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詩言志”的本義與先秦常用義探析

        2016-04-12 22:49:45周家庭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詩言志論語

        周家庭

        (蚌埠教師進修學校,安徽蚌埠233000)

        ?

        “詩言志”的本義與先秦常用義探析

        周家庭

        (蚌埠教師進修學校,安徽蚌埠233000)

        極具闡釋空間的“詩言志”,若“詩”有三義、“言”有三說、“志”有三解,則“詩言志”可有二十七種不同的闡釋?!霸娧灾尽北緫恰案柁o記下祀語內容”的意思,先秦人說“詩言志”,也多指“樂歌直陳本心”;只有當官方將其固化為經典以后,“詩言志”才被明確打上了政教的印記。

        詩言志; 先秦; 本義; 常用義

        “詩言志”是中國詩學界公認的對中國古代詩學理論的經典表述,“經典言詩,無先此者”(孔穎達《毛詩正義》)。它是中國古代詩學“開山的綱領”(朱自清《詩言志辨·序》)。只要一提“詩言志”,人們就會想起《尚書·堯典》,就會想到《堯典》里說的“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就往往會理解成“詩歌表達詩人的志向抱負”。然而,這種理解是不是完全正確的呢?

        近些年隨著相關討論的展開和《孔子論“詩”》等戰(zhàn)國楚簡的面世,有關“詩言志”本意的探求也在不斷深入。若“詩”有三義、“言”有三說、“志”有三解,則“詩言志”可有二十七種不同的闡釋;但是將“詩”“言”“志”結合成“詩言志”,則本應是“歌辭記下祀語內容”的意思;先秦人說“詩言志”,也只是指“樂歌直陳本心”。只有當官方將其固化為經典以后,“詩言志”才被明確打上了政教的印記。

        一、若“詩”有三義、“言”有三說、“志”有三解,則“詩言志”可有二十七種不同的闡釋

        “詩”字的出現(xiàn)相對較晚,甲、金文中均無,產生于西周初年至中期的《頌》詩中亦無,直到產生于西周末至東周時的《雅》詩中才有。但“詩”這一事物早就有了。魯迅曾經指出:“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tài)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聲音繁變,浸成言辭,言辭諧美,乃兆歌詠。時屬草昧,庶民樸淳,心志郁于內,則任情而歌呼,天地變于外,則祗畏以頌祝,踴躍吟嘆,時越儕輩,為眾所賞,默識不忘,口耳相傳,或逮后世。復有巫覡,職在通神,盛為歌舞,以祈靈貺,而贊頌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廣大。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獉,未有衣服宮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仆,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呂不韋云,‘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鄭玄則謂‘詩之興也,諒不于上皇之世’(《詩譜序》)。雖荒古無文,并難征信,而證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間之心理,固當以呂氏所言,為較近于事理者矣?!盵1]當今學者葉舒憲也認為:詩歌有二重起源——圣詩與俗詩。圣詩是指服務于宗教信仰和禮儀活動的詩歌唱詞,如祭祀歌詞、咒詞、祝禱之詞、招魂曲詞等,俗詩則泛指一切與宗教信仰并無直接關聯(lián)的民間歌謠、韻語唱詞等。這兩類詩雖從理論上講起源不相上下,但由于它們在初民意識形態(tài)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詩大都因為無法及時記錄為文字而湮沒無聞了。[2]33-34二人所論有異,其同則有:一、作為人類傳情達意、歌呼吟嘆的一種工具,“詩”在史前原始部落時期即已存在;二、從詩的發(fā)生來看,“詩”生之初乃是一種服務于宗教信仰、禮儀活動以及任性歌呼的帶韻之辭。

