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祥
學生科學精神培育的探索
——以“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一課教學為例
■戴小祥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分支學科之一,需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學生除對生物學知識與技能要掌握外,還要學會科學的思維與方法,通過對模型建構、科學發(fā)現(xiàn)史等內(nèi)容的學習,了解科學家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此外,學生還要積極主動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其基本技能,體會其艱辛歷程,從而涵養(yǎng)自身的科學情懷。那么如何讓科學精神的培育真正走進生物課堂,筆者以“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一課的教學為例,談幾點心得。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這一課題,導入時以中國氣象頻道《你杯中的一滴水的故事》展開,這滴水或許在阿拉斯加山上的冰晶里閃爍,或許被干渴的沙土喝掉,或許隨著大氣漂動化作雨滴墜入山中,隨著小溪進入小河又奔向大海,又或許會變成巨鯨噴出的水柱……極具科學性又富有詩意的旁白,將學生帶入到“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中,難易適中,學生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儲備,問題“綠色植物有沒有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由此導出,學生可能提出許多種探究方法,但真正實踐時,會出現(xiàn)許多在理想狀態(tài)下沒有遇見過的問題,而且可能涉及多門學科的綜合,此時學生的思維才會真正被調(diào)動起來。“桂花樹枝條、錐形瓶、帶孔橡皮塞、清水、食用油、塑料袋、捆扎繩、記號筆”等材料在實驗臺桌面上的一一呈現(xiàn),給了學生們探究的舞臺,這才是我們要選擇的。
因此,問題情境的選擇要合適,能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做出假設,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熱度,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問題,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這一假設的提出,是此次科學探究活動的核心步驟,也是科學預見能力的集中表現(xiàn)。科學預見能力是個人多元智力中極為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平日學習與生活中,要探究事物的信息量還不是很充分時,往往要靠推測來探索深入研究的途徑或解決問題的策略?!叭芍Υ旨毾嘟墓鸹渲l,一枝將葉片去掉,一枝保留葉片,分別插入到兩個相同的錐形瓶中,盡量接近瓶底”,學生對單一變量的把控理性務實,對對照實驗的設計思路清晰。
面對問題“散失水分到底是葉片的上表皮還是下表皮的作用呢”,凡士林(一種在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副產(chǎn)品,有著很強的隔絕水分的作用,不讓水分蒸發(fā))的介入,使探究有了進一步的可能?!捌鹱饔玫氖巧媳砥ぁ薄捌鹱饔玫氖窍卤砥ぁ保鎸訉由钊氲男虑榫?,學生們大膽做出多種假設,合理預期結果。在實驗設計時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有學生提出可以四組實驗同時進行:A組植物枝條不作處理,B組用凡士林涂抹葉片上表皮,C組用凡士林涂抹葉片下表皮,D組用凡士林涂抹葉片上下表皮。如此這般,不直接提供實驗的結論,而是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們大膽地做出假設,依據(jù)各自的實驗原理,提出合理化的預期,然后親自動手操作,檢驗自己的假設,得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實驗結果與結論。
在開展“觀察植物葉片表皮”活動時,每個學習小組有4名成員,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責任明確、任務驅(qū)動。每個學習小組的目標是明確的,制作蠶豆葉、青菜葉、菠菜葉的表皮臨時裝片,并進行顯微觀察,每位組員都有任務,有選用蠶豆葉,也有選用青菜葉或菠菜葉,有觀察下表皮,也有觀察上表皮,全員參與。四人組合,既避免了人太少、思想過于單一而實驗不好完成,又防止人太多,想法太多,組內(nèi)難以統(tǒng)一而又有人閑著沒事干。
因此,在小組探究活動中,絕不可忽視學生的分工合作。組間綜合實力相差無幾,為小組間開展公平而有序的競爭提供可能。各個小組內(nèi)都有各個不同水準的成員,這樣,水準低的能跟著水準高的同學學習,能力強的又可以帶動能力較弱的,組內(nèi)就可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同學之間通過相互幫助而提高認知水平、發(fā)現(xiàn)思維盲區(qū),同時還可獲得心理滿足感、積淀濃濃同學情。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強調(diào)互動,主要指師生之間的思維對話,此類對話中教師的思維起著主導作用,未必是完全平等的,現(xiàn)實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的思維交流,常常被教育者忽視。事實上,因為學生的思維是平等的,也就更容易碰撞出絢爛的火花。
開展“觀察植物葉片表皮”活動時,依據(jù)書本制取蠶豆葉下表皮的臨時裝片,通過低倍鏡觀察,有學生快速地尋找到了“氣孔”,實證了蠶豆葉下表皮進行蒸騰作用的關鍵結構;也有學生通過青菜葉與菠菜葉的下表皮臨時裝片,得出類似的結論:葉片下表皮有氣孔,可由此散失水分。似乎蒸騰作用與葉片上表皮關系不大。但也有組員在科學合作的過程中觀察的是葉片的上表皮,在實踐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蠶豆葉、青菜葉、菠菜葉的上表皮上也有氣孔,只是單位面積上氣孔的數(shù)量不如下表皮多。如此這般,讓學生互動交流,開展平等的思維對話,從而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這一過程原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要經(jīng)歷許多次“假說——實證——假說——再實證”的反復過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得以提煉。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允許學生提出他們的見解與想法,允許學生們犯錯誤,有錯誤的觀點提出,才有修正與改進的機會,這個過程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來完成,在科學與真理面前形成人人平等的意識。
開展“觀察植物葉片表皮”活動時,當小組代表匯報時,可以把學生的探究成果用實物投影儀呈現(xiàn),也可用手機抓拍顯微圖像,讓其他小組的同學補充、完善。教師對于學生的匯報情況要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至少在學習態(tài)度、習慣等方面是有鼓勵和支持作用的。最后,全班各個小組討論完畢,教師對植物氣孔可以給一總結:在植物葉片表皮上,氣孔是普遍存在的。通過課外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成果展示,還會發(fā)現(xiàn):一般陸生植物,單位面積上,下表皮的氣孔數(shù)量會多于上表皮。
而對睡蓮這一水生植物的跟進研究,學生們也認識到:睡蓮下表皮沒有氣孔,而上表皮有氣孔。因此,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與預期不相符的狀況,或者可能還會有一些新生成的問題。這時,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于預期的現(xiàn)象?影響其發(fā)生的內(nèi)外因素又各是什么?通過交流與討論,學生的收獲遠遠不止這一節(jié)課,能力也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價值標準也會潛移默化地發(fā)生很大的改變。
總之,在核心素養(yǎng)下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我們要的是讓學生真真切切地崇尚真知、理性思維、平等合作、勇于探究。
(作者為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北厙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