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美術教學更適合德育全方位的滲透,充分利用美術課的優(yōu)勢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讓學生感到美本身是一種心靈的凈化,寓教于情感、情味、娛樂之中,使學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在心靈上受到啟迪。
在美術教育中,教師主要是通過完美的藝術形象來感染并樹立學生對美好事物追求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與此同時,德育的培養(yǎng),又能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終使學生更加熱愛藝術、熱愛生活。因此,從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某種角度上講,美術教育和德育應是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那么如何在美術教育中滲透德育呢?我就個人的體會談一點想法。
一、在欣賞課中滲透德育
國家教委決定在學校開設藝術欣賞課的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開設藝術欣賞課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開闊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yǎng),陶冶情操。使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其全面發(fā)展?!苯處熤饕峭ㄟ^對中外古今的各種優(yōu)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紹、賞析,使學生逐步獲得審美的愉悅,受到教益和啟迪。在美術教學中,美術欣賞課對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響,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過欣賞課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中學美術課中每一冊都安排有欣賞課,欣賞課的內容包含很多,有西方繪畫及雕塑欣賞,有中國的民間刺繡、剪紙、風箏、臉譜、年畫等民間藝術欣賞,還有中國的書法繪畫、園林建筑的欣賞,等等。通過讓學生欣賞這些作品,在教師生動的講解中,讓學生感受我們祖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以及民間藝術的優(yōu)美和深沉。
在這些欣賞課中的很多作品后面也都蘊藏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教師應該分析、加工和利用。例如,七年級課本上的一幅潘鶴的雕塑作品《艱苦歲月》,它取材于長征途中兩個紅軍戰(zhàn)士在行軍休息時吹橫笛的情景,它通過一老一少的兩個戰(zhàn)士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念的形象歌頌了革命戰(zhàn)士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通過欣賞使學生們能聯(lián)想到艱苦歲月時期那些南征北戰(zhàn)、流血犧牲的烈士,這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也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二、在繪畫課中滲透德育
繪畫在普通中學美術教學內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諸多內容,如國畫、彩畫、素描等。繪畫內容不同,滲透方式也不一樣。由于表現(xiàn)獨特,風格高雅,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無論從工具、材料、技法、表現(xiàn)內容到審美意蘊上都與西方繪畫有很大差別,它融詩、書、畫、印為一體,具有獨特的怡神功能和鮮明的風格。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習作,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愛國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
如在上八年級《春天的景色》一課時,我除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個性潛能、激發(fā)學生形象思維和表現(xiàn)他們繪畫個性、特性能力外,還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教學情境,利用生活實踐和對大自然的感受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交流,用畫的方式表現(xiàn)內心的體驗,并根據畫的內容講述自己對環(huán)境資源的理解和認識。
三、在工藝課中滲透德育
工藝美術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無論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建設上都不可缺少。教學時可利用課堂中的制作內容來引導學生們的愛國情感,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國民間美術,它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技藝精湛,風格獨特,直接反映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的生活狀貌、社會風俗及思想情感。這可以使學生們深深感到民間美術是一個豐富和珍貴的藝術寶庫,使學生們在親自動手中了解民間藝術,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打下良好的愛國意識基礎,使其獲得美的感受,達到美育和德育的目的。
四、在美術實踐活動中靈活地滲透德育
德育的實質在于實踐,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術實踐活動,把美育和德育相結合,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同時受到啟迪和教育,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活動”,寓教于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如《手抄報比賽》則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才能的同時培養(yǎng)其進取精神;如《我們的畫展》,舉辦一次校園畫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活動的樂趣,在體驗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并深切認識到團隊的力量,從而提升人格修養(yǎng)。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下,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明確目標,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時俱進。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使學生不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提升,內心更加完美。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經濟開發(fā)區(qū)石門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