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強互惠理論研究前沿動態(tài)

        2016-04-11 19:04:18孫瑞琪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合作

        韋 倩,孫瑞琪

        (山東大學經(jīng)濟研究院,濟南250100)

        ?

        強互惠理論研究前沿動態(tài)

        韋倩,孫瑞琪

        (山東大學經(jīng)濟研究院,濟南250100)

        摘要:合作行為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在諸多解釋合作的理論中,強互惠理論自提出之后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大批重要學術(shù)成果,在質(zhì)疑和自我修正中不斷深入和完善。由于強互惠理論與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中的經(jīng)濟人假設并不一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釋合作問題中最難以被理解的部分,從而具有獨特地位。通過對強互惠理論研究的最新前沿動態(tài)進行綜述和評析,對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進行展望,認為今后的研究應該更重視一次性合作實驗、非最后通牒博弈實驗和實地實驗方法,并更多考慮到反社會懲罰和群體異質(zhì)性等情況。

        關(guān)鍵詞:合作;強互惠理論;前沿動態(tài)

        一、引言

        合作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發(fā)揮著重要影響。在自然界中,合作有效促進了物種的生存、繁衍和演化。在人類社會中,合作滲透在方方面面,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何以出現(xiàn)又何以維系?該問題百年未解,目前依然困擾著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在諸多解釋合作問題的理論中,強互惠(strong reciprocity)理論在提出之后迅速發(fā)展,并在質(zhì)疑和自我修正中不斷深入和完善。我們曾于《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10年第5期發(fā)表了《強互惠理論研究評述》一文,但在2009年之后,強互惠理論又出現(xiàn)了一批重要學術(shù)成果。本文擬對強互惠理論研究的最新前沿動態(tài)進行綜述和評析,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所謂強互惠者,是指群體中存在一部分人,他們愿意付出一部分成本去懲罰不合作者,并且不期望通過這種懲罰行為使自己在當前或未來獲益。這種利他性懲罰行為被稱為強互惠行為。大量研究表明,懲罰者的存在是互惠準則發(fā)展和演化的關(guān)鍵因素(Rand and Nowak,2013)。強互惠行為在許多正式或非正式場合都發(fā)揮著關(guān)鍵作用,能夠糾正違反規(guī)則和不正確的行為,是維護合作的重要手段(Leibbrandt and López-Pérez,2012;Whitson et al.,2015;Buckholtz and Marois;2012)。強互惠理論與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中的經(jīng)濟人假設并不一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釋合作問題中最難以被理解的部分,在合作行為研究中具有獨特地位。

        二、強互惠行為的存在及其必要性

        有人在發(fā)現(xiàn)汽車肇事逃逸時,會冒著個人危險攔截肇事車輛,雖然事故受害者跟他本人沒有任何關(guān)系(Carpenter and Matthews,2012);孩子們分配糖果時,會愿意付出成本懲罰不公平的分配者(McAuliffe et al.,2015)。這些現(xiàn)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強互惠的存在。此外,還可從一系列具體實驗中,找到強互惠存在的證據(jù)。之前的文章已經(jīng)證明了強互惠的存在,近期文章則是在加深強互惠研究,為其存在和存在的必要性提供了更多依據(jù)。

        Fudenberg and Pathak(2010)利用公共物品博弈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即使被懲罰者無法得知懲罰者是否對其實施懲罰,懲罰者也愿意付出成本打擊被懲罰者,從而進一步證明了強互惠懲罰的存在。在Fudenberg and Pathak的實驗中,他們招募了132個參與者,四個參與者為一組,總共進行10輪博弈。每輪博弈初始時,每個人可以獲得20點券并從中選擇捐贈的數(shù)額。每輪博弈結(jié)束時,小組中的每個人可以得知其他人的捐贈數(shù)額,針對其他人的捐贈數(shù)額,選擇是否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對其他參與者進行懲罰。但他們在全部10輪博弈結(jié)束之前無法得知自己在每一輪博弈中是否被懲罰,也不清楚懲罰給他們帶來的損失。因此,懲罰并不能改變被懲罰者在下一次博弈中的選擇。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雖然懲罰行為在全部博弈結(jié)束之前既不能給被懲罰者帶來損失,也不會改變被懲罰者的行為,更不會給懲罰者帶來收益,但是懲罰者依然愿意付出一定成本去懲罰被懲罰者,并且這種懲罰也會提高實驗參與者的合作程度。這不僅說明強互惠懲罰的客觀存在,也說明了在沒有直接收益的情況下,懲罰者會實施懲罰。

