈狹窄(是=1,否=0)、中心性肥胖(是=1,否=0)等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年齡大、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有房顫史、中心性肥胖是杭州市中老年人群腦卒中患病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腦卒中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研究對象腦卒中防治知識的知信行調查杭州市社區(qū)居民腦卒中防治知識得分率為41.76%,其中發(fā)病后急救處置知識得分率最低;腦卒中防治信念得分率58.40%,其中對心腦血管相關慢性疾病管理認識得分率最低,僅為51.08%;腦卒中防治行為得分率為45.61%,其中對相關慢性疾病的自查與治療行為得分率最低,為45.47%。對調查對象腦卒中知識、信念、行為得分進行相關分析顯示,r知識-信念=0.618、r知識-行為=0.327、r信念-行為=0.562,且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腦卒中防治知識的知信行調查得分情況±s,分)
3討論
本研究明顯高于新鄭〔5〕、廣州珠?!?〕等地區(qū)的腦卒中患病率,但低于內蒙通遼〔7〕、北京門頭溝〔8〕等地區(qū)的腦卒中患病率。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人口學特征中,年齡是影響腦卒中患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且隨年齡增大而增加,這與文獻研究一致〔9〕,這是由于中老年人群由于其生理和社會特點,慢性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年輕人群。因此,提示中老年人群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慢性病干預的重點人群。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糖尿病及房顫史與腦卒中患病密切相關,與諸多文獻研究一致〔8,10〕,不論是否存在性別、種族、年齡還是其他影響因素,高血壓均和腦卒中患病存在正相關關系,且在我國高血壓的主要轉歸就是腦卒中。糖尿病也被廣泛證明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使血流動力學發(fā)生變化,導致腦動脈容易形成血栓,誘發(fā)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綜合征已被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是腦卒中發(fā)病的主要危險因素〔5〕。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房顫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這與多項文獻研究一致〔8,9〕。可能由于房顫時,心房肌無法進行收縮、排血運動,導致心房內血液瘀滯形成血栓,血栓脫落造成栓塞所致。在分析體格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中心性肥胖亦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與韓冰等〔11〕研究一致,而有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中心性肥胖是血壓、血脂、血糖等水平的影響因素,與腦卒中存在間接聯(lián)系〔12〕,因此關于中心性肥胖與腦卒中發(fā)病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社區(qū)居民腦卒中防治相關知識知曉率略高于張芬等〔12〕研究結果,但略低于北京〔13〕、上?!?4〕等地居民腦卒中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說明本地區(qū)居民對腦卒中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較低,這可能與本地區(qū)經濟、文化、衛(wèi)生資源等于北京、上海等地存在一定差距有關。在腦卒中防治信念方面,防治信念總得分率為58.40%,說明本地區(qū)居民腦卒中防治態(tài)度比較積極,但對心腦血管相關慢性疾病管理及腦卒中預防重要性認識得分較低,說明本地區(qū)社區(qū)居民早期預防、控制相關慢性病的認知還存在較大偏差。在腦卒中防治行為方面,提示大部分居民健康體檢率較低,對相關慢性疾病的關注度也較低,因而不能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導致后期治療康復難度增大。因此,應針對知信行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干預,以提高居民腦卒中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并實現(xiàn)健康促進,促使其將相關知識上升到信念和行為上來。
本地區(qū)社區(qū)居民腦卒中防治知識較缺乏,但腦卒中防治態(tài)度較積極,防治健康行為依從性還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應針對本地區(qū)社區(qū)居民腦卒中發(fā)病危險因素及知信行特點進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預,以減少或延緩腦卒中的發(fā)生。本研究屬于橫斷面調查,無法研究暴露因素與結局之間的時間聯(lián)系順序,研究結果并不能代表腦卒中影響因素對人群的真正危害,因此需進一步經行隊列研究加以證實。
4參考文獻
1馬愛娟,董中,李剛.北京市50~79 歲腦卒中患病率和危險因素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7):645-8.
2衛(wèi)生部辦公廳.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篩查和防控指導規(guī)范(試行)》的通知〔Z〕.北京:衛(wèi)生部辦公廳,衛(wèi)醫(yī)秘〔2009〕758號.
3中國營養(yǎng)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 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31.
4孔靈芝,陳春明.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12.
5蔡青.新鄭市40歲以上居民腦卒中患病情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4.
6李粲.2012年廣州市海珠區(qū)社區(qū)人群腦卒中患病率及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碩士論文,2013.
7馬俊萍,李德良,劉躍輝,等.內蒙古通遼市2577名居民腦卒中危險因素調查〔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5;30(1):73-5.
8周桂榮,劉愛萍,葉純,等.北京門頭溝區(qū)中老年人群腦卒中患病現(xiàn)狀及危險因素〔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4;30(4):420-2.
9趙靜,姜文浩,羅艷俠.北京市某社區(qū)中老年人腦卒中患病風險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6B):1971-3.
10Maruyama K,Iso H,Date C,etal.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eaths among middle-aged Japanese:JACC Study〔J〕.Nutr,Metab Cardiovasc Dis,2013;23(6):519-27.
11韓冰,周剛,馮石獻,等.河南省居民高血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49(1):89-92.
12張芬,余金明,胡大一,等.不同肥胖指標與腦卒中發(fā)生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29(1):125-7.
13滑蓉蓉,吳升平,王文志,等.北京市城區(qū)居民腦卒中知識、信念、行為效應性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0;5(3):197-200.
14何英劍,許祖華,金建敏,等.上海市黃浦區(qū)社區(qū)人群腦卒中知識態(tài)度行為現(xiàn)況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0;18(4):365-7.
〔2015-08-10修回〕
(編輯袁左鳴)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6-1477-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6.091
第一作者:楊孟霞(1984-),女,護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