        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自序》里說過:“詩本無體,三百篇皆天籟自鳴?!边@里說的詩,雖然是指“三百篇”文本詩,但也應包括“三百篇”以外的詩。《史記·孔子世家》稱:古者詩有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弦歌之”,爾后得到可以“述禮樂,備王道,成六藝”的三百零五篇并結集成《詩》。此說固不可信,可信的倒是:《詩》,出自早就創(chuàng)作并傳誦著的大量“古者詩”,所謂“三百篇”,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

        這樣,“詩”又理出了第二層含義:主要指三百篇,但不排斥三百篇外有著“天籟之音”美譽的其它“古者詩”。

        “詩”的第三層意思,不言而喻,就是文學四分法中所說的詩歌了:一種“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飽和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語言精煉而形象性強,并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的文學樣式。(《辭?!の膶W分冊》)

        “詩言志”里的“言”,也是一個多義字。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龢言》中說:“《爾雅》云:‘大簫謂之言?!矗捍水敒檠灾玖x?!薄捌滢D化為言語之言者,蓋引申之義也。原始人之音樂,即原始人之言語。于遠方傳令,每藉樂器之音以藏事,故大簫之言,亦可轉為言語之言。”[3]對于郭氏“言本大簫”的說法,學界多有質疑,但對他“言音同字”的說法卻多有贊同。于省吾、李孝定等均持同字說,于省吾還曾進一步指出:“言與音初本同名,后世以用各有當,遂分化為二。周代古文字言與音之互作常見。”[4]

        以上“言音同字”的主張是“言”字本義的集中代表。雖然從時間順序上講或當“音”在前而“言”在后,如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中就說“理當先有音字”;但甲骨文有“言”無“音”的事實和先秦典籍里“言”“音”通用的事實,則表明“言”在造字之初確實一身擔著二義。只是到了周代,為免“言”字兼職,才在字的“口”中添一小橫,通過加筆指事的辦法來區(qū)別字義:有,便表示聲音,無,則專表言說。所以,“言”字的最初含義,應是“人類口中發(fā)出的聲音”。

        “言”的第二個含義是祭名,即“告祭(祰祭)”。徐中舒曾經指出:“言、舌、告、音諸字,都是同義的異形字?!?、告、舌三個字在甲骨文的辭例中,都可以訓為告。”[5]他解釋說:言字實與告、舌為一字之異構,下部“口象木鐸倒置之形”,上部“均為鐸舌”?!肮糯跞酥v話之先,必搖動木鐸以聚眾,然后將鐸倒置始發(fā)言。故告、舌、言實同出一源,卜辭中每多通用,后漸分化,各專一義?!盵6]

        今以“言”“語”統(tǒng)提,都是“說”的意思,但在古代,“言”“語”卻是各有專義的?!墩f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直言”,就是直接陳述;“論難”,則是論述、辯答。《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编嵭ⅲ骸鞍l(fā)端曰言,答述曰語?!薄鞍l(fā)端”即先說,也就是提起話頭。《禮記·雜記下》:“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問。”鄭玄注:“言,言己事也,為人說曰語?!币馑际钦f:居喪期間,只能講與自己喪事有關的事情,并且只能答不能問。《楚辭·七諫·初放》:“言語訥澀兮,又無彊輔?!蓖跻葑ⅲ骸俺隹跒檠裕啻鹪徽Z?!币馑家彩菑娬{主動講述為言,被動回答是語。所以,雖然“言”和“語”都能表示說,但“言”是主動地跟人家講,即所謂“直接陳述”;“語”則是被動地同別人談,帶有一種答辯的性質在內。

        這樣,“言”又至少有了第三個含義:主動、直接地講述。

        “詩言志”里的“志”,照聞一多的理解,也有三個意義:記憶、記錄和懷抱。聞一多認為:“志”字從止從心,本義是停止在心上,停在心上也可以說是藏在心里,藏在心即記憶,所以“志”能訓“記”;等到文字產生,文字代替了記憶,“記憶謂之志,記載亦謂之志”,于是一切文字記載便得以以“志”取名;再等到人們公認“詩言志”或“詩以言志”的時候,就開始用“志”專指“懷抱”(包括情和意)了,這樣就出現(xiàn)了“志”的第三個意義。[7]