        Whitson et al.(2015)通過構(gòu)造三個不同的實驗進行了比較研究,不僅說明了強互惠的存在,還為強互惠存在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據(jù)。第一個實驗首先要求被試講述一個他自己經(jīng)歷過(此時被試為合作的直接受益者)或者他見到的別人所經(jīng)歷的(此時被試為觀察者,也可稱為第三方懲罰者)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善意的,也可以是惡意的。在講述后,被試會被詢問對自己所講述故事的反應,然后會有兩個評分者分別對被試所講述故事的善意或惡意程度評分,最后會有另外兩個評分者對參與者對該事情反應的善意以及惡意程度評分。第二個實驗是利用了Wang et al.(2009)所設計的實驗,被試分別閱讀某些人在交易中由于誠實或不誠實給他人或自己帶來收益和損失的事例,然后選擇是否要給予這些人的行為一定懲罰或獎勵。第三個實驗是利用了Gneezy(2005)的欺騙博弈(Deception Game),試驗中的被試分為A、B、C三類。A類被試可以釋放一條消息,B類被試選擇是否相信,該選擇將影響被試的最終受益,而C類被試則是作為觀察者。在這三個實驗中,無論是合作的直接受益者還是觀察者,都可以選擇懲罰或獎勵來維系和促進群體的合作;然后對他們二者的行為進行比較。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直接受益者更愿意采用獎勵的方式來維護合作,而觀察者則更傾向于使用懲罰的方法維護合作,并且懲罰不合作行為的頻率更高。這是因為與觀察者相比,直接受益者雖然對合作中受到的傷害反應更激烈,但是他們實施懲罰更容易引發(fā)報復,還可能使合作趨于不穩(wěn)定,所以更傾向于選擇逃避而不是積極面對。與直接受益者相比,觀察者受到報復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并且觀察者對錯誤行為的懲罰不僅出于自身的合意性,而且這種懲罰對于維護社會秩序也十分必要。

        三、影響強互惠行為的因素

        雖然強互惠行為是維護合作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人類自身及社會的復雜性,強互惠在維護合作的過程中也會受諸多因素影響。在不同條件下,對維護合作的有效程度也不同。

        (一)懲罰是否可以被覺察

        強互惠行為是否可以讓被懲罰者察覺是影響其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Fudenberg and Pathak (2010)率先在該方面展開研究。他們通過公共物品博弈實驗發(fā)現(xiàn),在懲罰可以使被懲罰者觀測到的情況下,強互惠者不僅更愿意實施懲罰,還愿意在懲罰過程中付出更大的成本并接受更低的收入;而在無法覺察到是否被懲罰的條件下,實驗參與者會根據(jù)他人和自己的捐贈情況,預測自己被懲罰的可能性和程度,并據(jù)此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從而促進合作的維系。

        (二)不公平程度

        不公平包括分配的不公平和收入來源的不公平。在分配的不公平程度方面,Leibbrandt and López-Pérez(2012)發(fā)現(xiàn),分配越不公平、差異越大,就越可能引發(fā)強互惠懲罰,并且引發(fā)的懲罰力度越強;不僅是在強互惠懲罰中,在第二方懲罰中也具有同樣規(guī)律。Fudenberg and Pathak(2010)也在公共物品博弈實驗中發(fā)現(xiàn),當不能觀測到懲罰者實施的懲罰時,在一次博弈中付出少于其他參與者的平均付出水平的參與者最有可能被懲罰。收入來源的不公平是指,有的人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收入,而有些人則可以通過獲得贈予、繼承等途徑而不付出直接勞動就能獲得收入,這將影響強互惠懲罰和合作水平。Antinyan et al. (2015)利用重復公共物品博弈實驗,研究了捐贈、懲罰和初始稟賦之間的關(guān)系。實驗伊始,被試被分為兩組,第一組被試的初始稟賦需要在付出一定努力之后才能取得;第二組的初始稟賦不需要被試付出努力,可以直接獲得贈予。然后將兩組被試混合在一起,隨機重新分組,組內(nèi)成員之間互相不知道彼此初始稟賦的來源情況。實驗發(fā)現(xiàn),在沒有懲罰的條件下,無論初始稟賦來源如何,搭便車都會成為主要策略。但當允許懲罰之后,組內(nèi)成員明顯會出現(xiàn)付出一定成本去懲罰不合作者的情況,合作和捐贈水平都會因此上升。與通過贈予獲得初始稟賦者相比,通過付出努力才獲得初始稟賦者實施懲罰的強度較低;并且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捐贈水平與初始稟賦的來源沒有關(guān)系。(1)

