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聞高(四川警察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
?
中國司法改革的推進與展望
陳聞高
(四川警察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內容摘要:探討中國式憲政和司法改革。從黨紀與國法的不同維度,考察政法委和中紀委與司法改革的關系。研究公檢法司的相互制約、司法去行政化、獨立審判權等問題。只有進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變革,庭審把關實質化,賦予當事雙方對等的調查取證權,努力實現(xiàn)庭審中的“直接言詞原則”,司法獨立才具有現(xiàn)實性。在社會實踐中,中國所要的是能夠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司法獨立。
關鍵詞:中國式憲政;司法獨立;訴訟制度;社會和諧
行進中的法治中國,緊隨2014年一系列冤假錯案的糾正,2015年伊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又出臺了“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了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等84項改革舉措,規(guī)劃了在3年內出臺具體政策、措施的時間表和路線圖[1]。當然,司法體制改革的有效實施,則有待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在一黨制的國情下,中國大陸的法律體系有兩大系統(tǒng),一個是執(zhí)政黨的內部紀律、一個是國家法律。它們有共同點,也有很大區(qū)別。在推進中國式司法改革的過程中,筆者就此一并進行些探討。
現(xiàn)代國家是憲政國家。它需用法律制度來限制國家權力,建立有限政府,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國家權力的分配、限制與監(jiān)督,個人權利的行使、保障與主張,它們形成了憲政的兩個基本維度。主權與人權,構成了憲政的基本體系。憲政國家的基本精神是分權與權力制約,也就是要把公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一)中國式憲政的現(xiàn)實問題。
我國的憲政是從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革命法制”中走過來的。在數(shù)十年的改革開放中,政黨法制化、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化等一系列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成功。在中共領導下,“人大”、政府、“政協(xié)”、“高法”、“高檢”等權力的分配和制衡,是中國具有特色的分權模式。公安、檢察、法院、司法部等的分權,則是我國政法系統(tǒng)內的權力制衡。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它法律不得與之沖突。法律的權威,首先是憲法的權威。在憲政國家,任何政黨都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我國的國家權力應該依法賦予,執(zhí)政黨應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F(xiàn)在我國已經(jīng)開始要求:國家機關大大小小的領導人在就職時需向憲法宣誓,忠于法律,以提醒他們權力是人民依法賦予的。這樣依法行政,才能實現(xiàn)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有望保持司法的獨立性和權威性。這樣的結果,是否同一黨制必然沖突呢?在一黨制之下,是否能夠實現(xiàn)司法獨立呢?這是我國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必須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
(二)我國司法改革的實踐。
有人認為,一黨制下不可能有司法獨立。這是一種迷戀多黨制的偏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中共領導下,努力建設法治國家已經(jīng)走過了若干年頭。現(xiàn)代法治國家就是憲政國家,而憲政則不止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現(xiàn)代國家中,英國、日本等君主立憲制國家,也能將封建君主、黨派政治與現(xiàn)代立憲這種制度形式結合起來,形成適合其本國國情的現(xiàn)代國家制度。何況中國這種打倒了皇權,由黨派政治走向共和的國家,難道它就不能找到適合于自己國情的現(xiàn)代國家的制度形式。所謂適合國情的標準,不是抽象的一黨制或多黨制哪一個好,也并非民主和集中哪一個強的問題,而是怎樣更能夠促使國家繁榮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問題。
