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荃
摘 要:我國的電子商務市場開始于1997年,迄今已發(fā)展了十七年。多年以來,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穩(wěn)定增長,市場也漸為成熟。2013年底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到10.2萬億。然而,電子商務市場的迅猛發(fā)展的同時,市場風險也日益突顯。相比傳統(tǒng)市場,其中的信息不對稱也許更為嚴重。網絡中的信息不對稱讓消費者在交易中處于劣勢,購買的商品“不合意”這樣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但退貨所需要支付的運費是一筆不可消除的交易費用,這會影響消費者關于退貨的決策,致使市場上劣質的產品未必被合理淘汰,而優(yōu)質產品也未必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大大影響了電子商務市場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yōu)的實現(xiàn)。
關鍵詞:電子商務;運費;退貨運費險;檸檬市場;交易費用
一、電子商務的現(xiàn)狀簡述
以Internet為核心的全球信息基礎結構于20世紀末初露頭角,電子商務這一新的交易方式即在全球市場上展開。我國的電子商務市場開始于1997年,迄今已發(fā)展了十七年。多年以來隨著網絡技術水平日益提高,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穩(wěn)定增長,市場也漸為成熟。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信息時代服務貿易新的增長點。其便捷、高效、低碳的優(yōu)勢,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能夠為中小企業(yè)帶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已成為我國轉變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的重要動力。2007—2010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從542億元人民幣增長至5231億元人民幣,增長近10倍[1]。2011年網絡零售市場規(guī)模增幅為44.6%,截止到2012 年底,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guī)模達8.5萬億,同比增長30.83%。2013年底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guī)模首破10萬億大關,達到10.2萬億。同比2012年的8.5萬億元,增長29.9%。其中,B2B電子商務占比80.4%,2013年交易額達8.2萬億元,同比增長31.2%;網絡零售交易規(guī)模市場份額占比17.6%,交易規(guī)模達18851億元,同比增長42.8%;網絡團購占比0.6%;其他占1.4%[2]。然而,電子商務市場的迅猛發(fā)展的同時,市場風險也日益突顯。電商市場作為一種全新的商務模式,商品的信息采用數(shù)字化的形式傳遞,與商品的實物分離;商品實物與交易者之間空間分離。相比傳統(tǒng)市場,其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也許更為嚴重。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與網絡購物中的“檸檬問題”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由三位美國經濟學家——Joseph Eugene Stiglitz、George A. Akerlof和A.Michael Spence提出的,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占有優(yōu)勢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劣勢地位。根據(jù)Akerlof的舊車市場模型(lemons model)由于在舊車市場上,買者與賣者有關于汽車質量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市場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在均衡情況下只有低質量的車成交,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根本不可能存在,交易的帕累托改進不能實現(xiàn)[3]。
潘勇認為,中國網絡市場“檸檬問題”已經存在,并且中國網民對網絡信息空間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有限,不自覺地弱化網民對在線產品的信任感,強化中國網民的逆向選擇程度[4]。雖然目前我國網絡購物用戶數(shù)量處于高增長階段,但網絡購物滲透率較低,并且增長勢頭有放緩趨勢,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十分明顯。截至2013年底,我國網絡購物市場滲透率達到48.9%[5],不足50%。然而,僅截至2009年,日本和韓國這一比例已經分別達到53.6%和 57%,美國的網購滲透率甚至達到70%[6]。由此可見,促進電子商務市場的信息對稱化,提高電子商務市場的安全性保障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網絡購物中的退貨問題及退貨運費險
網絡中的信息不對稱讓消費者在交易中處于劣勢,購買的商品“不合意”這樣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據(jù)消費者協(xié)會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銷售服務類投訴共計49914件,其中網絡購物就高達12950件。[7]。而網絡購物中的投訴糾紛大多牽扯到退換貨問題??扑苟ɡ碇赋觯褐灰a權是明確的,并且交易費用為零或很小,那么,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最終都可以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yōu)[8]。非常明顯的是,由于網購所需要支付的運費是一筆不可消除的交易費用,這會影響消費者關于退貨的決策,致使市場上劣質的產品未必被合理淘汰,而優(yōu)質產品也未必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大大影響了電子商務市場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yōu)的實現(xiàn)。
價格的欺詐、偽裝的打折行為、虛構的數(shù)據(jù)等不良的網購現(xiàn)象嚴重阻礙的電子商務的茁長成長,使得消費者對網購平臺的信任度不斷降低,即便購買貨品后也有可能萌生退貨的想法。修改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明確七日無理由退貨制度、明確網購等方式購物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法定責任?!绷硗?,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經營活動,《消費者權保護法》也將懲罰性賠償?shù)谋稊?shù)由“退一賠一”變?yōu)椤巴艘毁r三”,并對賠償?shù)淖畹蛿?shù)額進行確定。
但是賠償?shù)膶嵤﹨s有不少阻礙。此賠償原則僅針對經營者存在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欺詐消費者的行為,就是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但目前如何對欺詐行為進行鑒定,由哪個部門出具權威的合法的鑒定報告,仍是亟待需要明確、解決的問題。
所以,消費者即便退貨大多也是通過七天無理由退換貨這一途徑。網購中如果發(fā)生退貨,那么有兩筆運費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發(fā)貨運費與退貨運費。關于七天無理由退換貨的運費問題,非商品質量問題而由買家發(fā)起的退換貨行為:1、訂單屬于包郵產品,雙方分別承擔發(fā)貨運費(賣家承擔發(fā)貨郵費,買家承擔退貨郵費)。2、訂單屬于非包郵產品,所發(fā)生的郵費均由買家承擔。
2010年11月9日某保險公司于淘寶網推出了退貨運費險,此險種一經推出,立即受到了廣大業(yè)內外人士、商家、消費者的關注,在2012年11月11日(雙十一購物節(jié))當日即售出3000萬份。2012年8月3日,天貓(天貓原名淘寶商城,是一個購物網站。淘寶網全新打造的B2C)宣布投入1億元為消費者購買退貨運費險以來,退貨運費的處理時間從以往的7天縮短至2-3天,數(shù)據(jù)顯示,使用免費“退貨保障卡”的消費者,更愿意網購更貴、更多的產品,同樣的消費者客單價比平時提升了47%。消費者只需要注冊成為商城的會員,即可獲得一定數(shù)量的退貨保障卡作為獎勵。而針對賣家發(fā)貨運費的退貨運費險同樣應運而生。本文就網絡交易中退貨運費險的推出對市場的影響做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