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梅
法官同志:
您好!一個月前,因我六歲的兒子不慎走失,且經(jīng)發(fā)動親朋好友尋找未果,我曾通過報刊、電臺、網(wǎng)絡、小廣告等發(fā)布尋人啟事,稱只要能提供線索幫我找到兒子,我愿奉上10萬元懸賞獎金。無業(yè)人員胡某見到尋人啟事后,不僅不加同情,反而覺得是一個發(fā)財?shù)臋C會,即稱其是知情人,定能幫我找到兒子,但為了防止我不履行懸賞諾言,要我先給其卡內(nèi)打入4萬元定金,才能提供線索。我不明就里,加之尋子心切,沒有多想便照辦了。因胡某獲款后不能說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我才知道上當受騙。而胡某面對我索回4萬元定金的請求卻一再置之不理。請問:胡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我如何才能追回4萬元定金。
讀者:謝芳芳
謝芳芳讀者:
您好!胡某的行為已涉嫌詐騙罪,你可以報警,要求公安機關將其捉拿歸案,通過追贓收回自己被騙的4萬元定金。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本案中,胡某的行為已具備該罪的構成要件:一方面,胡某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因為胡某明知自己根本不具備領取懸賞金(定金)的條件,不可能完成指定的事項,這就決定了他既沒有占有懸賞金(定金)的法律依據(jù),也沒有對應的合同依據(jù),其行為純屬是通過不正當手段來占有你的錢財。另一方面,胡某已經(jīng)實施詐騙行為。詐騙罪的核心在于“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而“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實質(zhì)是指行為人所采取的手段能夠讓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并使被害人因此而“自愿”交付財物。胡某通過尋人啟事獲得信息后,假冒知情人身份,虛構掌握相關線索,定能幫你找到兒子,借口擔心你不履行懸賞諾言,要你先行給其卡內(nèi)打入4萬元定金,而你基于不知道是謊言,陷于錯誤認識、錯誤相信而隨之照辦,無疑符合對應的特征。事實上,如果不是胡某之舉,你也根本不可能向其打款。再一方面,胡某必須受到刑事追究。詐騙罪是一種數(shù)額型犯罪,只有詐騙的財物“數(shù)額較大”以上才構成犯罪。就追究刑事責任的數(shù)額標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已經(jīng)規(guī)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guī)定的‘數(shù)額較大’‘數(shù)額巨大’‘數(shù)額特別巨大’?!北景钢?,胡某的涉案金額高達4萬元,明顯超出“數(shù)額較大”的追訴起點,甚至屬于“數(shù)額巨大”,自然罪有應得,應該受到刑事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