縱觀世界形勢,伊拉克、阿富汗等美國式民主的輸入都失敗了,它們的多黨制為教派沖突和宗教極端組織所代替。這些水土不服的例證說明:無論什么主義和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的選擇必須在兼收并蓄的同時要入鄉(xiāng)隨俗,以本國國情為基礎,以人民能夠安居樂業(yè)為標準。用小平同志的話說:“發(fā)展就是硬道理?!边@樣來評價社會制度的優(yōu)劣,就是社會實踐第一的標準。中國歷經(jīng)了上千年的封建集權制,大一統(tǒng)的社會基礎和思想觀念深入骨髓,不可能在打到了皇帝后,立馬就代之以現(xiàn)代的西方式民主。黨派政治與集權制相結合,一黨制就有了其必然性。這種社會必然性,是晚清主張君主立憲的康梁等維新派后來成為?;逝傻囊淮笤?,也是嚴復能以《天演論》啟蒙中國思想界,而他自己則不能成為一個革命者的一大原因。他們君主憲政的政治理想主張漸變,但是革命是急功近利的,它不給這種理想一些時間。在外國侵略導致的疾風暴雨的革命面前,不得不讓位于黨派政治的民主憲政。但這“民主憲政”,卻又與西方的民主憲政不同,它還一時不能超越上千年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大一統(tǒng)的傳統(tǒng),它們仍以一黨制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民國的一黨制,還是蔣家的天下(如今,朝鮮和古巴的“社會主義”,還有“家天下”的繼承性;美國的兩黨輪流執(zhí)政中,也有家族政治的傾向)。無論是國民黨的一黨制,還是共產(chǎn)黨的一黨制,它們都有集權的特征,其憲法仍有“丑話說在前面”①的特點。在經(jīng)過激烈革命引起的社會震蕩之后,這就需要進行漸進式的改革和調整。臺灣地區(qū)的經(jīng)濟進入亞洲四小龍后,其憲政已經(jīng)過渡到多黨制。就中國大陸近30年的經(jīng)濟繁榮、政治穩(wěn)定來看,在中共領導下能夠不斷地在改革開放中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以不斷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而司法體制改革,則是其推行“依法治國”的重大舉措,當然也是實現(xiàn)中國式憲政重大步驟。
黨外有黨,黨內有派,歷來如此。中國的黨派政治中,也出現(xiàn)過“反右”、“文革”等黨內外人士的激烈抗爭,以及一系列共產(chǎn)黨內派系的殘酷斗爭。中共已經(jīng)逐漸從蘇式的內部清洗走向了法治化軌道,薄熙來、周永康案件的依法查處就是一種證明。一黨制也可以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中國不同黨派的參政途徑,則是政治協(xié)商的形式?!叭舜蟆焙汀罢f(xié)”的兩會格局,形成中國政治生態(tài)的一大特色。在一黨制之下,它們從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式制約著行政權力和司法權力,為實現(xiàn)“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tǒng)一”奠定了現(xiàn)實基礎。在這些基礎之上,中國正在不斷地簡政放權、建設有限政府,探索其憲政的現(xiàn)實道路。而司法體制改革,就是其中非常重大的一步。它們?yōu)橹袊降乃痉í毩⑻峁┝爽F(xiàn)實舞臺。
依法治國,最核心的是實現(xiàn)司法改革。在中國大陸,這就需使共產(chǎn)黨領導政法工作的方式更為透明,更為法治化。我國的司法體系與它國不同的是:在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檢察院和法院上面有個“政法委”,它在形式上代表了黨的領導。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首當其沖地就要對政法委系統(tǒng)進行重大變革?,F(xiàn)在已經(jīng)著手進行的,在組織人事方面,周永康之后的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他不再是政治局常委,也不兼任公安部長,而是兼任了中央綜治委主任。中治委和政法委合署辦公、統(tǒng)一領導,被視為政法委職能轉變的一部分。如今,省級政法委書記不再兼任公安廳局長,而代之以專家和媒體人可以入職政法委[2]。這就使政法委的工作變得開放而透明。在權力和職能方面,2014年的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則升級為中央政法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對政法委職能提出新表述:黨委政法委要善于議大事、抓大事、謀全局,把握政治方向、協(xié)調各方職能、統(tǒng)籌政法工作、建設政法隊伍、督促依法辦事、創(chuàng)造執(zhí)法環(huán)境。政法委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領導政法工作,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他一再強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2]。
長期以來,我國的司法不獨立,政法委不適當?shù)馗深A司法是一個突出問題。一些冤假錯案的出現(xiàn),就是在政法委協(xié)調下出現(xiàn)的。而到了責任倒查,追究具體責任人時,下面則一概推給了政法委,使責任追究形同虛設。2013年8月,中央政法委出臺《關于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規(guī)定》,對各訴訟環(huán)節(jié)和相關單位如何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防范冤假錯案作出要求。在此基礎上,兩高也出臺了相關意見。明確要求:“嚴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職責審判案件,不得參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辦案”。這是政法委職能從“協(xié)調案件”到“協(xié)調職能”轉變的一個例證。這些規(guī)定,都是在現(xiàn)行法律框架內推進的,而不是一場運動。如今,各地政法委不再介入和“協(xié)調”具體個案,這是保障我國司法獨立的又一舉措。
中國法治的現(xiàn)實狀態(tài),除了中央政法委,還有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存在。如果說“政法委”體現(xiàn)的是政法體制內黨的領導,那么,“中紀委”則是中共黨內的治吏治貪的權威機構。這在執(zhí)政黨中非常重要。
