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玉秀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
論《白鯨》中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尤玉秀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摘要
關(guān)鍵詞
《白鯨》是美國文學著名的浪漫主義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代表作。《白鯨》于1851年出版,又名《莫比·迪克》,是一部關(guān)于航海歷險的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亞哈船長捕鯨魚四十年,很多人踏上捕鯨船是為了獲得鯨油得到更多的經(jīng)濟利益,而亞哈船長窮其一生不為鯨油,只為報仇,因為在一次出海時被一條鯨咬碎了一條腿,水手們把這條白鯨起名為莫比·迪克,亞哈船長認為白鯨不僅是他的敵人,而且是宇宙中邪惡的化身,他的復仇心理己經(jīng)達到極端瘋狂的地步,他不聽任何人的勸告和阻攔,以為憑借自己的毅力和力量可以殺死這條白鯨,最后他用魚叉擊中白鯨,但是船只被白鯨撞破,亞哈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拖入海中。船上的人落海淹死,僅剩一名水手生還,來講述他們的悲慘故事。小說表面上看是從一個水手的視角描述了十九世紀捕鯨人極具魅力和傳奇的海洋人生,實際上是一個以捕鯨業(yè)為基石展開的融合了政治、生態(tài)、流浪、宗教等多種因素的壯闊史詩。有的文學評論稱贊船長亞哈勇敢、頑強、善戰(zhàn)。在我看來,他個性偏執(zhí),白鯨并不邪惡,它象征著貪婪的人類永遠無法降服的深不可測的大自然。《白鯨》這部作品寓意深遠,作者梅爾維爾憑借著自己超前的預見性,提醒世人,人類必須控制自己的貪心,不能企圖征服自然,否則,人類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
人類依賴自然而存在,同時也可以保護或者改造自然。長久以來,人類并未僅僅守望自然,而是不斷改造自然。從哲學角度分析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人并不是上帝或者意識的產(chǎn)物,而是從現(xiàn)實世界中分出來的,人的產(chǎn)生和存在都離不開物質(zhì)世界,人依賴自然界而存在,同時人和自然界也有矛盾。人與自然有對立性,也有統(tǒng)一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基于多樣性的有差別的統(tǒng)一。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和改變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我們可以將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第一階段是人與自然的直接統(tǒng)一階段。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祖先在對自然界的恐懼中掙扎生存,人類依賴自然,同時也畏懼自然,他們的存在時刻受到危脅,人類依靠自己摸索的經(jīng)驗去從事相應的社會活動,也依靠粗糙的工具在自然中勞作,偶爾獲得大自然給予的所謂的安全感,這體現(xiàn)出人是自然的奴隸。第二階段是人與自然的對立統(tǒng)一階段。人類逐漸適應了自然,信心倍增,開始學會改造自然,企圖違背自然規(guī)律征服自然,如破壞森林,增加耕地,改變了自然界的本來的面貌,人類打著創(chuàng)造文明的旗號開始全方位地挑戰(zhàn)自然、征服自然,這一階段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矛盾。第三階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對自然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因此,人和大自然的關(guān)系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即起初大自然給予人類神秘感和恐懼感,接著人們認識到大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最后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赫爾曼?梅爾維爾在《白鯨》中描述莫比·迪克警覺、兇殘,同時也充滿著神秘的色彩,鯨可以被人類用做牟取暴利的手段。梅爾維爾用大量的筆墨歌頌鯨,鯨是大自然造就的奇跡,人類把鯨當作神,不敢接近它,從鯨的身上看到了一種堅強的生命力。鯨是自然界的奇跡,它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很大的使用價值,甚至鯨尾的擺動都能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鯨在海洋里噴出的水柱在光照下好象海里的一盞光彩照人的神燈,鯨在海洋中自由地游動,游遍世界各國,即使洪水也不會對鯨產(chǎn)生威脅,它根本就不把諾亞的方舟放在眼里;如果世界再發(fā)洪水,像荷蘭那樣,連老鼠都給淹得干干凈凈,那么,這種永存的鯨也還是會活下去,而且會高矗在赤道的洪水似的浪峰上,朝天噴出它的唾沫,表示蔑視呢。在捕鯨者看來,鯨不僅是自然界神圣的動物,而且是高于自然的動物。梅爾維爾著重描述了白色,這頭鯨有雪白的前額和高高的白色背峰,美麗的白色使捕鯨者產(chǎn)生恐懼,這象征著美麗又讓人恐懼的自然,人類最好不要惹怒自然。除此之外,白鯨有超人的智慧和強大的力量,面對捕鯨者,它進行頑強的抵抗,在捕鯨者眼中的邪惡不過是白鯨對自己的保護和對自然的保護。
人可以適度改造自然,但是企圖完完全全改造自然的本意源于以自我為中心,征服自然的目的是使自己受益?!栋做L》中亞哈船長有盲目的自信,這種自信蒙上了他看待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雙眼,他與自然展開斗爭,并走向極端化,最終導致滅亡,這注定了亞哈的悲劇結(jié)局。復仇的想法占據(jù)著亞哈的內(nèi)心,他絲毫不顧及其他船員的情感,所有人必須聽從他的命令,否則,將被扔下水。對白鯨,他充滿了敵意,梅爾維爾在小說中描述任何事物都無法駕馭海洋,比喻海洋像發(fā)狂的戰(zhàn)馬,使它的騎手身亡,無主的它踐踏了地球。這暗示人類終究不可能戰(zhàn)勝大自然,同時會遭受到懲罰。
亞哈的行為表現(xiàn)出極度的野蠻,他的命運就象是飛蛾撲火,如果亞哈能停止他的野蠻行為,就可以改變他的命運,但是他并沒有這樣做。亞哈的命運折射出梅爾維爾所創(chuàng)作的思想,即命運的悲劇往往源于人性的貪婪以及對自然的掠奪,與自然對抗必然會導致悲劇的產(chǎn)生。