        (三)群體相似性和異質(zhì)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群體成員的相似和差異程度將會影響群體中的強互惠行為。這里的相似性包括友誼、婚姻、職業(yè)、信息傳遞、經(jīng)濟交易、種族、年齡和教育等,而異質(zhì)性則是指群體成員之間存在某些不同特征。許多學者相信,與群體外的人相比,人們更愿意和與自己處于同一群體內(nèi)的成員合作(Chen and Li,2009),人們往往能夠更簡單也更有信心地推斷出與自己相似的人的心理活動?;谶@一認識,Mussweiler and Ockenfels (2013)將懲罰引入兩個對比實驗。在第一個實驗中,實驗者故意引導一部分人更關(guān)注群體中其他成員與自己的共同點,而引導另外一部分人更關(guān)注群體中其他成員與自己的差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關(guān)注共同點的被試者更愿意采取強互惠懲罰以維系群體的合作??梢姡后w中的成員越相似,合作越容易達成,打擊不合作者的意愿就越強,強互惠者懲罰不合作者的頻率就越高。在第二個實驗中,實驗者將來自兩個群體中的人隨機搭配和重新組合,分別研究被試對與之來源相同和來源不同的群體成員的合作與懲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人們更愿意懲罰與其不在同一群體中的人。

        (四)信息反饋情況

        研究發(fā)現(xiàn),信息反饋將會顯著影響人們之間的合作和強互惠懲罰。Nikiforakis(2010)通過設置對比實驗來分析不同的信息反饋方式對強互惠行為的影響。在該實驗中,盡管參與者的初始資金相同,但是由于付出的成本不同,會有不同收益。依據(jù)參與者的捐贈和收益情況,將其分為C、CE、E三組。在每輪博弈后,C組中的被試可獲知組內(nèi)每個人捐贈的信息,CE組的被試可獲知組內(nèi)每個人收入的信息,而E組的被試可同時獲知組內(nèi)每個人的捐贈和收益信息。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這三種情況下,都會引發(fā)強互惠懲罰;不過CE組中的懲罰程度遠遠大于其他兩組,并且CE組中被試的捐贈意愿也會降低。Faillo(2013)在區(qū)分懲罰能力是否受到限制的基礎上,研究了信息反饋對于合作的影響。作者將168個被試每四個人組成一組,在三種不同情況下進行比較研究。第一種情況有完全懲罰能力,并且可以得知每輪博弈后其他人的捐贈情況;第二種情況只有受限的懲罰能力,但依然可以得知每輪博弈后其他人的捐贈情況;第三種情況有受限的懲罰能力,并且只能得知全組的平均捐贈和比其捐贈數(shù)額低的人捐贈情況。對這三種情況進行比較研究后發(fā)現(xiàn),在移除愿意捐贈較多收入被試的信息后,合作比例和收入都會出現(xiàn)明顯下降。