(一)紀委存在的必要性。
中紀委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一黨制使地方黨委書記成為一般法律難于制約的一把手,他們既代表黨的領導握有黨權,又在行政首腦之上控制著政權。省長、市長等各級行政領導,都得聽令于同級黨委書記的,黨委就“集體領導”著行政事務。黨委書記就是事實上的行政一把手,可謂一手遮天。這是黨政不分的一種遺跡。一旦書記違法違紀,就很難有人管得了他們。在這種缺乏約束的權力面前,中紀委的存在相當于廉政公署,顯得非常必要。在肅貪反腐中,它們舉足輕重?,F(xiàn)實狀況是:凡是牽涉位高權重者的案件,都需先經(jīng)過中紀委調查,才移交司法機關處置。這又形成了中國式反腐的一大特色。
問題是中紀委的存在,妨不妨礙司法獨立呢?實踐已經(jīng)回答:“不妨礙!”至今沒有哪一起案件說明中紀委是干預了法院判決的。調查黨員違紀違法問題,是各級紀委的職責所在。對于其中的犯罪問題,移送司法機關處置,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中都不是問題。中共作為執(zhí)政黨,能夠從其黨內開始重拳整治貪腐,這是值得稱道的。老百姓也為此歡欣鼓舞,寄予厚望。目前的問題是社會對地方紀委的監(jiān)督效果還不滿意,覺得它們對下級黨委的監(jiān)督制約比較有效;而對同級黨委成員(尤其是一把手)的監(jiān)督,還偏軟弱,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機制。紀委還相當于“尚方寶劍”,它是用來對付下面的。對同級和上級,它幾乎沒有威懾力。
(二)黨紀與國法的維度。
黨有黨紀,國有國法。在建設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作為一黨制之執(zhí)政黨,中共的黨紀和國法應該具有統(tǒng)一性。但黨紀和國法畢竟處于不同的約束維度。國法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底線,黨紀只是黨員遵守的底線。兩個底線,都是黨員不能逾越的。雖然黨紀的約束力沒有國法寬廣,但卻應該比國法嚴格、強大,尤其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
在紀委對黨員的違紀調查中,有一條強制性規(guī)定,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規(guī)定的地點內講清自己涉及案件的問題,簡稱“雙規(guī)”。對黨員領導干部的處理,有開除黨籍和開除公職,簡稱“雙開”。開除黨籍,是黨內的事情,沒有多少異議;開除公職是行政處罰,只要有違法犯罪事實存在,符合處罰公務員的行政法律程序,也沒有多大異議。有人對“雙規(guī)”就頗有微辭,認為它們類似司法中的強制措施,違反了法制的統(tǒng)一,與司法獨立存在一定的沖突。過去,筆者也曾有過這樣的疑慮;后來,經(jīng)過實踐檢驗,筆者有了新的認識。
中共是在建國之前就存在的政黨,那時不具有合法性,處于地下活動的秘密狀態(tài)。其鐵的紀律,對于地下黨有其必然性。使用戰(zhàn)爭手段奪取政權后,它對黨員仍有“鐵的紀律”要求,在時空上其紀律是超越現(xiàn)存法律的。后起的現(xiàn)存法律是在改革開放中慢慢成形的,并且還在逐漸改進中。要將黨紀調適到與法律規(guī)定完全一致,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但作為一個執(zhí)政黨,它對黨員的要求應該比普通群眾更高,其紀律也應更嚴。它有比現(xiàn)存法律更強有力的黨紀,有一定的合理性。法律是針對普通公民的,它們是最低底線。黨員作為一個公民,他也應該遵守法律。黨紀是針對黨員的,作為一個黨員,還應該遵守黨的紀律,做黨外人士遵紀守法的表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說黨員不應該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而不是要把他們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共產(chǎn)黨作為一黨制的執(zhí)政黨,應該強調其黨員的“先進性”,身為領導干部的黨員更應該以身作則,其級別越高要求越嚴格。否則,它就沒有資格去領導其他黨派和全國人民。在中國反腐倡廉的嚴峻形勢下,共產(chǎn)黨要嚴于律己。它審時度勢地對違紀違法的黨員使用“雙規(guī)”手段,是有肅貪成效的,也是深得人心的。當然,如果對普通公民使用“雙規(guī)”手段,這就有違法制的統(tǒng)一了。群眾的質疑也就存在合理性?!半p規(guī)”的現(xiàn)狀是中共沒有將它們使用到黨外,也沒有將之擴大化到普通群眾。它只是針對黨員,而且主要是針對手握權力違紀違法的領導干部,“雙規(guī)”手段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從程序上看,先“雙規(guī)”,后移送司法機關處置,這說明黨是發(fā)現(xiàn)其黨員的問題主動查處。如果是黨內處分了卻不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老百姓會有黨紀偏軟、黨員身份是護身符的不同看法?;蛘叻催^來,司法機關先行立案查處了,這才進行黨紀政紀的處分,這說明黨是被動地查處自己的黨員。它們在政治上產(chǎn)生的社會效果是不一樣的。
(三)紀委和反腐的司法關系。