        現(xiàn)在可以梳理“詩言志”的字面意思了。依照前文所述,“詩言志”中每個字都至少兼有三層含義,即:

        詩:①祭辭或歌辭;②特指“三百篇”或泛指“古者詩”;③文學體裁中的一個大類。

        言:①人發(fā)出的聲音;②告祭,包括其引申義祭告、報告;③主動、直接地講述。

        志:①記憶;②記載;③懷抱,包括情和意。

        上述“詩”“言”“志”各義依序結合成“詩言志”,可有二十七種排列方式,即,可有二十七種不同的理解或闡釋。然而仔細分析又會發(fā)現(xiàn),“詩”的三義其實彰顯著“詩”的三個基本階段(不是聞一多說的三個階段):文辭詩、文獻詩、文體詩。其中,文獻詩主要是指“詩三百”,必要時也可指“源詩”,而僅指“詩三百”時便表現(xiàn)為文本詩。“言”的三義也可以籠統(tǒng)分為名詞性言(聲音或祭名)和動詞性言(述說);“志”的三義也能大致分為動詞性志(記)和名詞性志(意愿或情懷)。這樣,“詩言志”的二十七種闡釋就能得到大大簡化。

        二、“詩言志”的初衷,應該只是“歌辭記下祀語的內容”

        《堯典》先述堯事后述舜事,《古文尚書》將述舜部分單列為《舜典》?!督裎纳袝穼ⅰ端吹洹窔w入《堯典》,現(xiàn)皆從之。

        關于《尚書》成書的年代,李學勤曾引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指出:西周春秋銅器銘文總是“妣”“祖”配稱、“考”“母”配稱的(《詩經》同此),“考妣連文,……當系戰(zhàn)國時人語”;《堯典》里有“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句,其成書年代可想而知。[8]陳良運也曾提到《今文尚書》28篇,據(jù)古今學者們考證,最早的作于西周時期;凡涉及西周以前的,都是戰(zhàn)國時候的擬作或著述。[9]

        《堯典》產生于戰(zhàn)國時代的推論,表明“詩言志”說不可能出自舜口。那段話的原文是: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辟缭唬骸办?,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p>

        顯然,原文只是講到了樂教的事情,而不是在談文學創(chuàng)作或做文體分類。文中“詩”“歌”“聲”“律”并提,還有“八音克諧”“百獸率舞”之語,折射的當是人類早期詩歌樂舞一體化的情形和以詩樂表演溝通神人的觀念。這種“源于上古巫官文化”的現(xiàn)象和觀念,“最遲也是周初《雅》《頌》時期廟堂樂舞禱神祭祖活動的寫照”,[10]何況,“擊石拊石”還很可能是石器時代的行為。因此,這里的“詩”,應該是指“歌”的韻語形式,也就是歌詞;而“歌”,應該是指“詩”的聲音形式,即“合樂的曲”。

        葉舒憲不僅認為宗教祭祀與民間傳唱雖然都能產生詩,但由于當時文化集中于上層等原因,只有跟宗教祭祀相關的詩才被記錄下來成了“詩”;而且認為,“詩”原本就是具有祭政合一性質的禮儀圣辭。他分析說:“簡言之,漢語中‘詩’概念與‘謠’‘歌’等有不同來源。它最初并非泛指有韻之文體,而是專指祭政合一時代主祭者所歌所誦之‘言’,即用于禮儀的頌禱之詞也!雖然‘詩經’中的風、雅、頌已均被視為詩,但就其發(fā)生學意義而言,只有頌才最切近‘詩’概念的本義。雅有‘正’義,亦可勉強稱‘詩’;而風則源于民間歌謠,本與‘詩’無關。只是到了‘詩’從寺人祭司們的專利推廣為世人的普遍精神財富之際,也就是謠、歌等民俗性的韻文概念與官方正宗性的詩概念之間的原始界限(即圣與俗的界限)被打破和貫通以后,‘風’才得與‘頌’‘雅’并列,共同稱之為‘詩’。”[2]157-158

