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力斌
?
書畫神會的深邃妙趣——武輝夏《畫譚二識》略談
文/楊力斌
近年來,武輝夏亦詩亦畫,自作傳統(tǒng)詩數(shù)百首,談古論今,以詩的形式評論歷代名畫佳作;他在揮毫作畫之余,還乘興在畫面上題寫傳統(tǒng)詩句,既是一種畫外之旨的補白,又是詩畫一體、書卷氣放浪形骸的展現(xiàn)。
品鑒中國畫,究竟應該如何重視、關注和領略其中的絕妙情趣與意境呢?當我們閱讀武輝夏那些精美的話語錄時,就宛如觸摸到其心靈深處的藝術思想、藝術精神、藝術情趣。
武輝夏說:“《畫譚二識》,既評古人,又抒己見,前者為學,后者為習,前人可鑒,后生應識,傳承歷代名家之風神,弘揚中國文化之絕學?!绷髀冻鏊仍诤喡远畹仄疯b古人,也在暢快地重新認識自己,抒發(fā)出自己有感而發(fā)的情趣和高逸風致的意境。亦詩亦畫,豈不快哉,畫家此舉,深得書畫界眾多專家和同行的好評。
中國畫創(chuàng)作自從晉代名畫家顧愷之倡導悟神、寫神、傳神的繪畫美學思想、傳遞出遷想妙得、悟對通神、傳神寫照的遞進創(chuàng)作方法起,從而開創(chuàng)出中國畫家注重于描繪自我心畫為上的審美意識理念的新畫風。
武輝夏說:“中國書畫鑒賞重在神,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闭Z出宋代沈括曰:“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古今注重書畫獨特的美學妙趣應當以心領神會為追求,就是以一種自我心領神會的方法,宛如禪宗“非關文字,重在心悟”的漸悟、頓悟、妙悟的深層次境界,也是對歷代中國畫鑒賞妙趣精髓的梳理歸納。古今畫論都倡導作者注重于自己澄懷觀道過程中的自得之語,只有自己領悟得越多、越深刻,才能取得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收獲。
武輝夏說:“美好的風景,是為平庸的藝術家準備的;平凡的風景,卻是為偉大的藝術家準備的。一般人在沙漠中看到的是單調、乏味、枯燥的,王維卻寫出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如此壯闊的詩句。美在于發(fā)現(xiàn),美在于感動,美在于創(chuàng)造?!蓖蹙S以詩人和畫家的高品位觀察視覺,吟誦出亦詩亦畫的浪漫情懷,以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絕妙情趣與意境,自然不同凡響。
宋代鄧椿曰:“畫者文之極也,故古今文人,頗多著意。”指出文人、畫家自身建立起深層次修養(yǎng)積淀與作品產生出意境深遠的因果關系。武輝夏說:“畫畫,僅止于畫技術,那是凡俗畫工所為,畫畫,其實是畫學問、畫修養(yǎng)、畫境界、畫格調、畫閱歷、畫情感或某種感覺,感覺是什么?就是天馬行空、出神入化、隨心所欲?!标U述出對中國畫高品位的修養(yǎng)感知。
歷來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的人,都是一些文化藝術集大成者。自從士大夫等文人大量介入中國畫與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起,他們就從思想觀念、審美意識、文化氣質與藝術修養(yǎng)積淀等多方面徹底改變了畫家隊伍的組成情況,使其在作品中產生出前所未有的深層次情趣與新意境風貌。
武輝夏說:“同西方繪畫相比較,中國畫的語境是非常獨特的,它既超越了客觀,也超越了科學,始終是以意象構成的方式來表現(xiàn)客觀事物,又通過對自然的描繪來求得‘氣韻’的美學追求。中國畫的宏觀定位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哲學思辨和‘似與不似’、‘一以貫之’的表現(xiàn)方法的完美結合。這正是中國畫傳統(tǒng)的絕妙之處。”這就道出了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富于哲理的深刻感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遵循世間萬物順應自然環(huán)境發(fā)展的規(guī)律,由此影響中國畫家在澄懷觀道之后,藝術地再現(xiàn)自然萬物,自然而然地繪制萬千物象。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