依法治國就要進行一系列法制建設。執(zhí)政黨首先要嚴肅黨紀,管住自己的黨員。黨要管黨,管黨的除了組織部門、紀委等監(jiān)督機構,還有中共高層的有關決策。鑒于反腐形勢嚴峻,針對同級紀委難于監(jiān)督的情況,近年中共中央還創(chuàng)新了一些監(jiān)督機制。比如“中央巡視組”,它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催生的。中央巡視組具有臨時組建的性質,類似于欽差大臣,握有見官高一級的尚方寶劍。針對不同的問題和重點,在定期和不定期的巡視中,初步形成了準備、了解、報告、反饋、移交、整改等程序。巡視效果,不但拍蒼蠅,更在打老虎?,F(xiàn)被查處的國企高管一把手就超過了一半[3],形成了對地方一把手的權力約束和對貪腐的震懾作用。其巡視結果,實行了對內對外的“雙公開”。這就增加了透明度,在強化地方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jiān)督責任中,創(chuàng)造了與司法接軌的條件。這些實踐,都是中共根據(jù)執(zhí)政的現(xiàn)實需要所進行的一系列探索。但愿它們能夠進一步完善而制度化。反腐要制度化,才能常態(tài)化。在這些實踐中,也有借鑒他國法律法規(guī)的內容。比如財產(chǎn)公開制度。針對小官大貪的情況,要求科級以上的領導干部進行財產(chǎn)公示,等等。這些配合司法改革的黨內舉措,都是深得民心的。
中共從地下黨發(fā)展到公開執(zhí)政的第一大黨,其黨紀還有不適于現(xiàn)代法治的地方。這就需要改革黨務,使黨習慣于依法執(zhí)政,用公開公正的手段治理國家。根據(jù)我國國情,黨紀要為國法撐腰壯膽,紀委、監(jiān)察等要作為司法的一種補充力量。在國際通緝、追逃追贓等活動中,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在黨務法制化過程中進一步公開化,使之為司法公正增色。黨要嚴明其紀律,吐故納新,為黨外人士做表率。黨員、尤其擔任領導職務的黨員,要嚴于律己、敬畏國法。這就要在司法改革中,樹立法律的權威。
(一)協(xié)調職能與司法去行政化。
現(xiàn)代國家的司法獨立,通常表現(xiàn)為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我國的立法機關是“人大”、行政機關是國務院、司法機關是檢察院和法院。國務院下屬的公安機關管理社會治安和進行刑事案件偵查、國家安全部進行間諜案件偵查、司法部管理律師和監(jiān)獄執(zhí)刑,檢察院負責公訴和法律監(jiān)督,法院進行審判活動。在司法程序中,公檢法司等的這種權力分配與相互制約,雖有效率不如行政的缺陷,但它卻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冤假錯案,體現(xiàn)社會的公平公正。但受到我國集權制長期存在的歷史影響,不僅國務院下屬的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jiān)獄管理等是一長行政負責制,而且,我國的檢察院和法院也就具有這種行政化傾向。
司法的行政化傾向是我國司法不獨立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這種行政化傾向,被公眾所長期詬病。它由以下一些原因所造成:一是在傳統(tǒng)上,公檢法司被看作是同一個“政法系統(tǒng)”,“同一條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它們之間是合作關系,是利益共同體。因而,它們更重視相互配合,而沒有形成司法獨立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而公檢法司之間出于職能分工中的一些分歧,被看成了不正?,F(xiàn)象。一旦出現(xiàn)工作“矛盾”,就會由政法委出面去協(xié)調它們,具體到協(xié)調一些疑難案件的偵辦和審判。檢察院和法院就容易失去其司法的獨立性,形成了一切都看領導臉色行事,由上級說了算,尤其由一把手說了算的局面。二是檢察院和法院的經(jīng)濟都不獨立于地方財政,其人財物都依賴于地方政府,這就形成了聽令于地方黨政領導的局面。針對以上問題,政法委轉變職能后,不再協(xié)調個案,而只從宏觀上協(xié)調公檢法司的職能,促使它們各司其職,對偵查、公訴、審判、執(zhí)行各負其責。對一些疑難案件中的具體看法,必要時,政法委也可將公檢法司人員召集在一起提供各抒己見的平臺,只要它們是各自職責范圍內的問題,公檢法司都可以堅持己見,這將會被看作正常現(xiàn)象。法院聽取各方意見后,法官要怎么判,還讓其獨立判決,政法委不再干預。這就可能形成有效制約,從而跳出利益共同體的狹隘圈子,保持它們各自的相對獨立性。
除了政法委協(xié)調職能的轉變外,現(xiàn)有改革方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已經(jīng)啟動了省級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的改革試點工作,并將在2015年內推動其取得更大進展[1]。檢察院和法院的人財物一旦獨立于地方政府,這就為司法獨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辦案中制約和減少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等。最后,徹底地去地方化和去行政化,而獨立地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2015年,主要還要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當然,這還僅僅是制度層面的一些技術性問題。司法要真正獨立,還面臨許多難題。
(二)司法去行政化與干預司法的責任追究。