        可見,《堯典》中的“詩”,首義乃是祭祀時的語辭,形態(tài)可以是祈詞、咒語或頌辭。劉師培也說過:“古代文詞,恒施祈祀”,“六祝六詞之屬,文章各體,多出于斯”,故,“欲考文章流別者”,當“溯源于清廟之守”。[11]李澤厚也曾明確指出:“當時所謂的‘詩’,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慶功的儀式中禱告上天、頌揚祖先、記述重大歷史事件和功績的唱詞?!盵12]所以,“詩”的原始之義其實就是表達祭者愿望的一種祭辭,包括祈詞、咒語和頌辭。雖說民間傳唱也能產生詩,但限于當時的特定情況,只有跟宗教祭祀相關的詩才被記了下來,因而“詩言志”的初衷,終究只是對巫術文化語境下“人―神”關系的訴說。

        綜上,“詩言志”一段中描述的情景應為戰(zhàn)國人追述的先商至周初時的情景。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看,“詩”字到西周中期以后才有,“志”字出現(xiàn)更晚,“十二律”“五音”“七音”“八音”等音樂名稱也都是直到周景王時期才有的;況且,學界公認《尚書》的語言佶屈聱牙,可這里的表達卻簡潔流暢,甚至“詩言志”的命題簡直臻于精辟,因此,人們完全有理由認為“詩言志”的說法晚出。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戰(zhàn)國人心目中的“詩言志”來替代商至周初人心目中的“詩言志”。

        所以,《堯典》“詩言志”中的“詩”,指的只能是第一階段的“詩”,即“文辭詩”。其內容,當是祭祀的祈詞、咒語或頌辭,形式表現(xiàn)為徒歌的歌詞。“言”,其實應是語音之“音”,即告祭之音,泛指祭儀上祝告的聲音?!爸尽?,應該是“記”,此指“記憶”或“記錄”?!霸姟薄把浴薄爸尽苯M成短語,意思應為“歌詞是對祭言的記憶或記錄”。而若把“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合起來說,意思便是:“歌辭記下祀語的內容,和著樂曲詠唱歌詞,用樂器的演奏配合詠唱,用音樂的旋律調和樂器的聲音?!?/p>

        三、“詩言志”的先秦常用義,應為“樂歌直陳心中的意愿”

        殷人尊神事鬼,崇巫術;周人敬天保民,尚禮樂。西周揚革夏商,使“詩”從側重為鬼神服務轉向為政治教化和人文本體服務,于是“詩言志”也就開始從對神的祝告, 慢慢變成對歌者自身意愿的表達。

        《詩經》成書的過程也可幫助我們理解“詩言志”。

        前文已知詩有兩種:“三千余篇”天籟之音和“三百五篇”可施于禮義者,二者的關系是前者包含后者。“詩”有三千余篇那倒未必,但可以肯定不止三百零五篇。否則,司馬遷不會有此一說,《論語》《孟子》《左傳》《戴記》楚簡《孔子詩論》等不會記有逸詩,孔老夫子不會逕提“詩三百”,今人王輝斌也不會輯得600篇商周逸詩。①對于“詩三百”,我們雖難確知其編定人的姓名及具體經過,卻可斷定樂官在編輯的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凡詩皆可入樂,無論獻來、采來的詩歌,最終都會集中到樂官手里,樂官從中編選出一部分作為演唱和教學的底本,那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輕而易舉的事。另外,各國樂師都是既熟悉本國歌謠也可能負責采詩或參與采詩的人,他們當時又并不是固定服務于某一個國家。②這樣,各國的詩歌都能集于王廷就不足為怪,從而詩非專表志向也就不足為怪。

