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然(中共普洱市委黨校 云南 普洱 665000)
馬克思利益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
張文然(中共普洱市委黨校 云南 普洱 665000)
馬克思鑒于人們利益上的統(tǒng)一性和差異性,研究了人們之間的利益整合問題,對個體利益進行揚棄,使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在相互統(tǒng)一中得到了實現(xiàn)。馬克思利益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價值。馬克思利益理論促進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xiàn),解釋了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闡釋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智力支持,馬克思利益理論有助于實現(xiàn)當代中國的綠色發(fā)展。
馬克思 利益 整合
馬克思的利益理論以利益為基點來分析社會關系,馬克思對利益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利益理論成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從利益出發(fā)來管窺整個社會,其研究成果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做了理論鋪墊。利益問題是一個現(xiàn)實性很強的哲學問題,馬克思非常注重對利益問題的研究,他科學地闡明了利益的范疇和基本內涵,建立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利益問題的理論。
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范疇,馬克思認為:利益的構成要素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需要是利益的自然基礎。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需要構成了利益的自然基礎。其二,社會關系是構成利益的社會基礎,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不是純粹的自然性的動物性的需求,人們在各種活動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形成了人們之間的利益,利益雖然以自然需求為基礎,但社會性是利益最根本的屬性。其三,人們的需要對象是利益的內容,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各種各樣的需要,各種需要的滿足實際上就是各種利益的滿足,人們的需要構成了利益的實際內容。
馬克思利益論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追求利益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動力。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二是利益糾紛是階級斗爭產生的物質根源。不同的階級之間充滿著矛盾,有時候不同的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會出現(xiàn)白熱化的形式,即暴力沖突的現(xiàn)象,不同階級之間的沖突形式各種各樣,但實質上是為了爭奪利益。三是利益具有辯證性質。馬克思認為:“同別人利益相對立的個別利益的滿足,正好就是被拋棄的對立面,即一般社會利益的實現(xiàn)?!瘪R克思主義利益理論認為:任何一個社會首先必須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即滿足人們的物質利益要求。利益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和動力因素,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而利益是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內在動因。
馬克思把生產關系作為研究視角,正確地闡述了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性地位,從中發(fā)現(xiàn)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矛盾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又從中探索出了人們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動因,即利益。馬克思的利益觀與唯心主義利益觀不同。在《神圣家族》一書中,馬克思認為利益的主體是市民社會,利益的基礎是人類活動,利益不是脫離于人類活動的理性范疇。這樣,馬克思就把對利益的研究由理性主義、唯心主義層面提升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層面。馬克思的利益范疇與舊唯物主義的利益概念既有聯(lián)系,又存在不同,兩者的共同點在于都把利益看作同人的需要、欲望相關。但是,舊唯物主義對利益概念僅僅理解為動物式的自然享受,馬克思也承認人的利益離不開自然,但更加強調了利益是人類用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人們的利益關系反映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在馬克思看來,利益不是從來就有的,更不是脫離于人類活動的絕對理念。只有在市民社會中,從人們的社會關系中才能真正理解利益的內涵。
馬克思認為,個人利益主體的產生具有客觀必然性,但個人利益的滿足離不開公共利益,這實際上揭示了公有和私有的關系。個人作為利益的主體,從客觀方面講,都不具有利益的現(xiàn)實性。也就是說,每個人實現(xiàn)私人利益的“自為”活動必須通過“利他”活動才能夠實現(xiàn),這就是利益承載者的雙重性問題。利益的承載者,一方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另一方面又服務于更大的整體。馬克思認為每個人都在追求著自己的利益,但是這種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卻是在服從社會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同樣,馬克思也從主觀方面研究了利益運動的辯證性質。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決定下,在人的意識中,都是追求自己利益的“為我”活動,并且其他人都看作是達到自己利益的“手段”。然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客觀地淪為了別人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利益主體(或共同體)是個歷史范疇,作為個體的利益主體,與作為整體、社會、共同體的利益主體之間的對立,是生產關系發(fā)展到了資本主義時期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而在國家產生之前,作為共同體的利益主體,與作為個人的利益主體還沒有發(fā)生分離,也就不存在什么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的對立。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時期,個人利益還糾纏在血緣家庭之中,因此,跟作為共同體、整體相對立的私人利益,主要還是指家庭利益。在理想社會中,個人利益是無法獨立存在,私有必須以公有為前提,作為個人的利益主體的產生,是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的結果,但個人利益的最終滿足要靠集體利益的實現(xiàn)。