建設法治國家,就要樹立法律的權威,而不是行政的權威。司法的行政化傾向,還體現(xiàn)在領導批示案件查處等問題上。它們樹立的是領導者個人的行政權威。這使國人信“訪”,勝于信“法”。許多人將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希望,寄托在尋訪“包青天”身上,這是人治社會的一大遺跡。而事實上,“包大人”失去了皇權的有效制約,也可能腐敗。這種情況的另一面,是給以權謀私者留下了權力尋租的空間。要防范司法腐敗、樹立法律權威,這就要著力解決領導干部干擾司法的問題。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強調:“領導們就不要對具體個案做出批示了,讓各個司法機關放手去做就行了。[2]”偵查員、檢察官和法官,都要構建與辦案質量終身責任制相匹配的權責利運行機制,實行主辦偵查員、主任檢察官、主審法官制度,不能靠聽命于長官意志行事。當然,這之中,也要明確領導者的審批、把關等責任。比如公安行政機關,刑事執(zhí)法具有首長負責制的特點,其主辦偵查員可能是行政領導,也可能是其他偵查員。當是其他偵查員的時候,就需處理好主辦偵查員與上級主管領導在案偵中的具體職責和權限問題。公訴案件應該有主訴檢察官責任制,公訴意見不應該單是領導者的意見,而不是主訴檢察官的意見。這樣,公訴人員才能為自己起訴的案件負責。最高檢司改辦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健全檢察權運行監(jiān)督制約機制。配合中央有關部門,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防止利益沖突、嚴格回避制度,研究建立終身禁止從事法律職業(yè)制度,堵塞利用檢察權的尋租空間。切實規(guī)范檢察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的接觸和交往行為[1]。檢察院如此,法院也理當如此。否則,法官失去了權力制約,也會出現(xiàn)“吃了原告,吃被告”等腐敗行為。
(三)司法改革與獨立審判權。
我國法院的司法不獨立,還體現(xiàn)在“審者不判和判者不審”等問題上。在主審法官之上,法院還有個審判委員會。我國的許多案件、尤其是重特大案件,往往是不當庭宣判的,而要交審委會討論。它名曰“集體智慧”和“集體領導”,但法官也因此很難對自己的判決負責。一旦出現(xiàn)冤假錯案,法官可以推給審委會。而審委會一大堆人,實際上也就是“大家負責”大家都不負責,這就很難追究審判者的個人責任。因而,司法要真正獨立,就要讓審判法官獨立斷案,切實負責。這可以撤銷審委會,如果要保留審委會,它只能負責提供相關司法解釋或法律依據(jù)。審委會中的專家不應該指點判案,案件要由審判員自己去裁判。而且,重大特大案件(比如一些省部級高官貪腐的案件),應由院長、庭長親自審判,當場裁定。審委會不參與判案了,這才能實現(xiàn)責任倒查和終身追究辦案法官的責任。審判過程中的司法獨立,實際上體現(xiàn)為法官審判權的獨立。
要構建中國的司法責任體系,落實主辦偵查員制度、主任檢察官制度、主審法官制度,目前他們的業(yè)務素質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就需要改革選人用人的機制,把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吸引到司法隊伍中來。“實施方案”提出了18項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的改革舉措,重點包括:完善法律職業(yè)準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職業(yè)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健全法治工作部門和法學教育研究機構人員的雙向交流與互聘機制、深化律師管理制度改革等[1]。只要認真落實,在落實中即時反饋和調整,就行之有效。
現(xiàn)代訴訟制度將訴訟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它們都應該堅持法院依法獨立審判的原則,尤其是在有關遏制行政違法行為的行政訴訟中。但法院的行政化傾向,就有可能屈服于長官意志。這就需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建立以庭審為中心的司法模式,從制度層面來杜絕這些情況。以審判為中心雖不等于以庭審為中心,這里還有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②等區(qū)別,但卻應該主要體現(xiàn)為以庭審活動為中心。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模式,更重視涉案當事人在公開審判中辯護權的充分行使。
(一)庭審把關要實質化,不能形式化。
我國現(xiàn)在的審判模式是從過去的“未審先判”走過來的,公檢法時常要在庭外提前溝通(例如,“呼格案”多年無法糾錯,原因之一,就在檢察院前期與法院溝通中已知其態(tài)度)。其實質性審判是在庭外活動中做出的,庭審只是一種過堂形式。審判的虛化必然導致辯護的弱化,也勢必減弱審判對起訴和偵查的制約?,F(xiàn)在雖然有了當事人控辯雙方的訴訟對抗形式,但法官的居中裁判仍有職權主義的強烈傾向性。這在民事案件中還好一些,在控辯雙方的意見和證據(jù)的取舍中,法官還可能比較能夠保持居中裁判者的角色,判決也相對公正一些。但在刑事案件的審判中,公檢法司聯(lián)合打擊犯罪的責任感,強化了法官的國家職權意識,覺得自己應該站在公訴一方,這是其職責所在,從而弱化了公正意識。尤其在“嚴打”的氛圍中,許多法官潛意識中就有律師在為被告人脫罪的偏見,在庭審前就有了傾向于公訴意見的判斷。庭審過程中,法官就很難聽進辯方律師的無罪和罪輕的辯護?!澳戕q你的,我判我的”現(xiàn)象,也就還大量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庭審聽辨也就成了走過場的形式,成為了實質上的形式審。最后,也還是主要以偵查材料為根據(jù)來斷案,這就大大虛化了庭審。一旦偵查取證材料出現(xiàn)問題,也就難免錯審誤判。許多冤假錯案的教訓都是如此。這是所謂“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本質。事實上,庭審也就沒有起到證據(jù)把關屏障的作用,審判也就不能成為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要使審判真正地成為最后一道防線,一方面就要繼承“職權主義”的優(yōu)勢,強化法官的職權而不是削弱他們的職權,促使他們切實地負起審判責任;另一方面,又要吸收“當事人主義”的長處,加強控辯雙方質證的庭審對抗性,讓法官真正地成為中間裁判人,公正地取舍雙方的證據(jù)而不能偏聽偏信。
