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樂清市中心幼兒園 鄭樂也
?
案例:中班“蝸牛屬于誰”的活動及思考
浙江省樂清市中心幼兒園 鄭樂也
談起美國幼教常讓人想到的是“杜威建構主義理論”、“玩中學”、“高瞻課程”等。那么中美幼教在教育價值觀、教育方式方法、教師作用等方面究竟有哪些差異呢,2014年我有幸來到美國,在以下這個活動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情境描述:2014年11月10日上午,中3班正進行“圓圈活動”(形似中國半圓形圍坐的集體教學活動,在美國的幼兒園稱之為“圓圈活動”),3位老師和13個孩子正在討論“蝸牛屬于誰”的問題?;顒忧?,由幼兒Jack和Brppke兩人組建的蝸牛組在幼兒園木工坊外的角落處找到三只蝸牛,將它們裝在瓶中,帶回教室。于是Tanya老師組織孩子們進行一場“蝸牛屬于誰”的討論,A老師作拍照攝像記錄,B老師充當小朋友,這三位老師分散坐在幼兒椅子圍成的圓圈上。
㈠蝸牛究竟歸屬誰?
“我們有一個關于蝸牛的問題,它們究竟屬于誰呢?” Tanya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引發(fā)了小朋友們的爭論。
Ridley:它們屬于每個人。
Ella:不,它們是屬于發(fā)現(xiàn)它們的小朋友。
Hope:它們屬于蝸牛組。
Jack:它們屬于但凡來看看和照顧它們的人。
Jack:蝸牛是屬于學校的,因為它們是在學校里發(fā)現(xiàn)的,所以它們是屬于學校的。
Ridley:當我們幼稚園畢業(yè)時,我們每個人都能帶一只蝸?;丶摇?/p>
某一名幼兒說:對。(這樣的想法得到了支持,引起了共鳴。)
坐在一旁一直沒說話的Kenan:但是蝸牛不夠呀。
Tanya老師:我們有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有一個人發(fā)現(xiàn)了一只蝸牛,并把它放在另一個人正拿著的一個瓶子中。但是,拿著瓶子的那人說“這是我的瓶子”,而且,不想讓任何人碰那個瓶子和那只蝸牛,你怎么說?
Ella:對呀,因為是他們的。有人來我也不會讓他們碰我的東西的。
Tanya老師:你的意思是有人來你家?
Ella:是(點點頭)。
Tanya老師:但我們不是在別人家里,我們是在可讓我們隨時觸碰任何東西的學校里。
Ella:如果他們發(fā)現(xiàn)他……Jack,你替Brooke找到蝸牛,所以你和Brooke可分享它。
Tanya老師:但蝸牛組中還有Rustom 和Owen,那他們怎么辦?
Ella:誰發(fā)現(xiàn)蝸牛的?
Tanya老師:Jack發(fā)現(xiàn)它,把它放在Brooke拿著的瓶子中,而Rustom和Owen那時正和他們在外面找蝸牛。(老師一邊陳述時,一邊眼睛看著Rustom和Owen,意圖證實描述是否正確,得到他們的確認。)
Ella:他們也要自己找他們的蝸牛,但他們可以共享這些蝸牛。
㈡保管與責任的問題?
Nilufer:Ella,如果蝸牛是Jack發(fā)現(xiàn)的,而他不想要,想把它給Brppke,他便不要與Brooke分享蝸牛了,他可以把它給Brooke,以后由Brooke擁有它。
Ella:不,他們必須分享它。這就是分享的意義,他們兩個必須這樣做。如果Jack不想要它,Brooke可以保管它。如果Brooke不想要,Jack可以保管它。
Tanya老師:嗯,那它為什么不屬于蝸牛組呢?
Ella:它不屬于。
Tanya老師:為什么呢?
Chopy:它屬于整所學校的。
Hope:它屬于那些找到他的人,如果發(fā)現(xiàn)的人有兩個人,他們又不愿與別人分享,他們必須要保管它,然后輪流照顧它。他們就是Jack、Brooke,Rustom和Owen。
㈢屬于大自然還是學校、還是屬于撿到它的人?
Rustom:蝸牛不屬于任何人,它們屬于大自然。(這個孩子是蝸牛組的成員之一,他的發(fā)散思維一下子跳出了原來蝸牛歸屬四人的圈子。)
Tanya老師:那么為什么他們一直在說:這是我的,這是你的?如果你發(fā)現(xiàn)某樣東西,是不是就代表它是你的呢?
Rustom:這樣,當有人發(fā)現(xiàn)它,它便不屬于大自然,而是屬于發(fā)現(xiàn)它們的人了。
Tanya老師:哦,所以,它的擁有權會隨撿起它的人而改變了。
Chopy: 它不是真的是你的蝸牛,它是整所學校的,因為它是從學校里來的。學校就是它的房子,學校就是它所住的地方,所以它是學校的。
㈣是偷取大自然資源嗎?
Ridley:在學年結束時,每個人都要帶一只蝸?;丶?。
Tanya老師:如果在學年結束時只有五只蝸牛,那怎么辦?
