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國特殊教育史略》"/>
劉先強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四川成都610606)
?
①厚積薄發(fā),深入淺出
——評《中國特殊教育史略》
劉先強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四川成都610606)
摘要:《中國特殊教育史略》是2015年新出版的一本著作,這本書論及了中國古代至當代的特殊教育活動、思想等,內容豐富。同時這本書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表現(xiàn)在它的體例、材料的運用及時代性等方面。
關鍵詞:特殊教育;古籍;神童
黃培森副教授從大學本科到碩士研究生和目前正在讀的博士研究生,都是從事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在大學也一直擔任教育學的教學工作,有著豐富而扎實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功底.近日,拜讀了他的《中國特殊教育史略》.顧名思義,這本書是談中國的特殊教育的,并且是談中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歷史.但這本書確實有著它的特殊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它的體例、材料的運用及時代性等特色方面.可以說,這是一部厚積薄發(fā),深入淺出的教育學的史論結合的著作.
1縱覽古今,與時俱進
在《中國特殊教育史略》出版之前,已經有部分專著注意到中國的特殊教育.20世紀初期,華林一編寫的《低能教育》和《殘廢教育》就已簡略介紹中外特殊教育的發(fā)展起源及其歷程,但這兩本書均非專門的特殊教育史著作.近年來,隨著國內的一些學者對特殊教育史研究的深入,先后編寫出版了一些專門的特殊教育史專著,如張福娟等所主編的《特殊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對西歐、北美、東歐和亞洲等地區(qū)的特殊教育發(fā)展的歷史情況均有概述,但因所涉地域寬廣,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對中國本土特殊教育的闡述.顧定倩等所著《中國特殊教育史資料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是從史料的角度,收集了中國從古代到現(xiàn)代有關特殊教育的資料,以材料的方式展現(xiàn).朱宗順所主編的《特殊教育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將中國和外國的特殊教育放在一起,從宏觀的角度總結了中外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歷史.郭衛(wèi)東所著《中國近代特殊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針對中國近代的特殊教育史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也對中國的殘障群體的受教育情況進行了清晰的描述.彭霞光等所著《國情教育研究書系:中國特殊教育發(fā)展報告》(2012)(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對特殊教育的考察和研究更具有時代性.馬建強所著《中國特殊教育史話》(新華出版社,2015年)一書以時間為線索,以人物為單元主要講述了中國近現(xiàn)代的特殊教育史.此外還有陳云英等所著《中國特殊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夏峰所編《中國特殊教育新進展》(2012-201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等著作.除了專著之外,也有部分論文在關注中國的特殊教育.如王玉瓊、王玉娥《我國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現(xiàn)狀、成因及對策分析》(《中國特殊教育》2003年第6期),彭霞光《中國特殊教育發(fā)展面臨的六大轉變》(《中國特殊教育》,2010年第9期),龐文、于婷婷《我國特殊教育法律體系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年第4期)及《中國特殊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中國特殊教育》,2013年第11期).雖然以上專著和論文如實地反映了中國的特殊教育情況,也推動了中國特殊教育的研究,但限于諸多研究者研究視角、關注點、研究材料的差異,目前仍缺乏一本屬于自己的能夠反映中國特殊教育史的著作.黃培森副教授的《中國特殊教育史略》作為目前比較系統(tǒng)的中國特殊教育史著作,則正好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2思路清晰,詳略得當
本書在書寫上以時間為順序,敘述了從遠古至先秦至當代的中國特殊教育.全書共四章,分別是“第一章,中國古代特殊教育的萌生”、“第二章,特殊教育在中國近代的興起”、“第三章,中國現(xiàn)代特殊教育的發(fā)展”、“第四章,當代中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
中國古代雖然有一定的特殊教育實踐活動,但當時缺少對特殊教育活動的系統(tǒng)總結及概況,亦無專門論述特殊教育活動和思想的著作,故在第一章敘述中國古代特殊教育之時,作者根據(jù)大量典籍的記載詳細分析了古代殘疾人形成的原因及其分類,讓我們了解到殘疾人在古代的大概情況.而對殘疾人政策的探討則順理成章地引出古代特殊教育的相關活動.但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在中國古代“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制度化的特殊教育體系.”以至于在“整個漫長的古代中國,特殊教育幾乎處于一個萌芽、準備階段.”雖然如此,在此過程中,中國的先賢們也都貢獻了他們的力量.比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莊子,還有墨家等.作者通過分析他們的教育思想,指出他們的思想促進了中國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中國特殊教育的興起已經是近代的事了.鴉片戰(zhàn)爭,列強入侵,內憂外患,社會動蕩不安.在正常之人的生活都難以保障的情況下,更遑論殘疾人的生活和保障.作者在第二章談到,這時期的特殊教育的發(fā)展舉步維艱.它的發(fā)展在初期主要依賴于來華的外國傳教士.這些傳教士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盲人學校和聾啞學校,開啟了中國的近代特殊教育.隨著外國傳教士在華創(chuàng)辦特殊教育學校的增多,也吸引了部分中國的有識之士的關注、學習,并致力于對殘疾人的關懷和中國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作者在第二章首先談了中國近代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規(guī),指出這種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遠落后于特殊教育的實踐發(fā)展,這也從側面說明此時期,政府對特殊教育并未有足夠的重視,而它的發(fā)展則主要在民間.