(二)法律應賦予當事雙方對等的調查取證權。
以審判為中心,并不是否定偵查取證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取證是最重要的訴訟準備活動。庭審要使雙方實質性地控辯起來,就要改革目前“職權主義”的取證方式,偵查權就不能單獨為國家機關享有,而需讓當事人雙方都平等地享有此項權利。法律可以吸收當“事人主義”的長處,明確賦予當事人雙方調查取證的對等權利。其實,當事人的調查取證權是一種天然權利,國家偵查權則是當事人調查權的一種讓渡。法律賦予當事人的調查取證權,只不過是一種天然權利的回歸。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應該享有收集證據(jù)為自己辯解的權利。但嫌疑人一旦到案,他們多數(shù)也就失去了人身自由,不可能自己去調查取證;就是沒有失去人身自由的嫌疑人,他們也不見得熟悉法律和有調查取證的能力。這就應該允許他們聘請他人取證,讓渡自己的調查取證權,如聘請律師為之取證辯護。目前這一步,我國已經(jīng)基本上邁開了。嫌疑人在第一次被訊問或被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刑訴法》第33條賦予了其委托律師辯護的權利,律師的調查取證權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是,律師不一定是偵查方面的專業(yè)能手,他們可能欠缺一些取證的專門設備和技能訓練。接下來,就應該擴大嫌疑人的取證權利,允許他們聘請調查公司、私家偵探所等在罪案中調查取證,從取證對等的角度以補警方取證的偏差。取證渠道拓寬了,取證方向開放了,這才能促使警方的案偵活動提高取證質量。由此,警方也會形成“辯護式偵訊”格局[4],轉變過去的封閉和保守,比較正確地接近客觀的案件事實。雙方都有了扎實的取證活動,這才有利于庭審控辯雙方的舉證、質證對決,有利于庭審在此過程中查清案件真相,有利于法官正確地認證判決。整個訴訟活動,才能回歸到以審判為中心來運轉,真正地促使偵查、公訴、審判各司其職,各自獨立負責、承擔責任,司法也才能真正地獨立起來。
(三)庭審要努力實現(xiàn)“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也稱口證原則,指在法庭上,法官要親自聽取雙方當事人、證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口頭陳述、當庭質證和法庭辯論,從而形成案件事實真實性的內心確認,并據(jù)以對案件作出裁判。它是現(xiàn)代各國審判階段普遍適用的訴訟原則,包含了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爸苯釉瓌t”,指法官必須與訴訟參與人直接接觸,親自審查案件事實和證據(jù)材料。它又分為直接審理和直接采證兩原則。“直接審理原則”,又稱為“在場原則”[5]。它指庭審時,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公訴人和訴訟參與人都應當在場;如他們不在場,法庭就不得進行案件審理。否則,審判活動無效?!爸苯硬勺C原則”,指法官對證據(jù)的調查必須親自進行,不能由他人代勞。法官需要當庭聽證和查證,不得以書面審查方式采信證據(jù),不得采納未經(jīng)聽證和查證的材料?!把栽~原則”,指法庭審理時須以口頭陳述方式進行??剞q雙方要進行口頭陳述、舉證、質證和辯論,證人、鑒定人要進行口頭作證和陳述,法官要親自進行詢問調查。除非法律有特別的規(guī)定,凡是未經(jīng)口頭調查的材料,不得作為定案的依據(jù)。言詞原則是實現(xiàn)公開、辯論和直接等原則的必要條件。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緊密相連,它們均以有關訴訟主體出庭為前提條件,合稱為“直接言詞原則”。以庭審為中心,就要實行直接言詞原則,盡可能地讓被害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等訴訟參與人到庭質證。要當庭聽證和查證后,法官才采信相關證據(jù)。我國《刑訴法》第59-63條,已經(jīng)在這方面作出了鼓勵他們出庭作證的相關規(guī)定。尤其是一些牽涉到非法取證和刑訊逼供的案件,還應該傳喚偵辦警察出庭作證。要防止偵查失誤、杜絕冤假錯案,法官就絕不能僅憑偵查筆錄等傳來證據(jù)和傳聞證據(jù)就草率判決。我國的審判方式,雖然已經(jīng)不是過去那種單一的“案卷審”了,但仍有偏重書面材料、從頭到尾都在看案卷的“訴訟本本主義”③傾向。
“案卷審”重在對案卷材料形式合法性的認定,是一種形式主義的審判方式,容易產(chǎn)生冤假錯案。案卷等書面材料,是通過偵查員篩選過的材料,有其主觀意識的傾向性,很多東西不是客觀的原始證據(jù)。這其中的證人筆錄,尤其是口供筆錄,許多時候錄證和錄供者限于自身水平詞不達意,個別的甚至有偽造證據(jù)之嫌。它們很可能就沒有準確地反映出陳述人的真實原義,因而只能看作是傳聞證據(jù),其訴訟中的證明效力較低。在浙江叔侄強奸殺人的冤案中,二張說沒有女警官訊問過他們,根本不認識其案的預審把關人聶海芬?!爸苯友栽~原則”不僅是針對庭審的,更是針對形成證據(jù)事實的偵查活動和起訴審查的。預審把關和起訴把關者都應該訊問嫌疑人,親自傾聽他們的供述和辯解,發(fā)現(xiàn)其口供中的疑點,核實案卷中的所有證據(jù)。公安刑偵的把關人,她竟然只看案卷(有可能案卷也沒認真看)就敢于在預審卷宗上簽字,甚至問心無愧地上中央媒體去邀功領獎。這樣的預審形同虛設,這樣的刑偵體制就有巨大的漏洞。因而庭審中,應該重視被告人的口頭辯解,讓被害人、證人等出庭陳述,以判明其言詞的真實程度。而讓鑒定人出庭作證,則因鑒定意見同樣具有言詞的性質,只看一點簡單的結論,很難明了鑒定過程的技術準確性和意見復雜性。錄供和錄證中的翻譯,也有以上的技術問題和詞不達意的困擾。必要時,也應該讓翻譯人員出庭解釋其具體的翻譯情況。只有這樣強化庭審,促使辯護權行使更充分,才能加強庭辯力度,倒逼偵查和起訴提高取證和舉證的質量,避免法官偏聽偏信。