        《詩經》的編成,向有所謂“獻詩”“采詩”“刪詩”諸說。但時至今日,除“獻詩”說因史有所記學界公認外,其余兩說均難確信。據(jù)《國語》中《周語》《晉語》和《禮記·王制》等記載,周廷公卿列士的獻詩陳詩,跟瞽獻曲、史獻書、百工諫、庶人傳語一樣,同為天子聽政的一種方式;天子聽詩,也是跟他辨祅祥于謠、考百事于朝、問謗譽于路一樣的,同為管理臣民的一種方法。可見,周王朝對于詩的態(tài)度不過是以應用性的被動接受為主,而不是重在文學創(chuàng)作。換句話說,“詩”在西周,只是作為治國理政的一種實用性工具存在的,而“志”,也不是專指“志向抱負”。

        先秦人對“詩”的應用同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言志”。

        詩在先秦,是貴族階層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舉凡諷諫、頌美、典禮、宴饗、外交、朝聘、日常生活,時時處處要用,作用幾乎同于表情達意的語言。③但由于頻繁地自作詩篇較難,于是,言志觀志者便常常借用現(xiàn)成的詩篇詩句來“斷章取義”:說者斷章取義地以現(xiàn)成的詩篇詩句言己志意,聽者也斷章取義地觀其志意或另用現(xiàn)成的詩篇詩句斷章取義地述己志意。這種情形在春秋時期的上流社會極為常見,尤其是在外交場合。④即使是在下層社會中,詩也同樣可為草民的代言工具?!抖Y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六“宣王十五年”何休注云:“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梢娎锵锩耖g同樣在以詩代言,同樣是把詩當作為述己志意的工具。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今天的我們才仍然可以從《詩經》中聽到下層民眾的心聲。

        詩在當時,不僅可被斷章取義地用作代言,還是人們的知識資源、禮儀資源和思想資源?!吨芏Y·春官·大司樂》記:“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其中“樂語”,就是“詩”。

        談到先秦人對詩的重視,不得不說到孔子。

        孔子在《論語》中談《詩》18次,但他宣稱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所以,在他的眼里,《詩》不過就是記錄王者之跡的歷史文獻,是可以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教科書。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能夠“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有“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作用(《論語·陽貨》)。他要求學生:不光要學好《詩》,更要用好《詩》,因為“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只有把《詩》學好、用好了,才能“授之以政”、“使于四方”(《論語·陽貨》)。

        孔子眼中的“志”,《論語》可為注腳?!墩撜Z·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朱熹注:“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也?!笨梢姟爸居趯W”即“用心于學”?!墩撜Z·述而》:“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志于道”也即“用心于道”、“心中想著道”、“心存于正道”?!独锶省分械摹爸居诘馈薄爸居谌省?,“志”義亦同此。當然,《論語》中的“志”有時也含有儒家對于人生、社會等的信仰和理想,如《學而》:“父在觀其志?!薄蹲雍薄罚骸捌シ虿豢蓨Z志?!薄蹲訌垺罚骸安W而篤志。”這些“志”中便含有某種定向追求之意。但《論語》全書用“志”16次,常見人直譯“志”為“志向”,這種絕對化的做法仍然值得商榷。且不說有些“志”沒有指向人生信仰或社會理想,即使指向人生信仰或社會理想了,那“志”也有遠近高下之別。如《論語·先進》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各言其志,對于曾皙的“志”,朱自清說它關乎修身,今人楊明認為那只是一種不愿出仕、自求適意的生活情趣。[13]《論語·公冶長》記顏淵、季路侍時也曾各言己志,其中顏淵之“志”與《先進》篇中曾皙的志也相仿類。所以,《論語》中的“志”,主要還是“心意”“心愿”之類的意思。

