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敏
摘 要:小學生的心理還不健全,尤其是懶惰的心理還普遍存在。這對現(xiàn)在的學習和今后的發(fā)展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小學生懶惰心理的表現(xiàn)、成因及矯正措施,使他們加以克服和解決,能夠健康成長。
關鍵詞:懶惰心理;表現(xiàn);成因;矯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279-01
一、懶惰心理的表現(xiàn)
1、心理惰性。懶惰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它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極端的懶散狀態(tài)和輕微的猶豫不決。生氣、羞怯、嫉妒、厭惡等都會引起懶惰,使人無法按照自己的愿望進行活動。學生一旦存在惰性心理,這種心理往往會不知不覺地逐日增加,如果任其發(fā)展,往往會導致不思進取,學業(yè)無成。
2、思維惰性。懶惰的人常有“明日復明日”的思想。明知道這件事應該今天完成卻總期待著能夠明日去做。例如,有懶惰心理的學生在完成當天作業(yè)時,常找出各種理由拖拖拉拉,邊玩邊學,時間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點起床再完成,可第二天又起床遲了,上學后,又有了新的任務,這樣明日復明日,學習成績可想而知。懶惰的人常有依賴別人的思想。老師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的總是個別幾名同學,而更多的人懶得動腦思考問題,心里想:反正我課堂不舉手,也會有人說出正確答案。這種依賴別人的懶惰心理只會使思維變得越來越遲鈍。研究認為,神經系統(tǒng)保持一定的緊張性有利于健康,因為人的大腦和其他器官一樣,都“用進廢退”,就像久置不用的機器會銹蝕一樣,腦子也會生銹,變得思維遲鈍,應激能力差。據(jù)日本的一項調查顯示,多用腦的人智力水平比懶惰者要高50%。
3、行為惰性。思想的懶惰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懶惰。懶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應該做,甚至應該馬上做,可卻遲遲不做,或硬挺過去,做事時總是無精打采、懶懶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積極、不主動、不勤奮。例如:在我校的養(yǎng)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場或教學樓內看到雜物要主動撿起”的要求,而許多同學由于懶惰,即使是彎彎腰這樣的動作也懶得去做。學校衛(wèi)生值日工作,總有個別行為懶惰的同學溜邊或干活時拈輕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掃衛(wèi)生,其懶惰程度可見一斑。
二、懶惰心理的成因
1、缺少上進心。上進心是前進的動力。缺少上進心的學生做事容易滿足,對自己要求不高,得過且過的思想嚴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質量,不求快節(jié)奏,常抱著“應付”的態(tài)度和“混過去就行”的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而這種缺少上進心的表現(xiàn)必然導致懶惰現(xiàn)象的產生。例如:在我校寒假實踐活動——“今天我當家”中,要求每位同學創(chuàng)作一幅美術作品,在班級內展出。就有個別同學放松自己的要求,想著班級有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這一幅,應付過去就得了,于是懶得精心構思,懶得用心著色,草草完成了事。這種缺少上進心的表現(xiàn)是產生懶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2、畏難情緒。有些學生的懶惰來自于畏難情緒,由于要做的事對他來說太難,心理緊張焦慮,于是拖著不去做。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自欺手段,把不做事歸結于自己的懶惰而不必承認自己能力不足。這種懶惰表現(xiàn)為拖時間,不到最后期限不做。
3、家庭教育的缺失。從客觀上說,家長的過分溺愛,是造成學生懶惰心理的直接因素。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過分嬌縱,大包大攬,只會使孩子從小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勞而獲的壞習慣。另外,有的家長本身就缺少時間觀念,沒有勤勞的習慣和雷厲風行,果斷利落的作風?!吧斫讨赜谘越獭?,這樣的家庭影響嚴重影響了子女良好健康習慣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的發(fā)展,促進懶惰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三、矯正懶惰心理的方法
懶惰是成功的絆腳石,在充滿困難與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懶惰的人習慣于等、靠、要,從來不想去求知、發(fā)明、拼搏、創(chuàng)造,最終只能是一事無成。只有勤奮、刻苦、好學、上進,朝著預定目標孜孜以求,才會達到光輝的項點,為此要努力克服懶惰的習慣。
1、讓家庭教育發(fā)揮作用。教師在幫助學生糾正懶惰行為的時候,要主動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轉變一些家長的思想,讓工作更順利的開展。家長要以身作則,凡事能在家里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懶惰的學生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促使他變得勤勞的原動力和外部壓力。要想改掉懶惰的習慣,也不是通過一兩次的思想教育能夠解決的,所以要從小事做起,還要加以不斷的督促,逐步讓孩子體會到好習慣帶來的樂趣。例如在家里主動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父母打掃衛(wèi)生、洗臉、洗自己的衣物。在學校認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別人,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勞動,遠足活動,從而鍛煉意志,磨練耐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教師可以把學習任務劃分為幾部分,每部分細分為幾個小目標,這樣,大的困難得以化小,使學生能時時看到自己克服困難所取得的成就,逐漸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增強學習興趣。
3、制定學習與生活的計劃。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應該讓他們自己制定計劃,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說,一個人不是與生俱來的懶惰,主要是沒有原則和制度要求,但是對于自己的計劃,他們執(zhí)行起來可能更仔細,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模仿學習療法。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的產生是通過模仿過程而獲得的,即一個人通過觀察另一個模型的行為反應而學得。要克服懶惰就要學會勤勞。給懶惰的孩子一個勤勞的伙伴,讓他以此為榜樣。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與自己的榜樣互相競爭,同時家長和老師予以肯定,正面強化孩子的勤奮行為。久而久之,懶惰的孩子也能養(yǎng)成跟自己的榜樣一樣的行為習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學生的懶惰行為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要鼓勵這些同學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戰(zhàn)勝懶惰,和諧而又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