Ridley:我在想——還記得我們第一次用來放蝸牛的小盒子嗎?我們把每次捉到的都放到盒子里,并把盒子面朝下,不讓它們走出來。
Zola:你知道蝸牛有媽媽,就像人有媽媽一樣。媽媽會想他們。如果你拿走他們,這就叫偷取野生的蟲蟲了。只有當你在寵物店內見到你想要的動物,你可以把它買下來帶回家。但是你不能從野外帶動物回家,因為這就是它的房子。
Tanya老師:你不會嗎?(反問)
Nilufer:這就叫偷取大自然資源。
Ella:對,這叫偷取大自然資源,對這個世界不會有任何幫助,只會令它更壞。
㈤到底我們應不應該有蝸牛組?
Tanya老師:你覺得我們應該有蝸牛組還是不要有蝸牛組?
Group:不要。
Tanya老師:我在問Hope,因為她有舉手(老師這時觀察到Hope心不在焉的樣子)。
Hope:嗯,我們不能有蝸牛組。因為如果我們有蝸牛組,我們可能拿走蝸牛寶寶,然后蝸牛媽媽會生更多的蝸牛寶寶。這樣繼續(xù)下去,一直有蝸牛出生。因為我們可能會偷取蝸牛寶寶,偷取蝸牛寶寶是不好的。
Ella:每只蝸牛的蝸牛爸爸、蝸牛媽媽和寶寶都會傷心。
【知識拓展】①Na2O2具有強氧化性,能氧 化 SO2、FeCl2、H2S、Na2SO3 等。 ②Na2O2不是堿性氧化物,有強氧化性、漂白性,遇到濕潤的石蕊試紙時,先使試紙變藍,后使其褪色。遇到品紅溶液因強氧化性而使其褪色。
Kezie:是的,如果你帶走一只寶寶蝸牛,你可能會傷害它,那便糟糕了(Kezie指著瓶中的蝸牛,肯定的表示,不能帶回家。)!
Nilufer:是呀,如果你拿走的是蝸牛爸爸和蝸牛媽媽,他們就不能照顧自己的寶寶了。
㈠分析與評價
1.一場批判性有深度的兒童對話
這是一場以兒童為中心,以傾聽、表達、質疑、接納為主要方式,進而培養(yǎng)孩子自信、自主、自立的思辯活動。整個活動歷時近30分鐘。蝸牛歸屬于誰,屬于你、我、班級、學校、大自然……隨著討論越來越深入,孩子建構了“分享、擁有、歸屬、買賣商品、導致蝸牛一家愛的分離”等深層次的問題。
2.一次看似簡單卻不簡單的談話活動
沒有什么教具,沒有輕松氛圍的特意營造,但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愛傾聽,敢于表達,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討論活躍。在話題內容上,什么都講,又似乎什么也沒講。他們通過有意義的工作去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以這樣的方式去了解他們所在的世界。
㈡借鑒與反思
1.基于尊重——了解幼兒學習經驗
其實,幼兒爭搶玩具等現(xiàn)象常會發(fā)生,開展討論這個“歸屬”問題很有必要。但我們往往只會通過說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幼兒接受“分享”等道理。在上述“蝸牛屬于誰”的活動中可以看出,Tanya老師沒有過多的語言,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耐心等待、提示引發(fā),讓孩子表達交流,觀點碰撞,不斷領悟,達到不教勝于教的效果。因此,我們要改變、減少只注重學術技能的傳統(tǒng)的程序性教學,強調讓幼兒意識到應該怎樣想、怎樣做、怎樣發(fā)現(xiàn),以獲得獨特的、挑戰(zhàn)性的直接經驗。
2.善于引導——順應幼兒思維邏輯
“如果你發(fā)現(xiàn)某樣東西,是不是就代表它是你的呢?”(反問)
“哦,所以,它的擁有權會隨撿起它的人兒改變了。”(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順勢推理,又一次引發(fā)思考)。
“嗯,那它為什么不屬于蝸牛組呢?”(始終不忘中心話題)。
Tanya老師用智慧的語言,引導孩子逐漸厘清“擁有并不等于歸屬”這個我們成人都覺得復雜的問題,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們必須先要學會傾聽、觀察幼兒的興趣、期望、所知與誤區(qū),并以這些作為課程的開端,了解哪些事件使得幼兒愉悅、好奇或困惑?幼兒想了解什么,他如何能夠進一步發(fā)現(xiàn)?這個獨特的想法是如何吸引他們的?他們對它進行了哪些討論?在這個情境中他們有哪些先前經驗?我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展示他們所知道的?只有這樣,我們的引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3.樂于架構——布設幼兒發(fā)展環(huán)境
讓孩子去“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不是去學習某件事,因為這樣一種自然的“做”需要思考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也就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了?!罢f”容易使我們注重學術理論,然而“動”起來可以使我們能夠關注到幼兒的智慧發(fā)展。我們若是能在教室里支持以調查為基礎的學習,生成課程就已經出現(xiàn)了,那么在玩耍的過程中學習就已經發(fā)生了。
我們呼喚教育回歸生活,開展以兒童主動經驗為基礎,以兒童動手解決問題、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為中心的動態(tài)教育,注重幼兒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chuàng)造,這是我們教育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