人與自然不是完全對立的關(guān)系,而是相互依存、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在人類對自然進行改造的初期人類稍微占了上風。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躲避自然災害,人類幸存下來之后就啟圖征服自然,人類開始向海洋、陸地、天空出擊,向自然界發(fā)起進攻。每當獲得一次勝利時,人類就會加大進攻的力度和速度,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人類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在現(xiàn)代社會,人類征服自然的形式看上去沒有原始社會那么野蠻和猛烈,但是一直在進行。大自然在為人類造福,同時又對人類無節(jié)制的索取和破壞進行報復。自然資源的無限制開發(fā)和改造導致了資源的枯竭,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以及地球的溫室效應。大自然和人類的斗爭還尚未結(jié)束,無法確定誰是最后的勝利者,也有可能像《白鯨》中的亞哈船長與白鯨一樣,同歸于盡。貫穿整部小說的主線是亞哈船長和白鯨的殊死搏斗,唯一存活下來的人物只有伊斯梅爾,讀者似乎看到了渺茫中生存的一絲希望。小說通過描述伊斯梅爾的思想變化客觀而且理智地分析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是愚蠢的行為,人類只能通過不斷的探索來揭開自然界神秘的面紗,亞哈船長和莫比·迪克的死去使現(xiàn)代人清楚地看到人和自然只能和諧相處,人類是自然界生物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不是最終環(huán)節(jié),人類應該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自然界中所處的位置和價值,過度地輕視自己的作用和重視自己的作用都會給人類帶來危機。能否擺正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決定了人類能否保存自己。
作為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現(xiàn)代精神的預言小說,赫爾曼?梅爾維爾創(chuàng)作《白鯨》的主題是表達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在人與自然的斗爭中,人和自然都沒有獲勝。在小說的最后,只有一名水手伊斯梅爾幸存,船上其余的人和白鯨莫比·迪克同歸于盡,這個結(jié)局既是人與自然相爭的悲劇性結(jié)果,又是對未來的預測。小說中的捕鯨船是現(xiàn)代社會的縮影,對莫比·迪克的報復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自我意識也不斷膨脹,給人類帶來了反面影響,體現(xiàn)在亞哈船長身上就是對自然的征服欲,在他影響和操控下船員集體進入麻木狀態(tài),一起向白鯨開戰(zhàn),開始征服自然,在這一過程中,伊斯梅爾開始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人類應該彼此平等地對待,從而平等對待自然,這樣生態(tài)才能平衡,否則將處于無休止地斗爭中。
《白鯨》是一部弘揚生態(tài)主義的悲劇小說,它從反面證實人類與自然斗爭結(jié)果必定是人類受到懲罰,梅爾維爾的思想歷程表明他是走在時代的前沿,讀者能夠從表面上看到的梅爾維爾悲觀的意識得到啟發(fā):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二者相爭必將雙方受損,沒有任何一方是真正的勝利者。人類必須認真思考人與自然怎樣和諧相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人與自然皆受益。在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下,世界才能不停地運轉(zhuǎn),既能解救自然,又能還人類以自然。
[參 考 文 獻]
[1]Moby-Dick by Herman Melville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harles Child Walcutt. New York:Bantam Books,Inc. 1967.
[2]陳澤環(huán).敬畏生命-阿爾貝特·詩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郭海平.白鯨中人與自然多維關(guān)系的倫理闡釋[J].外國文學研究,2009(3).
[4]哈羅德·布魯姆著,江寧康譯.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
[5]胡志紅.西方生態(tài)批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金莉,秦亞青.美國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7]李培超.自然與人文的和解:生態(tài)倫理學的新視野[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8]劉杰.論白鯨中的象征意義[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
[9]楊起深.美國文學選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10]王諾.從生態(tài)視角重審西方文學[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12).
(責任編輯:寧沈生)
《白鯨》是美國文學中一部關(guān)于航海歷險的小說,亞哈船長在一次出海時被一條鯨魚咬碎了一條腿,他窮其一生只為報仇,他與白鯨的展開殊死搏斗,最后全船的人都落海淹死,僅剩一名水手生還,來講述他們的悲慘故事。作者梅爾維爾憑借著自己超前的預見性,提醒世人,人類必須控制自己的貪心,不要企圖違背規(guī)律地征服自然,否則,人類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
白鯨;人與自然;主題分析;赫爾曼?梅爾維爾
作者簡介:尤玉秀(1979-),女,遼寧本溪人,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講師,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收稿日期2016-03-09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