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zhèn)江市石橋中心小學 賈永霞
讓教學回歸數學的本質——淺談數學課上的常態(tài)教學
江蘇省鎮(zhèn)江市石橋中心小學賈永霞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使學生掌握現(xiàn)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又要發(fā)揮數學在培養(yǎng)人的理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縱觀當下的數學課堂,往往是生活味愈演愈烈,數學的本質卻被逐漸淡化,導致數學教育的失衡。因此我們倡導:讓數學教學回歸數學的本質,回歸教學的自然狀態(tài),回歸學生學習數學的規(guī)律。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最早的數學起源來自于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生產活動的智力積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聯(lián)系實際,尋找數學的現(xiàn)實原型,更要追本溯源,尋找數學知識形成的源頭。用自然的方式引入教學,讓學生自然地學會教學。例如,在教學五年級“找規(guī)律”這一課時,我先設計了一個猜猜下一個會是什么顏色的游戲:先出示1朵紅花1朵黃花再有1朵紅花,猜猜下面一個是什么顏色。學生們的興趣高漲:黃花。接著提高游戲的難度:1朵紅花1朵黃花1朵綠花再有1朵紅花,猜下面一個是什么顏色。學生也很好猜:黃花。老師引導增加難度:2朵紅花1朵黃花,猜下一個顏色?!包S色!”學生幾乎異口同聲?!罢娴膯??”我演示出來的卻是綠色。學生感覺很好奇:“我們猜的怎么會不對呢?”我順勢引導在游戲中也蘊含了數學問題:這些花都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排列的。學生對找規(guī)律的研究也順勢展開。
這樣看似教師的課前游戲,卻是精心地組織了現(xiàn)實的教學素材,提出了現(xiàn)實的數學問題,不僅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而且更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小學生因為年齡原因,他們基本都是通過生活中的表象展開思維的。如果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變成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對象,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由于學生通過預習對圓錐的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都已經了解了,但具體是經過怎樣的推導得出卻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安排了學生在課前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以及大米,在課上時進行分組實驗。學生在看得到摸得著的操作活動中很快明白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又順勢引導,將圓錐中的大米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中,仔細觀察圓錐的高與圓柱高的關系,這樣逐步積累了學生關于圓柱與圓錐的高和底之間關系的豐富的體驗。
數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樣的數學內容之間往往是逐步深化與發(fā)展的,不同的數學內容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比較是一種認識數學的重要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求同存異,凸顯數學的本質。
在教完“比的意義”一課后,“2杯果汁和3杯牛奶”的關系我們不僅可以表示成牛奶比果汁多1杯的相差關系、果汁的杯數是牛奶的2/3的倍數關系,更可以用比來表示兩者的關系。同時不同的表示方法分數、比和除法之間又有著許多相同之處。這樣有效的比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了很好的整體把握,對學習的重點和關鍵更有了清晰的認識。
只有充分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才能了解來龍去脈,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才是最容易理解的。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的例題“全班42人去公園劃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幾人?”時,先讓學生經歷1只大船和9只小船的過程,發(fā)現(xiàn)不夠后,小船依次遞減為9、7、5、4,大船依次遞增為1、3、5、6的過程。學生知識獲得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感悟過程,教學中盡可能地調動已有的經驗,運用已有的解題策略去嘗試解決問題。有的學生通過上面的過程很快發(fā)現(xiàn)可以用以前學過的列舉的方法解決,從各是5只開始列舉然后再逐步調整自己的方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后老師組織學生展開交流:“為什么要從中間列舉?”在交流與碰撞中逐步深入地體會假設與列舉策略的運用過程與價值,就會用學過的一一列舉與假設的方法相結合。
在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數學觀和學習觀,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勇敢面對挫折與失敗,獲得挑戰(zhàn)自我的成功體驗。
學生不應該只是單純地學習數學知識,更多的是要為今后的生活服務。如果學生的頭腦中只有具體的數學知識,沒有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扎根于腦中,那只是一種表象,是很容易遺忘的,因此數學教學活動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要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復習“空間與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安排學生回顧了不同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以知識網絡圖的形式表示出來。學生再次明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是基礎,其他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都是通過轉化已知圖形面積來解決的。在此基礎上提問“還有哪些知識運用到轉化的策略”,學生很快想到計算中的小數乘除法、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都是運用已有知識來解決的。
在教學中適當地運用遷移、拓展,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對問題的本質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思考,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對于學生今后的思維乃至終身發(fā)展都是很有好處的。
鄭毓信教授指出,“我們所追求的不應是由‘學校數學’向‘日常數學’的簡單‘回歸’,而應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因此在我們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返璞歸真,回歸數學的本質,讓師生雙方都能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生活在課堂上,充分享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1]顧曉華.返璞歸真教數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1(4).
[2]強獻娟.復習,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J].江蘇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