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從教育發(fā)生的各種場域來看,家庭無疑是教育的基石。從教學采用的各種方法來看,閱讀無疑是教育的基石。
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擁有美麗的精神家園;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才能夠擁有共同語言、共同密碼和共同的價值。
教育所有的學科都應該有深度的閱讀。只有通過深度的閱讀,孩子們才能真正地走向?qū)W科的廣博與深邃,從知識的小溪匯聚為海洋。閱讀絕對不僅僅是語文老師的事情,應該是所有學校的事情,所有學科的事情,是教育最基礎(chǔ)的事情。教師即使其他事情都不做,只要把閱讀這件事情真正地抓好抓實了,對中國教育的貢獻也就很大了。
中國有4億家庭,太需要也太欠缺好的教育了。
首先,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人生是從家庭開始的。父母親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他帶給孩子什么,往往就決定孩子會成為什么。其次,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階段。兒童對成人而言還是一個黑匣子。兒童的很多神奇之處、偉大之處成人沒有認識到。兒童是怎么認識這個世界的?兒童的個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教育者和家長必須很謙卑地承認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不充分,還需要更多探索。第三,父母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僅是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兒童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第四,家庭是人真正誕生的搖籃。人的行為習慣、個性特點、認知風格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人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可以追溯到兒童時代,追溯到家庭生活。
正因如此,家校合作是如此重要。筆者每年都要走訪上百所學校,聽許多老師講述他們的故事。前不久新教育完美教室敘事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筆者又聆聽了9位一線老師在教室里耕耘、創(chuàng)造的故事。所有的老師幾乎都無一例外講到了家校合作問題。生命的成長,必須經(jīng)歷四個重要的場域,依次分別是:母親的子宮、家庭、教室和職場。家庭和教室是與學生關(guān)系最大的生命場。離開了母親的子宮以后,兒童就生活在家庭里,在父母的影響與養(yǎng)育下成長。到了學齡階段,兒童來到了一個叫作學校的地方,在一個叫作教室的地方成長。教室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就是他們生活的家園。從此,白天在教室,晚上在家庭,上學在教室,放學在家庭。教室離不開家庭,家庭也離不開教室。教室和家庭緊密相連。一間好的教室,一定會吸引父母的全力參與。父母的教育素養(yǎng)也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品質(zhì),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的效果。
筆者經(jīng)常跟很多老師講,孩子來到你的教室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半成品了。他的人格特征,他的認知風格,他的行為習慣,他的很多基礎(chǔ)性的東西已經(jīng)形成。有一些孩子的基礎(chǔ)已經(jīng)很好,你只要繼續(xù)呵護他,幫助他,給他更好的滋潤,讓他發(fā)展得更快。有一些不是很理想,就需要你用心矯正,而這種矯正,有父母們的支持和幫助就一定會事半功倍,有時甚至需要矯正的正是父母。因此,無論面對哪種類型的孩子,沒有父母參與的教育,一定是殘缺的教育,一定是不完全的教育。
閱讀和家庭是整個教育最重要的基石,而閱讀與家庭兩個基石,本身又可以合并成為一個更大的家庭基石。因為,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播下的。在《朗讀手冊》一書的緒論部分,有一首詩《閱讀的媽媽》,其中有這樣一段:“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比绻谶M入學校以前,孩子就已經(jīng)熱愛閱讀,具有初步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我們的教育就會更加順利,更有成效。
家庭好了,教育才會好;父母好了,孩子才會好;家庭教育好了,學校教育就會輕松高效。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卻管用的道理,需要我們?nèi)`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