        (五)誠信

        作為人類社會運行必不可少的因素,誠信也會對強互惠懲罰產(chǎn)生影響。Ohtsub et al.(2010)利用兩個在標準信任博弈試驗中加入誠信的實驗,研究了誠信對第三方懲罰的影響。實驗由委托人、受托人、懲罰者組成。在第一個試驗中,在委托人和受托人合作之前,受托人可以決定是否向委托人傳遞一個信息:未來的一半收入給予委托人,這實際上是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則對收益進行分配。該信息僅僅是口頭協(xié)議,在博弈結(jié)束后,受托人有可能不會按照約定給予委托人先前約定收入。而且,是否傳遞這種信息由受托人自主決定,并不是所有受托人都會釋放該信息。在受托人真正完成收入分配后,懲罰者可以選擇是否要付出一定成本對受托人的分配進行懲罰。在第二個試驗中,與第一個實驗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合作之前,受托人向委托人傳遞的信息變?yōu)椋簩⑽磥硪话胍陨系氖杖敕纸o委托人。無論是第一個實驗還是第二個實驗,都得到了一個相同結(jié)果,沒有按照約定進行分配的受托人受到了更嚴厲的懲罰。尤其是在第二個試驗中,即使那些事先愿意給予委托人一半以上收入但實際上卻按照平均的原則分配了最后收入的受托人,也被懲罰者懲罰。這說明,誠信對于強互惠懲罰也會產(chǎn)生影響,在強互惠理論中,不應忽視誠信對于強互惠懲罰演化和發(fā)展的作用。

        四、強互惠的生理與心理基礎

        隨著強互惠理論發(fā)展,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也開始越來越關(guān)注強互惠的生理學基礎。Strobel et al. (2011)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shù)觀察博弈過程中被試的腦神經(jīng)活動,探究強互惠發(fā)生的神經(jīng)和基因基礎。在他們設計的獨裁者博弈中,每一組由三個人組成,分為A、B、C三個角色。A是獨裁者,對初始財富有分配權(quán)。B是接受者,只能接受A的分配,但B有強互惠懲罰的能力,能夠付出一定成本對A的行為做出懲罰,并且B的心理動機可以看做是一種復仇行為。C是第三方懲罰者,觀察A的分配,并可以對A進行強互惠懲罰。fMRI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是B角色的懲罰還是C角色的懲罰,背外側(cè)前額皮(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腦島(insula)、尾狀核(nucleus caudatus,NCd)、伏核(nucleus accubens,NAc)都比沒有懲罰行為時得到更強烈的激活,這揭示了懲罰的神經(jīng)學基礎。他們進一步分析和比較了這兩種懲罰激活的腦神經(jīng)和腦區(qū),認為第三方懲罰可能不是主要受個人所處境況的影響,而是受共同情感和認知因素影響。此外,作者還研究了個體基因差異對強互惠的影響,發(fā)現(xiàn)COMT(兒茶酚氧位甲基轉(zhuǎn)移酶的編碼基因)與懲罰時NAc的激活有關(guān)。至少有一個COMT MET等位基因的人,在懲罰時NAc的激活程度會更高,而NAc的激活與懲罰者的懲罰行為相關(guān)。因此,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懲罰行為。

        強互惠行為還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Leibbrandt and López-Pérez(2012)通過十次簡單的重復性博弈實驗,探索研究了強互惠懲罰出現(xiàn)的心理動機。作者利用Dufwenberg and Kirchsteiger(2004)、Falk and Fischbacher(2006)、Cox et al.(2007)、López-Pérez(2008)等人的研究成果,將人們采取強互惠懲罰的心理動機分為自私、不公平厭惡(inequity-aversion)、惡意(spite)、互惠(reciprocity)、反貪婪(anti-greed)、效率(efficiency)、平等(equity)等因素。作者以自私、不公平厭惡、惡意、互惠這四個心理動機為重點,用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最大似然檢驗(MLT)對實驗所記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檢驗,發(fā)現(xiàn)強互惠行為出現(xiàn)的心理動機主要來源于自私和不公平厭惡。這個結(jié)論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明了強互惠和利他是一種結(jié)果而不是目的,但是真實的強互惠情況或全部的強互惠情況是否如此依然有待商榷,因為這個實驗結(jié)論是在考慮吝嗇的前提上所得。若放寬假設,結(jié)論可能發(fā)生一些變化。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強互惠行為的實施過程當中確實或多或少地受到自私和不公平厭惡的影響。Winter et al.(2012)也發(fā)現(xiàn),在公共物品博弈中,人們會受到公平捐贈規(guī)則的影響,會認為捐贈數(shù)額較少者或零捐贈者應該提高捐贈數(shù)額。