        孔子也提到過詩與志的關系。他說過:“詩亡離志。”“《小旻》,多疑也,言不中志者也。”“溺志,既曰‘天也’,猶有悁言。”“其隱志必有以諭也,其言有所載而后納?!薄啊掇ぽ酚行⒅尽!边@些議論均見于上博簡《孔子詩論》。對于《孔子詩論》,學界釋讀有異,這里參采諸說,將上述引文依次解讀為:“詩不能離開心中的意愿?!薄啊缎F》篇中充滿了疑慮,王公大臣們發(fā)言盈廷卻言不由衷?!薄?困頓者)志不得伸,怨天而又尤人?!薄?通過布帛等物,使其)內心的思想有所憑借而得以表達,其言說有了媒介傳遞之后而被接納?!薄啊掇ぽ芬辉娪行B(yǎng)父母的心愿?!?此外,《孔子詩論》里還有一句:“吾以《葛覃》得祗初之志?!薄陡瘃肥潜憩F(xiàn)“敬初重本”思想的,“得祗初之志”也就是“得敬初重本之心”。總之,孔子在這些議論里都沒有強調什么“詩歌表達詩人的志向懷抱”。

        由上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詩”指的還是文獻詩(主要是三百篇可施于禮義的文本詩),而非文體詩?!爸尽币膊⒎菍V浮爸鞠颍ж摗?,而是心、思、意、情合一的泛稱,即“想法”或“心愿”之類。至于這“想法”或“心愿”是否關乎政教,是否涉及群體,是否指向忠君愛國或守土保民等種種大義,則需取決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單說“詩言志”,不過就是用樂歌直陳心意(心思、心中念想)之意。

        四、結語

        綜上所述:“詩言志”的意思,最初只是表達祭者意愿的“歌辭記下祀語的內容”。這些上古時代的頌贊祝禱之辭,隨著宗教儀式產生并保存下來以后,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和政治的需要,在應用性、工具性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最后才徹底獨立并成為一種純文學創(chuàng)作的樣式。這個過程應該很長,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仍以“樂歌直陳心中的意愿”為常用。在秦漢之前,它始終都沒有專門強調過“詩歌表達詩人的志向懷抱”,只一直著眼于“我口唱我心”。

        這樣說,應該符合古人對人類精神活動特點的理解。當代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活動由意識(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組成,“意”發(fā)生在前,“志”產生在后。“意”和“志”可以交叉互補,但一般說“意”不能等于“志”,“志”卻可以說是不同形式的“意”。古人的理解當然不能跟今人的理解媲美。古人認為:精神活動中“包管萬慮”的是“心”,心中藏而未發(fā)的是“志”。高華平曾將郭店楚簡《性自命出》和《語叢一》同傳世文獻結合起來研究,得出心、志、性、情及詩(樂)間的關系如下:[14]

        可見先秦“志”的內容廣泛而籠統(tǒng),“詩言志”,其實常常就是“詩言意”。

        那么,“詩言志”是怎么有了“詩歌表達詩人志向懷抱”之義的呢?是莊子首先發(fā)現(xiàn)了“志”的“意向性”?!肚f子·繕性》中說:“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古之得志者其志不在治國馭民,不在高官顯位,只在自己身心快樂,而今之得志者其志卻有身外之求,即求得“軒冕在身”。這就表明莊子已知“志”有“意向活動”的特點了,并且可有政治色彩。后來荀子對“志”做了進一步的規(guī)范?!盾髯印と逍А菲J為:圣人是一切政治原則和思想學說的樞紐與關鍵,而圣人的心愿就是要讓天下盡善盡美、實現(xiàn)全面大治;《詩》言圣人之道,說的正是圣人的心愿(“詩言是,其志也”)??梢姡髯友壑械摹爸尽?,政治色彩更加鮮明,意向也已直指治國馭民。但這時,已到戰(zhàn)國末年了。至于漢儒對“志”的政教功能所做的強化,已經廣為人知,不再贅述。所以,在“詩言志”的傳播過程中,是戰(zhàn)國儒道兩家(主要是儒家)從理論層面對它作了經典化,漢代進一步鞏固了它的經典地位,《毛詩序》以后則是如何使用經典和發(fā)展經典的問題了。