(一)利益理論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的一種詮釋,在良好的社會關系準則中建立利益關系,從而滿足人的共同利益。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解釋了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利益發(fā)生在人與人和人與物之間,社會就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構成的有機整體,所以只要有人類社會就必然存在利益關系。人類對自然的需求成為了人與物建立利益關系的基礎,人與人之間又因為物或智力體力的交換來獲取利益。人用來交換利益的平臺就是市場,而市場經濟正是人類追求利益達到一定規(guī)模和一定數(shù)量之后自然形成的,是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的。這也解釋了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可以有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追求利益的結果。需要與滿足需要的分工的多樣化發(fā)展起來以后,人與自然的關系就要借助于人與他人的社會關系來滿足了。人們通過不同分工的勞動生產產品進行交換,使市場經濟成為人類需求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而滿足利益的主要平臺。在市場經濟中,利益是隱形在交換過程中,相比于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中的利益關系展現(xiàn)得更加赤裸裸,利益理論揭示出的內涵更能夠解釋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而是基本適用于任何社會形態(tài)。
(二)利益理論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價值
馬克思利益理論闡釋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智力支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是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協(xié)調統(tǒng)籌發(fā)展,擴大民主,加強文化建設,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和建設生態(tài)文明,其實質就是實現(xiàn)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統(tǒng)一。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利益需求的差異性,使得社會組織的存在與協(xié)調成為必要。不同的人可能有相同的利益,也可能有對立的利益,這就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設置社會組織對其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一致時,才會產生社會的最大利益。集體利益的實現(xiàn)基礎是個人利益的滿足,但由于利益動機的差異性,每個人都要讓出一部分個人利益滿足集體利益才能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實現(xiàn)中國人民全體利益的最大化,消除貧富差距,追求利益均等化。一旦打破了利益關系的平衡規(guī)律,就會使不同的社會主體在利益交換時產生分化,導致發(fā)展不平衡。在利益關系協(xié)調的每個自然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所以我國在國家發(fā)展目標的制定上呈現(xiàn)階段性變化,最終達到社會主義的理想目標。正是由于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的矛盾,集體利益才成為國家所采取的利益形式,以共同體的方式盡可能的滿足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
(三)馬克思利益理論對實現(xiàn)當代中國綠色發(fā)展的價值
綠色發(fā)展倡導的是高效、和諧、持續(xù)發(fā)展,要求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與自然建立關系是為了滿足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歸根結底是利益問題。馬克思認為,從本質上講,利益就是為我而存在的關系。中國的社會是人與自然相協(xié)調、相適應的,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滿足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利益實現(xiàn)。最佳的人的利益關系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只有這樣,人類在自然界的活動才得以順利進行。人類追求利益都是從最基本的需要出發(fā),最初的改造自然的方式就是人類勞動,把自然資源變成生產資料再經過交換成為商品。在人類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對自然的獲取都伴隨著利益的驅使,帶來的結果就是不同程度的破壞。提倡綠色發(fā)展保護生態(tài)實際上是為了節(jié)制人的短期利益,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獲得長遠利益。在分析利益的時候,我們首先看到的總是一個個具體的利益,而且每個有生命的個人才是具體利益的實際承載者。綠色發(fā)展是為了每個人的生存空間,在這一方面,每個人的利益和共同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要滿足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雙重實現(xiàn)必須堅持綠色發(fā)展。
在當代視角下,我們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利益理論的要點解讀可以看出,人最基本的利益追求就是生存,其次是人的發(fā)展,為了人的生存和發(fā)展要構建出經濟、社會與利益的關系,在社會中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用于交換從而形成市場,在利益的追求和被滿足中實現(xiàn)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傊瑥鸟R克思利益理論可以得出如何構建一種適合當代中國發(fā)展的經濟——社會運行機制。公有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馬克思利益理論所闡釋的利益關系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堅持綠色發(fā)展道路都具有重要價值。
【責任編輯:閆現(xiàn)磊】
[1] 鄭會霞.包容性增長:快速轉型期化解社會利益矛盾的新思維[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02).
[2] 龔先慶.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人民利益關懷[J].社會主義研究,2012(06).
[3] 楊清濤.社會轉型期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問題探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
[4] 劉湘順.馬克思利益關系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5] 高岸起.利益的主體性[M].人民出版社,2008.
[6] 劉曉凱.利益分化與政治穩(wěn)定[M].人民出版社,2008.
B0-0
A
1008-8784(2016)04-49-3
2015-12-26
張文然(1976—),男,山東日照人,碩士,講師,中共普洱市委黨校理論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