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已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睌祵W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過程的揭示、再現,給學生一個啟迪的過程,這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精髓所在。在教學實踐中,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如果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既可以提高學生獨立地獲得問題的解決能力,又可以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讓學生由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由對知識的認知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解決。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tài)度與方法去認識、發(fā)現、改變與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發(fā)展的基礎。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情感性教學環(huán)境不僅是優(yōu)化認知過程的“催化劑”,而且“這種環(huán)境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定向和愛的方式生成”。從這一意義上來看,課堂教學與其說是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不如說是師生之間情感信息的交流過程。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對課堂教學才有一種安全感和愉悅感,才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如果沒有和諧的情境和氛圍,就不可能引發(fā)豐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激活思維而帶來創(chuàng)新。教育心理學證明,學生只有在輕松、和諧、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中,才能產生探究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尤為注重創(chuàng)設有關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從中感受學習是一種快樂的事情。例如在教學“圓柱、圓錐的體積”時,筆者就先出示如下三個思考題:第一,不用工具怎樣判斷圓柱形玻璃杯中的水等于一半,多于一半,少于一半?第二,怎樣利用量杯和水計量出不規(guī)則石頭的體積?第三,用直尺和水怎樣計量出酒瓶的容積?然后,就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去體驗去發(fā)現,從而認識“水的形態(tài)能任意改變,但體積不變”的道理,通過獨立思考,主動去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
又例如,筆者在講完一年級教材中兩數之和的應用題時,就啟發(fā)學生:“誰能用7+8編一道應用題呢?一位學生馬上拿起桌上的文具盒邊演示邊說;另一位也觀察到教師寫字用的彩色粉筆和白粉筆很快就編了一道題,贏得了陣陣掌聲。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從商店里賣的、家里有的,到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下跑的、家的養(yǎng)的……不到10分鐘,已經編了幾十道,還興趣高漲,越說越多。下課鈴響了,一位同學激動地跑過來說:“老師,我還會編好多好多道的!”這一小小的成功,給筆者深深的啟示:在課堂教學中,時時為學生營造有利于創(chuàng)新的氛圍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在教師的輕輕點撥誘導下,以一個問題為中心,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在回答問題時,教師應有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勢、娓娓的誘導、發(fā)自內心的贊許的鼓勵,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下廣開思路,積極創(chuàng)新。
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探究的意識
學生主體參與是在教學環(huán)境條件下的一種特殊活動,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并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關鍵在于教師。
在數學課上,最能引發(fā)學生興趣、展現自我的就是“質疑”。由于每個孩子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質疑”的問題充分體現了自己的特點,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展示。在課上的“質疑”活動中,來自學生的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每當一名學生提出問題后,筆者總是以欣賞的目光望一望他,并點頭表示贊許,然后問全班:“誰愿意來解決這個問題?”有時同學答錯了,也不用立即糾正,而是問大家“誰聽出問題了?”,把機會留給學生。特別是綜合性問題,會有不同的解法,爭論是激烈的。索性叫孩子們到黑板上來講,筆者坐在他的位子上,當回學生。這個時候,師生是平等的。這樣做不僅僅是給孩子們一些表現的機會,更是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作為一名教師,允許孩子在課堂上有情感的流露。一定要把質疑、解疑的權利給學生,盡可能多地為孩子提供表現機會。況且,孩子們具有利用現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進行推理的智力潛能,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可以推論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孩子了解得越多,他們的問題也會越多。只有讓孩子產生質疑的能力,思維才會更加活躍。如:學習“年、月、日”知識時,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年歷卡片,一邊觀察一邊介紹自己的所知: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個月有31天、30天、28天,聽奶奶說有平年有閏年……孩子們有興趣地交流著?!澳銈冎肋@么多知識!還想了解什么?”一句簡單的問話又打開了孩子們的思維的閘門?!澳隁v誰規(guī)定的?為什么有不同的天數?什么是大月?小月?……”這時的孩子不是無話可說,更不是沒有問題可問,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在學習中會發(fā)現問題,還通過實驗和推理來驗證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數學實踐中,學會了提出問題和嘗試著解決問題。