        由于兒童在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情況下所做出的決策和表現(xiàn)出的行為往往能夠更直接地反應內(nèi)心變化和人類天性,因此,McAuliffe et al.(2015)通過研究5歲和6歲兒童的強互惠行為來探究強互惠存在和發(fā)生的心理機制。他們設計了兩個對比實驗,將被試兒童按照年齡分組,并且通過控制保證被試兒童在實驗中維持匿名狀態(tài),防止由于互相認識而干擾被試對于懲罰的選擇。除此之外,被試在懲罰時是否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也受到了實驗設計者的控制。第一個實驗發(fā)現(xiàn),六歲兒童比五歲兒童更愿意對不公平分配進行懲罰,并且在是否需要付出成本進行懲罰方面,被試兒童更傾向于不付出成本的懲罰。即使如此,在面對不公平分配時,被試也愿意付出自身一定成本進行懲罰。第二個實驗進一步對六歲兒童進行研究,對比六歲兒童在自私分配和無私分配條件下的反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兩種條件下,被試均會對不公平的分配進行懲罰,但是不關(guān)心具體的分配條件。這兩個實驗說明,兒童進行強互惠懲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不公平的厭惡,從而證明了不公平厭惡是強互惠出現(xiàn)的主要心理動機。

        五、簡評

        在近年來的研究中,雖然強互惠理論取得較大發(fā)展,但也受到了挑戰(zhàn)和質(zhì)疑,這種挑戰(zhàn)和質(zhì)疑主要來自于研究方法和理論兩個方面。

        (一)來自方法的挑戰(zhàn)

        強互惠理論研究一般都是通過調(diào)查問卷、實驗或者建模仿真模擬進行,這會使強互惠的研究者不得不面對諸多問題。例如,通過實驗或者建模仿真模擬得出的研究結(jié)果與現(xiàn)實生活中強互惠的真實狀況是否相符?現(xiàn)實生活中的強互惠應該如何測度?對強互惠研究在方法上的質(zhì)疑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重復博弈是否合適?在很多研究強互惠理論的文章里,都使用了重復性博弈實驗,但我們認為,重復性實驗會混淆一些本質(zhì)的東西,使得人們對強互惠行為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原因在于,若博弈可重復,那么懲罰者打擊背叛者或非合作者就可能出于增進自己未來收益的目的,而不是增進他人或群體收益的目的(Carpenter and Matthews,2012)。因此,今后的研究中,一次性的合作實驗更應該得到重視和應用。

        2.最后通牒博弈是否能夠用來檢驗強互惠行為?除了重復博弈之外,一些學者對實驗采用的博弈方法本身也提出了質(zhì)疑,比如研究強互惠理論最常用的最后通牒博弈實驗。許多學者都把最后通牒博弈實驗中參與者寧可放棄收入也不愿接受不公平分配的行為視作強互惠存在的重要證據(jù)之一,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看法。Yamagishi et al. (2012)雖然并不否定強互惠的存在,但他們卻對用這個實驗研究強互惠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質(zhì)疑。他們將被試在最后通牒博弈中拒絕不公平收入與在其他博弈實驗(包括獨裁者博弈、信任博弈、囚徒困境博弈)中表現(xiàn)出來的親社會行為進行對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被試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表現(xiàn)出的拒絕不公平分配的行為與它們并沒有明顯聯(lián)系,這種行為僅僅是避免被其他人歧視的策略。這說明最后通牒博弈中不公平厭惡的傾向并不是強互惠的表現(xiàn),最后通牒博弈不應該被用來研究強互惠理論。這個觀點對于有關(guān)強互惠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啟發(fā)意義,在使用實驗研究強互惠理論的時候,需要更謹慎和更深入地設計實驗,并分析實驗結(jié)果。

        3.實驗室實驗方法是否合適?一個不得不說的事實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到的強互惠懲罰程度一般都不如實驗室中的明顯,出現(xiàn)頻率也不如實驗室中的高。在實驗室實驗中,被試因為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對實驗理解出現(xiàn)偏差,對過去的信息產(chǎn)生遺忘、認知混亂等原因),而無法充分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以及真實決策;并且在很多時候,人們受到內(nèi)心有關(guān)道德等問題認識的影響,在實驗中也不會展現(xiàn)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這將使分析結(jié)果出現(xiàn)誤差。而實地實驗(或田野實驗)則可以彌補這種缺陷。(2)就當前來看,利用實地實驗的方法去研究強互惠問題的文章依然較少。只有加強該方面的研究,才能加深對強互惠理論的認識,解決更多有關(guān)合作的問題。

