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院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南寧530299)
供給體系理論分析與供給側改革
□楊景院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南寧530299)
本文直觀揭示整個供給體系,提出目前經濟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效總供給不足,系統(tǒng)地指出增加有效總供給的方式來源于供給要素的增加,供給效率的增強與供給有效性比例的提高,并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相應的政策建議。
供給側體系;有效總供給;供給側改革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8.008
所謂供給決定型經濟是指經濟體的產量由其供給或生產能力(由勞動力、資本設備、技術等生產要素組成)決定,而不是由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所決定。供給,在經濟學上的定義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生產者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為了更直觀揭示整個供給體系,這里引入供給有效性比例的概念,指的是產品供給的商品或者勞務非過剩的比例,所以:有效總供給=供給要素*供給效率*供給有效性比例。供給要素指的是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經濟生產要素。各項經濟生產要素的增加能帶動整體供給要素的增加,而整體供給要素的增加能引起有效總供給的增長。因此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經濟生產要素與有效總供給成正相關關系。供給效率,也就是勞動生產率,是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經濟生產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經濟產出效率,供給效率越高,在固定的經濟生產要素下,有效總供給越大。廠商供給出來的商品或勞務是并不肯定有需求的。實際經濟中,我們存在大量產品庫存與過剩。我們供給出現(xiàn)了非有效的,是因為供需錯位引致的。供需錯位越嚴重供給有效性比例越低。
目前經濟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效總供給不足,具體表現(xiàn)如下:(1)供給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投資、技術等經濟要素出現(xiàn)嚴重的不足。(2)供給效率即勞動生產率出現(xiàn)了下滑的。1978年~2014年我國GDP由3 650億上漲到676 700億累積增長了185倍,人均GDP由382元上漲到52 000元累積增長136倍。人均GDP的增長低于GDP的增長表明了勞動生產率的下滑。(3)供給有效性越來越低。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以房地產,鋼鐵水泥煤炭為代表的產品庫存過剩越來越多。
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有效供給,也就是說要逐步加大供給要素,增強供給效率,供提高給有效性。其中最關鍵的是增強供給效率,最急需解決的是提高供給有效性。增強供給效率和提高供給有效性的關鍵在于供給側改革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資源要素實現(xiàn)最優(yōu)配置,使經濟增長提質增效。
所謂“供給側改革”,有別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長本源創(chuàng)新,強調制度供給,構建發(fā)展新體制,以期通過供給端發(fā)力破除增長困境,釋放增長紅利。對于供給側改革,本文就供給要素,供給有效性,供給效率三個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議措施:
2.1減少稅率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措施
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五大任務之一就是降成本,減少稅率就是降成本,有利于提高生產要素總量。降低稅率,居民實際收入提高了,這將鼓勵不少人敢于生二胎,有利于提高人口的增速。較低的稅率,也會使勞工一方對于工資的要求更有節(jié)制,減低了供給產生的工資成本,拉動了投資積極性。
2.2走社會主義市場化的自由經濟道路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
2015年中央工作會議的五大任務有兩個為去庫存,去產能。庫存與產能的增多是供給有效性不足的體現(xiàn)。導致了我們經濟的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作用不斷的擴大,而市場的力量被壓縮。在充分自由競爭的市場中,銀行信貸與政府購買等社會資源朝著經濟效率高的方向配置,經濟是有效率的。市場選擇的作用能夠淘汰過時產業(yè),促進產業(yè)結構升級。目前我國有三個方面比較突出:(1)市場準入機制,除了特殊管制行業(yè),應該全面讓社會資本進入各大行業(yè)。(2)金融市場的全面利率市場化,消除金融抑制政策,鼓勵金融創(chuàng)新,這也有利于去杠桿。(3)是土地制度市場化改革,提高土地使用率。讓市場決“生產什么”和“如何生產好”的問題,促進資源向高端產品流動。
2.3鼓勵創(chuàng)新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
2015年中央工作會議最后一個任務就是補短板,本質就是提高供給效率的一個部分,補短板的核心是知識與技術創(chuàng)新。供給效率提高的除了知識與技術創(chuàng)新,還要加強勞動力人力資本的培養(yǎng)。知識與技術的創(chuàng)新需要進行教育制度改革,發(fā)展產學研究,向更能培養(yǎng)人才的制度靠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消除科研障。而勞動力人力資本的培養(yǎng)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培養(yǎng)學生、培訓工人。同時構建科研激勵機制,提升企業(yè)創(chuàng)新意愿,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全面釋放全民的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潛力,實現(xiàn)萬眾創(chuàng)新。
[1]龔剛.論新常態(tài)下的供給側改革[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3-20.
[2]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12-17.
1004-7026(2016)08-0015-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2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