        注釋:

        ① 王輝斌的輯佚見其所著《商周逸詩輯考》,黃山書社2012年8月第1版。

        ② 例如:《左傳·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歌鐘二肆,……女樂二八。”《論語·微子》:魯“太師摯適齊,亞飯于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p>

        ③ 例如:《詩·大雅·民勞》是朝中老臣對新貴后輩的規(guī)誡訓告之辭;宣王舅舅申伯出封于謝時,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以贈;《左傳·隱公元年》記鄭莊公與母親姜氏在大隧相見時,雙方賦詩頌和。

        ④ 例如:《左傳·文公十三年》記有鄭伯想同晉國修好會魯于棐事。引從略。

        [1] 魯 迅.漢文學史綱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1.

        [2]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fā)生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3]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98-100.

        [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M].北京:中華書局,2009:87-88.

        [5] 徐中舒.怎樣考釋古文字[C]//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7-19.

        [6]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上[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222.

        [7] 聞一多.歌與詩[C]//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8-157.

        [8] 李學勤,裘錫圭.新學問大都由于新發(fā)現(xiàn)——考古發(fā)現(xiàn)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J].文學遺產,2000(3):4-17.

        [9]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32-33.

        [10]陳伯海.釋“詩言志”——兼論中國詩學“開山的綱領”[J].文學遺產,2005(3):79-91.

        [11]劉師培.文學出于巫祝之官說[C]//劉師培全集:第3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87.

        [12]李澤厚,劉剛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11-112.

        [13]楊 明.言志與緣情辨[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39-49.

        [14]高華平.詩言志續(xù)辨——結合新近出土楚簡的探討[J].文學評論,2008(1): 106-112.

        [責任編輯 范 藻]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oetry Expresses Will”and Its Common Sense in Pre-Qin Period

        ZHOU Jiating

        (Banbu Teachers Improvement School, Banbu Anhui 23300, China)

        With various connotations, “Poetry expresses will” may have 27 kinds of different explanations if “poetry” owns three meanings, “express” three ways and “will” three ways of interpretation. In fact, the “poetry expresses will” was originally understood as “poetry is to write down the content of sacrifices with odes”. In pre-Qin period, it mostly refer to “directly express one’s original ideas with music and songs”. Only after being turned into classic by the officials has “poetry expresses will” got the imprint of politics and moralization.

        “poetry expresses will”; pre-Qin period; the original meaning; common sense

        2016-04-20

        周家庭(1945—),男,安徽蚌埠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研究。

        H109.2

        A

        1674-5248(2016)06-0100-06

        猜你喜歡
        詩言志論語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鄭 磊
        如何讀懂《論語》?
        “詩言志”和“摹仿說”
        中華詩詞(2018年8期)2018-12-06 09:31:44
        中國詩學的家國情懷
        人民論壇(2017年33期)2017-12-21 09:00:15
        詩緣情與詩言志的綜合治療——昌耀《內陸高迥》詩療解讀(下)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詩言志”的審美闡釋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10:11:44
        論語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喊人人爽| 91国产自拍视频在线| 青青草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成人免费777777被爆出| 久久免费视频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网站| 日韩精品视频高清在线| 亚洲av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 色婷婷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日本不卡视频免费的| 久久九九av久精品日产一区免费| 最新国产熟女资源自拍| 男女上下猛烈啪啪免费看| 欧美a视频在线观看| 男女啪啪免费视频网址|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男女猛烈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电影| 国产av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日本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av亚洲中文字幕|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1000|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激情视频在线看|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亚洲一区二区情侣| 亚洲综合自拍偷拍一区| 日本japanese丰满多毛| 91最新免费观看在线| 美国黄色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白白色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主播一区二区|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