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明
治校感言
走向新學習時代
——淺談數字化學習帶來的三重變革
■徐浩明
我校自啟動數字化學習項目以來,以“全息”“生態(tài)”“數字化”為核心理念,建成了未來教室,引入了多款數字化教學軟件,不斷地走向數字化學習的“深水區(qū)”。數字化學習主要給我校帶來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變革:
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認知風格和學習習慣。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學主要是“教師—學生”這樣一對多的雙向交互過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非常困難。近年來,我校整合數字技術和平臺,學生的自主化學習生態(tài)得以建立。
1.構建了無處不在的學習場。
我校優(yōu)化了無線網絡環(huán)境,建設了一批云教室,學生的學習空間大大拓展,他們逐漸意識到可以在任何時候和學習同伴保持聯(lián)系,可以通過網絡與更多的教師進行交流,可以獲得全世界豐富的學習資源。
2.形成了自主多樣的學習方式。
通過數字化學習平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對一”、學生群體內部的“多對多”以及學生個體對海量網絡信息的學習成為可能。在數字化學習平臺上,學生在更大程度上成了學習的主人。借助數字化網絡,他們既可以自主選擇學習資源,也可以根據學習需求自主建立網上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
傳統(tǒng)教學中,學習的過程往往被異化為“記住知識”的過程。隨著知識能夠通過網絡輕松獲取,教學內容或課程資源的重構就成為當代教育必須直面的問題。數字化學習促使我校整合校內教育資源和網絡教育資源,整合課內教育資源和課外教育資源,以此促進整個課程資源的重構與優(yōu)化。
1.學習系統(tǒng)開放。
數字化學習在原有的師生耳提面命的基礎上,打開了課堂學習和課后學習的空間,使得整個學習系統(tǒng)呈現(xiàn)開放的狀態(tài)。學習系統(tǒng)開放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開放、結構開放、功能開放三個方面。其中,內容開放是指課本內容與校本資源、網絡資源的無縫對接,內容空間可無限擴展;結構開放是指利用各種網絡平臺,支持不同層次、不同學段、不同班級的學生參與到同一任務的學習中來;功能開放是指通過數字化學習系統(tǒng)的建構,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務,支持學生的按需學習、適時學習與彈性學習。
2.內容選擇自主。
數字化學習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改變學習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和呈現(xiàn)序列,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便利。我校的學習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物理時空的限制,通過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學習社團等,使得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成為可能。云技術所提供的超文本、超媒體等學習資源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在云學習平臺上,學生自身也成為學習資源的一部分,他們發(fā)布的信息可以成為他人學習、探討的范例。
3.重心轉向思維。
數字化時代,知識的記憶與儲備已經不是學習的重點,因為絕大多數知識都可以通過網絡去獲取,因此,教學的重心要及時轉向技能的提升和思維的發(fā)展。近年來,我校著力構建“全息化”“數字化”的課程體系,不斷地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重心由“知識”轉向“思維”,努力做到目標設置立足思維培養(yǎng)、學習過程教授思維方法、網絡交互點燃思維火花、學習評價關注思維水平。
數字化學習是一項新技術,而所有的新技術都會帶來新的挑戰(zhàn),因此,所有教師在數字化大潮面前都需要解決好以下矛盾。
首先是經驗與創(chuàng)新的矛盾。數字化時代,任何學富五車的教師所儲備的知識都不能與網絡相提并論。我們必須看到,新時代的學習者和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教師必須主動擁抱數字化學習時代,深入研究數字化學習的規(guī)律,走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才能把握發(fā)展先機。
其次是技術與人的矛盾。面對海量的學習資源和日新月異的教育技術,教師難免尷尬地意識到:一方面,自己很難跟上教學新技術的發(fā)展步伐;另一方面,他們面對的學習者,本質上與之前若干年的學生并無太大差異——瞬時能記住7個左右的元素,處于抽象思維的低級階段,想象空間介于二維與三維之間。實際上,更高的傳遞速度與更加豐富的內容不一定能促成更好、更高效的學習——信息多得讓人目不暇接,學習者難免陷入選擇困難與消化不良的境地。
直面挑戰(zhàn)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我校抓住數字化學習的先機,采取了較為全面的管理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教師隊伍的發(fā)展。
1.角色轉換:做前進路上的向導。
數字化學習最需要改變的是教師的角色。我校開展了理論學習和探討,明確了教師角色的新定義:由“舞臺上的智者”轉變?yōu)椤扒斑M路上的向導”。教師不再以傳授知識為主,而是要學會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學會在海量的信息中去甄別、挑選,消化、吸收。
2.技術提升:做數字化課堂的舞者。
數字化學習成功推進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對數字化的支持。因此,我校自提出“數字化學習”這一概念起,就要求每位教師做“數字化課堂的舞者”;同時,充分搭建教師發(fā)展的舞臺,讓先行一步的教師共享經驗,讓技術革命在每個人周圍發(fā)生。
3.課堂升級:做個性化學習的導師。
在數字化課堂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交互非常便捷,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充分可能。我校提出“課堂升級”計劃,致力于構建“數字化、生態(tài)化、個性化”的高效課堂。學校通過理論培訓和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課堂內利用云教學平臺“即時提升”、課堂外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自適應學習”的個性化學習體系,更好地幫助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引導他們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不少教師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瓶頸,成長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導師,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生的個別問題始終能夠得到關注,學習效率大大提升;課后,學生的個別化學習需求能得到及時的指導,形成了“課前”“課上”“課后”一體化的良性循環(huán)。
數字化走進課堂,注入的是變革的力量。我校將以更務實的態(tài)度推動數字化在學習各環(huán)節(jié)的運用,進一步推進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真正讓“人的發(fā)展”成為教育的目的,大步走進適合每一個孩子發(fā)展的新學習時代。
(作者為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