        (二)來自理論的挑戰(zhàn)

        雖然強互惠行為對群體合作的維系和演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一些研究也發(fā)現(xiàn),當一個群體的合作由懲罰維系時,也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消極作用。這就對強互惠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對強互惠的運行機制提出了新問題。

        1.反社會懲罰存在下的強互惠行為。懲罰行為可以分為親社會懲罰(pro-social punishment)行為和反社會懲罰(anti-social punishment)行為兩種。親社會懲罰是指對社會有利的懲罰,強互惠行為就是一種親社會懲罰,強互惠者對不合作者的懲罰可以維系群體的合作;而反社會懲罰則是對社會有害的懲罰,例如背叛者懲罰合作者,破壞群體間的合作。目前來看,雖然研究強互惠理論的文章眾多,但是大部分都僅僅考慮了親社會懲罰,并未對存在反社會懲罰現(xiàn)象的群體內(nèi)的合作進行探討。事實上,在人們生活中,反社會懲罰也大量存在,是影響人們決策和行為的重要因素。Powers et al.(2012)利用公共物品博弈實驗首次對此類問題進行了正式研究。與以往眾多強互惠行為研究假設群體成員可以選擇合作、懲罰、背叛三種策略不同,在Powers等人所構(gòu)建的模型中,存在四種可供選擇的策略:合作而不懲罰(即非懲罰性合作)、背叛而不懲罰(即非懲罰性背叛)、合作并懲罰所有背叛者、背叛并懲罰所有合作者。他們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當群體中存在反社會懲罰時,強互惠行為和合作的演化都會被阻礙。因此,如若考慮到反社會懲罰,則現(xiàn)有理論應當被重新評估。

        2.群體異質(zhì)性條件下的強互惠行為。以往關(guān)于強互惠研究的文獻,大都是在群體成員的初始收入、懲罰能力、分配準則等同質(zhì)性假設下進行的。異質(zhì)性假設的文獻雖然近年來有所增加,但依然較少。從為數(shù)不多的異質(zhì)性研究的文獻來看,當群體存在異質(zhì)性時,群體成員的行為會變得復雜,其懲罰以及合作行為都會發(fā)生變化(Nikiforakis et al.,2012;Antinyan et al.,2015)。因此,異質(zhì)性情況下群體中強互惠行為的研究不可或缺,這樣才能更好地解釋和探尋人類合作發(fā)生的原因、運行機制、維系方式和演化過程。

        注釋:

        (1)該觀點尚待商榷。Muehlbacher and Kirchler(2009)的研究發(fā)現(xiàn),捐贈與獲得初始稟賦的努力程度呈負相關(guān),而Spraggon and Oxoby(2009)則發(fā)現(xiàn),通過努力獲得初始稟賦的人比直接得到初始稟賦的人捐贈更多。

        (2)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實驗方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與實地實驗兩種。實驗室實驗是在人工實驗室環(huán)境中進行,實地研究則是選擇真實的環(huán)境來進行,情境上比較真實,但在干擾變數(shù)的處理上則比較差。

        參考文獻:

        [1]Antinyan A,Corazzini L,Neururer D.Public good provision,punishment,and the endowment origin:Experimental evidence[J].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2015,56:72-77.

        [2]Buckholtz JW,Marois R.The roots of modern justice:cognitive and neural foundations of social norms and their enforcement[J].Nature neuroscience,2012,15(5):655-661.

        [3]Carpenter JP,Matthews PH.Normenforcement:anger,indignation,or reciprocity[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2,10(3):555-572.

        [4]Chen Y,Li SX.Group identity and social preference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431-457.

        [5]Cox JC,F(xiàn)riedman D,Gjerstad S.A tractable model of reciprocity and fairness[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7,59(1):17-45.

        [6]Dufwenberg M,Kirchsteiger G.A theory of sequential reciprocity[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4,47(2):268-298.

        [7]Faillo M,Grieco D,Zarri L.Legitimate punishment,feedback,and the enforcement of cooperation[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13,77(1):271-283.

        [8]Falk A,F(xiàn)ischbacher U.A theory of reciprocity[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6,54(2):293-315.

