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通
我們在表示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或建議時,會說“我洗耳恭聽”。“洗耳恭聽”這一成語出自晉皇甫謐所撰《高士傳·許由傳》:“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敝v的是古代隱士許由箕山洗耳一事。
許由,字仲武,登封陽城(今告成)槐里人,世稱我國隱士第一人。傳說上古時代,部落首領堯(號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想把帝位讓給許由,并對許說:“日出東海而燈光未息,微弱的燈光又有何用?大雨滂沱而又澆灌,這辛苦的灌溉又有何用?先生的才能強我數倍,懇請先生您出來治理天下吧!”許由回答說:“你已把天下治理得非常好了,讓我出山,分明是讓我分享美名嘛!鷦鷯(一種小鳥,亦名巧婦鳥)在樹林筑巢,僅棲其一枝;傒鼠(一種小家鼠)在河邊喝水,無非想飲足止渴。我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能,安敢擔此重任?還是請你回去吧!”許由不接收禪讓,只身歸隱箕山。后堯又懇請他出任九州長,他更為厭煩,便用潁水洗耳。此時,許由的好友巢父也來飲牛,許由便將堯的意見告訴了他,說:“我聽了這些不干凈的話,怎能不清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不以為然,說:“你如深居高山幽谷,交通不便,誰又會找你見你?你平時四處游蕩,才引來堯的禪讓,你是在求名逐利呀!這水會污染我的牛嘴的。”遂將牛趕往上游喝水去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堯帝讓位、許由以隱相辭,惡聞其聲,箕山洗耳的故事。
這個傳說,后被晉人皇甫謐收錄在其作《高士傳》里,得以流傳后世。此后,“箕山洗耳”演變?yōu)椤跋炊牎边@一成語,但與原意截然相反?!盎较炊笔钦f許由不愿為官,“惡聞其聲”,為還耳清白,清洗其耳的。而“洗耳恭聽”則是誠心誠意、恭恭敬敬聽取他人意見的意思了。如我們在聽取朋友講話或聆聽美妙音樂時,都可用“洗耳恭聽”來形容,含有對對方尊崇和自謙的成分。也許,這就是我國語言文字長期衍化、與時俱進、不斷嬗變、約定俗成的結果吧。
意林繪閱讀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