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不僅每節(jié)課都有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的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質疑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示范問題。久而久之,也就教會了學生提問題,在教會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思考問題。課堂上還可以有意識地制造一些錯誤,讓學生來批評質疑,從而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習品質,提高主體探究的意識。
掌握知識,在探究中學會內化
皮亞杰說,“傳統(tǒng)的認識論只顧及到高級水平的認識,換言之,即只顧及認識的某些最后結果”。筆者認為,學生從學校出來,必然會遇到新問題,必須能獨立思考。這就需要他能把具體的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能夠為解決這個問題找到或創(chuàng)造數學工具,能夠提出解決這種問題的設想,在理性范圍內實現這一設想,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得到檢驗。
“內化”是指同學們運用探究獲得的知識,舉一反三地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這一階段既是同學們鞏固和擴大知識,又是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而且是開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階段。
從基本題練習中得到內化 基本題是與例題相似的練習題。一般出現在例題后面“做一做”中,通過“做一做”題目的練習,使學生迅速鞏固所學知識。例如:掌握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V=abh或V=sh。筆者緊跟著讓學生練習已知長方體的長、寬和高,或已知長方體的底面積和高,求出它們的體積。
從發(fā)展題練習中得到“內化” 發(fā)展題是例題的變式,是例題的延伸,一般安排在練習題的后半部分,通過發(fā)展題的練習,可以使學生擴大知識,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和敏捷性。例如:在練習完求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后(求6個面的總面積),筆者接著讓學生練習求5個面的正方體(長方體)玻璃魚缸的表面積,求4個面的長方體煙囪的表面積。
從開放題練習中得到“內化” 開放題的解法答案不是唯一的。開放題的練習,可以培養(yǎng)同學們思維的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例如學習了“折扣”后,筆者出示了這樣一題:某書店為了推銷《數學詞典》,打出了這樣的廣告:《數學詞典》每本10元,購買200元以上(含200元)的給予九折優(yōu)惠,購買500元以上(含500元)的給予八折優(yōu)惠,假如我們班上42每人均要購買1本,你能不能設計一種最好的購買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錢并購買到《數學詞典》。學生們進行討論后,得出了以下三種方案:
方案一:每人都買,各人付各人的錢,全班共要付錢:10×42=420(元)。
方案二:全班合起來買,總價超過200元,應按九折付錢,10×42×90%=378(元)。
方案三:想辦法和其它班合起來買,使總價超過500元,這樣可得本班應付:10×42×80%=336(元)……
巧妙引導爭辯,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性教學活動自始至終都應圍繞著問題展開。創(chuàng)新性教學的首要任務并不在于直接傳授現成的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發(fā)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沒有問題,一切知識就都成了令人生厭的無病呻吟,學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教學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實效。
教師一定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在教學活動中,要允許學生發(fā)問,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質疑時間。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以參與者的身份和學生一起討論。由于問題是學生提的,往往這時全班同學的情緒是高漲的。這樣,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甚至爭論,將問題弄清楚,絲毫沒有被問倒的感覺,而是一種愉悅的體驗。而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敢于發(fā)問中被喚起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求異的爭論中被培養(yǎng)了。
學生問題提出后,教師要組織一場辯論大賽,讓學生演“正方”和“反方”的角色進行爭辯,這樣的做法,方法巧、效果好、確實令人耳目新。師揭題:“修路隊修筑一條長1500米的公路,前5天完成了總數的10%。照這樣計算,完成這批任務一共需要多少天?”讓學生獨立解答,結果出現了如下幾種解法:
(1)1500÷(1500×10%÷5)
(2)1÷(10%÷5)
(3)5÷10%
(4)1500÷(1500×10%)×5
學生對于前三種解法都能理解,并選賞第(3)種思路更為便捷,而對第(4)種方法則出現了異議。師借此組織學生急辯,認為正確的為正方,認為錯誤的為反方,于是一場精彩的辯論就此拉開。
反方(1):1500÷(1500×10%),這部分毫無道理,所以后面的不需要分析,足以證明這是錯的。
正方(1):我認為這種方法是正確的,將上題中的數據換一下,再算結果,還是正確的,所以我認為不錯(實際上仍沒有講明充足的理由)。
反方(2):換了數據代上去,雖然正確,但在算理上講不通,不能算正確。
正方(2):我們可以用假設法來說明。假設不是5天完成了總數的10%,而是1天完成了總數的10%,那么它的工效就是1500×10%,用工作總量1500除以工效“1500×10%”,即得所需的工作時間,但由于實際5天完成了它的10%,將時間縮小了5倍,所以將求的時間擴大5倍,就是所求的工作時間,因此可以用1500÷(1500×10%)×5(學生的假設思路終于辯明了算理)。
簡短的爭辯,讓學生打開了思維的閘門,使每位學生在爭辯中學到了思考方法,也為今后用多種方法解題作了引路。這樣的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針對疑問,提出自己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比教師的直接講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為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奠定了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能利用多種方法之間的互補性,并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對象配合使用,一定能取得開發(fā)智力的良好結果。要著眼于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記憶、理解、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索的新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具有社會就業(yè)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打基礎。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qū)葦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