控與辯針鋒相對、法官居中裁判的三角形訴訟結構,更利于保障當事人的各項訴訟權利,查清案件事實真相。以審判為中心,法院擁有最終定罪權,更利于建立人權保障的程序性機制,這是符合訴訟規(guī)律的。當真正做到以審判為中心去認定案件事實,判決才能體現(xiàn)公開、公平、公正的司法理念,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那時,才是具有實質意義的司法改革。
在訴訟制度的變革中,司法獨立不是為獨立而獨立。其獨立的意義在促進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而不是不顧社會效果的獨立。現(xiàn)代訴訟中,英美法系“當事人主義”和大陸法系“職權主義”,這兩大訴訟模式都在相互吸收對方的優(yōu)點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我國大一統(tǒng)的國情總體上是繼承了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這種模式的庭審法官居于主導地位,控辯雙方居于從屬地位,法官可以依職權主動調取證據(jù),判決不局限于當事人的訴訟請求,起訴方式以公訴為主,自訴為輔,偵查在訴訟中居重要地位。在我國的國情現(xiàn)狀中,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司法的行政化傾向。當前的訴訟制度改革,也就在努力吸收當事人主義的長處以克服其弊端。
我國法治進程的現(xiàn)狀,正在努力尋求構建和諧社會的訴訟模式。傳統(tǒng)訴訟是一場對抗賽,一贏一輸,企圖利用打擊犯罪來展示法律的強制性,很難實現(xiàn)社會和諧?,F(xiàn)代訴訟則要立足于化解社會矛盾,在理性訴訟的基礎上展現(xiàn)一定的人文關懷。法官要利用法律天平去平衡當事雙方的利益沖突,體現(xiàn)出社會的公平公正。它雖然很難實現(xiàn)雙贏,但卻可以達到一個使雙方相對滿意的結果?,F(xiàn)代訴訟也就是法官與當事人共同促進的,他們之間是一種互動和協(xié)作關系。比如,為方便群眾打官司,試點巡回法庭;為解決立案難,將立案制改為備案制,尤其是在民告官的行政訴訟中;對困難群體和弱勢群體進行法律援助,力求案件得到公正解決;吸收國外陪審團的一些優(yōu)點,改革我國的陪審制度,只管事實審;吸收他國辯訴交易的長處,促進刑事和解,平衡控辯審三方的關系,等等。這些改革取向,都體現(xiàn)出一種訴訟和諧的理念。它要求法院和當事人之間、雙方當事人相互之間要進行自主性對話,充分地交流、溝通、協(xié)商,在法律框架內解決糾紛的同時,還要恢復被損壞了的社會關系,讓它們達到一種新的和諧狀態(tài)。
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在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過程中,要努力建立訴訟程序從對立走向合作、從對抗走向協(xié)商的糾紛解決機制。這首先就要在法律上讓當事雙方的訴訟地位從形式平等走向實質性平等,訴訟對話要真正體現(xiàn)其意志的真實表達。比如,聶樹斌案的復查,山東高院就舉行了刑案面向申訴方全面開放閱卷和聽證的形式,力求讓社會公眾、申訴人以及代理律師切實感受到公開、公平、公正[6]。而司法過程則要兼顧效率和公正,使偵查效率和審判公正達到平衡。這種訴訟制度的變革,注入了恢復性司法的現(xiàn)代理念④,著眼于當事人爭議的徹底消解。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正義觀,是對傳統(tǒng)訴訟的一種超越,是訴訟功能、訴訟價值的本質性回歸。它可使司法公正成為法治社會人人都可接近和享有的福利。我國的司法改革,就是要促進這樣一種社會福利,而不是搞形式主義式的獨立。
中國式憲政,它首先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中國大陸的一黨制,正在形成具有制度約束力的權力分配格局?,F(xiàn)代國家制度要求制約權力和司法獨立。但世界是多元的,司法獨立的形式不止一種模式。它們也要合乎國情,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世界上雖然不止一個實行一黨制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它們都沒有一個能為中國提供成功的范例。中國式的憲政建設,是一黨制下最接近現(xiàn)代法治理念的新型制度。中國式分權與司法獨立的現(xiàn)代國家新形式,也正在改革開放的深水區(qū)推進。摸著石頭過河,才知河水之深淺?,F(xiàn)有改革“實施方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其本身可能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和細化。但它們已經(jīng)是看得見和聽到的行進中的腳步。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獨立,可望在這一場司法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中逐漸成形。我們應該給其一種助推的動力,推動它從速走來,促使它可望可及。
[注釋]:
①意大利政治理論家薩托利,他將這類情況稱為“名義性憲法”。指不受制約的“無限政府”,也通過一部憲法去獲得法律化的公開表達。參見:好搜百科《憲政主義》http://baike.haosou.com/doc/6002798-6215775.html。
②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是近代西方大陸國家和英美國家的兩種訴訟模式。職權主義是線型的訴訟結構,它將訴訟程序視為“雙方組合”。一方是作為整體的國家司法機關,另一方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司法機關處于打擊犯罪的積極進攻的主動地位,被告方的權利受到極大限制。職權主義具有司法一體化特征,其以審判為中心,容易成為以偵查為中心。當事人主義是三角形的訴訟結構,作為雙方當事人的原告、被告之間相對平等,要求實現(xiàn)個人權利,法官作為第三方居中裁判。當事人主義的以審判為中心,要求訴審分離,公訴人是純粹的起訴人身份,庭審訴辯平等對抗,法官中立判決,以體現(xiàn)審判本位主義。參見:《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http://wenda.haosou.com/q/ 1362917849067679。