        [9]Fudenberg D,Pathak PA.Unobserved punishment supports coopera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0,94 (1):78-86.

        [10]Leibbrandt A,López -Pérez R.An exploration of third and second party punishment in ten simple game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2,84(3):753-766.

        [11]López-Pérez R.Aversion to norm-breaking:A model[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8,64(1):237-267.

        [12]McAuliffe K,Jordan JJ,Warneken F.Costly third -party punishment in young children[J].Cognition,2015,134:1-10.

        [13]Muehlbacher S,Kirchler E.Origin of endowments in public good games:The impact of effort on contributions[J].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y,and Economics,2009,2 (1):59-67.

        [14]Mussweiler T,Ockenfels A.Similarity increases altruistic punishment in human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3,110(48):19318-19323.

        [15]Nikiforakis N.Feedback,punishment and cooperation in public good experiments[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10,68(2):689-702.

        [16]Nikiforakis N,Noussair CN,Wilkening T.Normative conflict and feuds:The limits of self-enforcement[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2,96(9):797-807.

        [17]Ohtsubo Y,Masuda F,Watanabe E,Masuchi A.Dishonesty invites costly third -party punishment[J].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10,31(4):259-264.

        [18]Powers ST,Taylor DJ,Bryson JJ.Punishment can promote defection in group-structured populations[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2012,311:107-116.

        [19]Rand DG,Nowak MA.Human cooperation[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3,17(8):413-425.

        [20]Spraggon J,Oxoby RJ.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endowment source heterogeneity in two -person public good games[J].Economics letters,2009,104(2):102-105.

        [21]Strobel A,Zimmermann J,Schmitz A,Reuter M,Lis S,Windmann S,Kirsch P.Beyond revenge:neural and genetic bases of altruistic punishment[J].Neuroimage,2011,54(1):671-680.

        [22]Wang CS,Galinsky AD,Murnighan JK.Bad drives psychological reactions,but good propels behavior responses to honesty and decep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 (5):634-644.

        [23]Whitson JA,Wang CS,See YHM,Baker WE,Murnighan JK.How,when,and why recipients and observers reward good deeds and punish bad deed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5,128:84-95.

        [24]Winter F,Rauhut H,Helbing D.How norms can generate conflict:Anexperiment on the failure of cooperative micro-motives on the macro-level[J].Social Forces,2012,90 (3):919-946.

        [25]Yamagishi T,Horita Y,Mifune N,Hashimoto H,Li Y,Shinada M,Miura A,Inukai K,Takagishi H,Simunovic D. Rejection of unfair offers in the ultimatum game is no evidence of strong reciprocit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09(50):20364-20368.

        編輯:李學迎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7238(2016)03-0077-07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6.03.015

        收稿日期:2016-03-06

        基金項目:作者感謝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12BJL014)對本研究的資助,但文責自負。

        作者簡介:韋倩(1979-),男,山東大學經(jīng)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研究方向為合作經(jīng)濟學;孫瑞琪(1990-),男,山東大學經(jīng)濟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合作經(jīng)濟學、行為經(jīng)濟學。

        猜你喜歡
        合作
        初中英語教學技巧探析
        初中英語“自主、合作”學習探究
        論促進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路徑選擇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17:04
        零售商與供應商合作策略研究
        科技資訊(2016年19期)2016-11-15 10:08:40
        “以學習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塊教學實踐
        例談自主識字的有效方式
        高職圖書館與系部合作共建文獻資源新模式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25:06
        初中體育多樣化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39:18
        校地合作促進居民健身的探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19:44
        大學英語創(chuàng)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gòu)案例研究
        波多野结衣免费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一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在|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综合| 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 亚洲av综合日韩|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 亚洲综合新区一区二区| 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日韩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色天香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天天看片视频免费观看| 啊v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综合|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中日韩字幕中文字幕一区|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黄色|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无码视频|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无| 蜜桃a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高清免费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免费看 | 丝袜美女污污免费观看的网站|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日韩少妇无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老女人下面毛茸茸的视频| 亚洲成av人片在www| www插插插无码视频网站| 日本一区二三区在线中文|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成人无码区免费a片www| 亚洲国产精品亚洲高清| 人妻少妇进入猛烈时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