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梅
江西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 江西省撫州市 344000
性別因素與高尿酸血癥及其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
劉 梅
江西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 江西省撫州市 344000
尿酸(uric acid,UA)是嘌呤代謝終末產物,正常血清尿酸濃度(serum uric acid,SUA)男性為210-420μmol/L(35-70mg/L);女性為150-360μmol/L(25-60mg/L),絕經后接近男性,血液中98%的尿酸以鈉鹽形式存在。高尿酸血癥(HUA)是指血液中尿酸鹽飽和度約為70mg/L。SUA男性≥420μmol/L(70mg/L),女性≥360μmol/L(60mg/L)。
性別因素;高尿酸血癥;研究進展
1.1 國內男女HUA患病率概況
我國有關HUA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最早見于1980年方圻[1]等在北京、上海、廣州進行502名成年人SUA的調查,男性HUA患病率為1.4%,女性為1.3%,男女合計為1.4%。2003年邵繼紅[2]等對南京市某社區(qū)的流行病學調查,HUA的患病率為13.3%,男性為17.6%,女性為9.3%。2006年寧波地區(qū)HUA總體患病率為12.5%,男性16.0%,女性4.6%[3]。2007年陳玉群[4]等對重慶市15823例人群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HUA患病率男性為57.1%,女性為12.7%。有說服力的是臺灣地區(qū)長達11年的跟蹤調查研究:1990年基線測定時,HUA總患病率為16.08%,其中男性為20.47%,女性為12.19%,其后的2次跟蹤測定患病率明顯增高[5]。
1.2 國外男女HUA患病率概況
在其他國家,HUA的患病率也在不斷上升。20世紀90年代歐美HUA的患病率為2%-24%[6],美國1993年報道成人HUA患病率為10.1%[7]。1995年日本厚生省的調查結果顯示,HUA在成年男性中的患病率已占25.0%[8]。2000年在泰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成年男性HUA患病率為18.9%,成年女性7.8%。俄羅斯近期的一項7-17歲人群研究表明,其HUA患病率為27.59%。HUA進一步發(fā)展可演變?yōu)橥达L,兩項針對美國人群的研究顯示,中老年男性痛風患病率為0.7%和0.5%,女性痛風患病率為0.1%和0.3%。
血尿酸水平可受到種族、飲食習慣、年齡及性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HUA主要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HUA的分子機制主要表現(xiàn)在尿酸生成率過高和尿酸清除率過低,尿酸生成率過高主要原因在于嘌呤代謝相關性酶類基因變異,約占原發(fā)性HUA的10%,而尿酸清除率過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腎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礙,使腎臟尿酸排泄不足,屬多基因遺傳缺陷,約占原發(fā)性HUA的90%。
以上關于HUA的分類和病因是男女的共同點,在HUA發(fā)病機制上,目前認為男女的主要區(qū)別是各自體內的性激素水平對尿酸水平的影響不同。有研究認為人體內的性激素可對XDH/XO活力起上調或下調作用。雄激素是XDH/XO活力的誘導劑,雌激素是該酶活力的抑制劑,它們在轉錄水平上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
多項臨床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絕經前女性HUA患病率明顯低于男性,絕經后與男性相當。對于實驗動物,是否存在同樣的性別差異,結論不一。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男、女性在HUA及其相關疾病中的發(fā)病率存在較大差異,目前關于其性別差異主要局限于大量流行病學資料,相關的實驗研究較少。大部分學者認為這種發(fā)病率之間的性別差異是由于男女體內性激素水平變化引起的,這就提示我們:①在使用雄性動物模型進行不同性別HUA人群的基礎研究時,應考慮其結果能否客觀、真實地反映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及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②在研究防治HUA藥物時可結合不同性別患者體內性激素水平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探討藥物成分、性激素水平與藥效之間的相關性。
[1]方圻,游凱,林其燧,等.中國正常人血尿酸調查及其與血脂的關系[J].中華內科雜志,1983(22):434-438.
[2]邵繼紅,莫寶慶,喻榮彬,等.南京市社區(qū)人群HUA與痛風的流行病學調查[J].疾病控制雜志,2003(07):305-308.
[3]毛玉山,周麗諾,葉紅英.寧波市某石化企業(yè)員工HUA和痛風患病率調查[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6(02):65-67.
[4]陳玉群.重慶市城市體檢人群HUA的患病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8,30(11):1012-1013.
[5]Chien KL, Hsu HC,Sung FC,et al.Hyperuricemia as a risk factor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aiwan:The ChinShan Community Cardiovascular Cohort Study[J].Atherosclerosis, 2005,183(01):1352-1356.
[6]滕森新,鄭潔(譯).HUA[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1,22(07):307-309.
[7]Lohsoon thorn.annual health exams[J].Arch Med Res,2006,37(07):883-889.
[8]Maliavskaia SI, Lebedev AV,Ternovskaia VA.Chronic 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a as a marker of atherogenic risk in children[J]. Kardiologiia,2007,47(0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