③筆者這里指出的“訴訟本本主義”有別于“起訴書一本主義”。這里的“訴訟本本主義”,不單指訴訟的教條主義,而主要是指審判以書面材料為根據(jù)而忽視當事人口頭陳述的傾向。與犯罪嫌疑人相比,警方才有實力形成訴訟卷宗的一大堆本本。這就容易形成以偵查材料為中心的訴訟格局。而“起訴書一本主義”是指公訴機關在起訴時,除公訴書以外,不得向法院附帶任何可能導致法官預斷的證據(jù)或其他文書,以防止法院在審查公訴案件時“先定后審”。參見好搜百科《起訴書一本主義》http://baike.haosou.com/doc/3088521-3255390.html。
④恢復性司法是一種替代性司法活動。刑事訴訟中,它通過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間建立對話關系,以犯罪人主動承擔責任來消弭雙方?jīng)_突,從深層次化解矛盾,通過社區(qū)等有關方面的參與來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在國際上,恢復性司法較為通行的定義是:恢復性司法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案件中,關涉各方共同解決犯罪問題、處理犯罪后果的過程,及其對未來的意義。參見:胡嘉金《恢復性司法——以和諧社會為語境》,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參考文獻]:
[1]汪紅.中辦、國辦印發(f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實施方案[N].法制晚報,2015-04-10.
[2]武麗軍.習近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EB/OL]. http://news.jcrb.com/jxsw/201401/ t20140109_1301544.html.
[3]國企落馬高管過半是一把手,能源領域成貪腐重災區(qū)[EB/OL].http://hn.ifeng.com/jingji/jinrijingji/detail_2015_05/18/ 3905511_0.shtml.
[4]陳聞高.論我國“辯護式偵訊”的制度構建[J].凈月學刊,2015,(1).
[5]法律百科.直接言詞原則[EB/OL].http://www.lawtime.cn/baike/view/984.html.
[6]羅沙,吳書光.聚焦聶樹斌案復查聽證會[EB/OL].http://www.gov.cn.2015-04-24.
(責任編輯:吳良培)
Propelling and Prospect of Judicial Reform in China
CHEN Wen-gao
Abstract:The article explores 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 and judicial reform.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party discipline and national law,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itics and law committee,the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judicial reform ar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security organs,procuratorial organs,people's courts and judicial organs,deadministration of judiciary,independence of judicial authority are studied. judicial independence can be realized only when the litigation system is transformed to be trial -centered,when court trial checks is transformed to be substantialized,when both parties’right of collecting evidence is transformed to be equivalent,and when the Principle of Directness and Verbalism in the court trial is truly put into effect. In social practice,what China wants is judicial independence which ensures social harmony.
Key words: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Judicial independence;litigation system;social harmony
中圖分類號:DF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612(2016)01-0034-10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簡介:陳聞高,(1954-),男,四川雅安人,四川警察學院教授、《預審探索》副總編,研究方向:刑偵預審、偵查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