在本書的第三章,作者從中國現(xiàn)代的特殊教育政策法規(guī)、中國現(xiàn)代特殊教育發(fā)展的特點、中國現(xiàn)代聾盲教育的發(fā)展概況及教育家思想、教育機構等方面綜合分析了1912年至1949年期間的中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情況.受制于戰(zhàn)亂和國情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特殊教育雖然較之前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并未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直到新中國成立,特殊教育才迎來了它發(fā)展的春天.本書第四章就著重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特殊教育情況.這個時期,由于國家的重視、政策法規(guī)的完善,特殊教育逐步形成完整的體系.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曾多次召開全國特殊教育工作會議,有力地推動了當代中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
3史料翔實,體系完整
本書的系統(tǒng)性很強,依據(jù)中國特殊教育產生發(fā)展的歷史,將其劃分為古代、近代、現(xiàn)代和當代四個階段.在后三個階段中,對特殊教育的闡述,將盲、聾、啞等分別單列.目之所及,體例清晰.論之所及,深入淺出.本書書名雖然言“略”,但并未將“略”貫之全書.而是在他人已言之甚詳之處,作簡略而提綱挈領式論述.在他人未言及之處,則高瞻遠矚、運用大量的材料進行補充、分析,做著填補空白的工作.
本書在談古代的特殊教育之時,主要是通過大量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相關資料來論證的.而這一部分,也是作者用力尤勤的一部分.眾所周知,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想要從中找出并整理一些自己想要的信息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加之時代久遠,古文字的艱澀,讀起來甚是費事.作者排除險阻,對資料爬梳剔抉.資料的來源包括了《尚書》、《左傳》、《周禮》、《國語》、《管子》、《韓非子》、《論語》、《禮記》、《莊子》等先秦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還有《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和《宋書》等正史以及《太平御覽》、《文獻通考》和《通典》等這樣的類書和政要書.所引史料均注明出處,所選取的版本也都是目前國內通行的精校本,這就首先從源頭上保證了資料來源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作者依據(jù)這些材料,從古代的教育談到古代的特殊教育.古代的特殊教育的一些思想就蘊含在古代賢人志士的思想當中.為此,作者不惜筆墨,分析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和墨子等人的教育思想,進而論及他們的特殊教育思想.
作者在本書中以大特殊教育理念為指導,將中國古代的神童教育、近代和現(xiàn)代的培智教育、當代的自閉癥兒童教育等均納入關注和研究的范圍.現(xiàn)當代的超常兒童實際即是古代所謂的神童.但作者在稱述這同一類型的人的教育之時,卻使用了不同的詞語.這種變化源于時代的變化,古代多將智力明顯高于同齡階段常態(tài)兒童發(fā)展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兒童稱為“神童”,并大肆宣揚.到了今天,這種智力超?;蚓哂刑厥獠拍艿膬和啾还谝浴疤觳艃和薄百Y優(yōu)兒童”“專才兒童”“英才”“高才生”“尖子生”等稱謂,作者用“超常兒童”稱之.這種取名是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體現(xiàn)了作者關注時代、緊隨時代,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務實態(tài)度.對自閉癥兒童教育的論述同樣體現(xiàn)了作者對時代的緊密關注.
4視角獨特,拋磚引玉
本書系統(tǒng)地闡釋了中國的特殊教育,并且大膽地對中國古代的特殊教育發(fā)展概況進行分析、研判,而對古代部分的闡述則確實需要佩服作者的膽量,這種膽量則是作者學術能力的積累與展現(xiàn).
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無論它的體例、文學性、歷史性都對后世產生了深深的影響.后世正史雖在部分體例的名稱上有所變更,但大體均沿用司馬遷所創(chuàng).在黃培森副教授的《中國特殊教育史略》之前,雖然也有關于中國特殊教育的探討,在其之后,相信也必定有人繼續(xù)探討.但處在中國已有數(shù)千年的教育史、中國當前的教育國情及對今后的教育規(guī)劃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此書的出版可以說是應時而生,極具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對今后的中國特殊教育的開展及研究而言,這樣一部著作必將會起到它應起的作用,也期待這位年輕的學人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綜上所述,通過對黃培森及其《中國特殊教育史略》的感知,說明了從事教育類研究的學人,既要有廣泛的知識面和長期的教育實踐經驗,所謂厚積薄發(fā);還要在理論研究的成果表述上,有理有據(jù),詳細得當,條理清晰,文筆流暢,所謂深入淺出是也.
參考文獻:
[1]黃培森.中國特殊教育史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范藻]
Rich Accumulations and Profound Explanation in Simple Language:Comment on History of China'S Special Education
LIU Xianqiang
(Teachers'School of 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6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book comment on History of China'S Special Education,which was published in 2015 and discusses on activities and idea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from the ancient to the contemporary,the content of which is rich and profound.Besides,the book has such features as style,adaptation of documents and epochal characters.
Key words:special education; ancient book; child prodigy
收稿日期:①2015-12-25
作者簡介:劉先強(1965—),男,四川遂寧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G7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248(2016)02-01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