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永學(xué)
?
漫說土族特色小吃
文/東永學(xué)
土族婦女在烙焜鍋 攝影/林艷
蒼天,給我們雨露;土地,給我們糧食。
土族人的心目中,天為父,地為母。對天地,永遠(yuǎn)心存感念。
土族人的宇宙觀中沒有“天圓地方”的概念,白胡子的老阿爹說:天是圓的,地也是圓的。金蛙抱地的傳說演繹和印證土族人的宇宙觀,土族人敬天地神佛要供奉“盤”,麥面做成的“盤”一定要圓,如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座神山,自己吃的焜鍋及所有饃類也是圓的。天地圓圓,太陽也是圓圓的,焜鍋饃的金黃就是陽光的顏色。
土族人敬重土地,敬重陽光,敬重土地上生長的糧食,所以土族人種田前有一種祭祀土地的儀式,名叫“則莊”(音譯)。
種田動土的前一天,土族人家一家人來到地頭,家里長輩在地頭煨起桑煙,求吉禱告。之后架上耕牛,在田里犁出一個圓圈,里面犁出一個“十”字,把從家里拿來的新做的一對焜鍋放到十字中間,禱告一番之后,一家人坐在地頭倒上奶茶,掰開焜鍋吃喝,意為領(lǐng)受了神佛的恩賜。
土族人家,逢年過節(jié)做一些饃,但花樣不會太多,傳統(tǒng)的饃類也就十幾種而已。
焜鍋象征著圓圓的大地,因此客人到來,土族人的炕桌上一定有一對焜鍋饃,而且和“希彌爾”一起擺放時,焜鍋要放在左面,顯示“左大右小”的一種民俗理念。土族人認(rèn)為很多東西都是左大,比如男人的左肩比右肩尊貴,因為男人的左肩上有一盞佛燈在燃燒,土族人忌諱有人拍他的左肩。
焜鍋是在普通發(fā)面里卷進(jìn)菜籽油,抹上紅曲、姜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卷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面團(tuán),有時為了更酥脆,摻進(jìn)雞蛋和牛奶,揉好,放入鐵焜鍋內(nèi),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內(nèi)的火灰里。焜鍋壁較厚,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力均勻,熱度適中,多半個小時后即可出鍋。烙出的焜鍋饃饃,外脆內(nèi)軟,表皮金黃,異香撲鼻,松脆好吃。焜鍋的制作特點(diǎn)是方便省事,攜帶方便,經(jīng)久耐貯。
焜鍋為圓型,寓意圓滿吉祥,所以土族人家提親、到親友家看病人一定會拿上一對焜鍋。聽老人們說,土族先民是游牧生活,焜鍋饃除了好吃,當(dāng)時面食更顯珍貴,外皮厚硬,便于攜帶,因而成了土族人最喜歡、最看重的饃類。
土族婦女在做“燒麥” 供圖/互助縣文體局民俗辦
還有一種吃食叫“鍋塔子”,其做法比較獨(dú)特:將麥面或青稞面發(fā)酵,發(fā)好的面里卷上香豆粉或胡麻粉,做成圓團(tuán)后,貼在鍋的周圍,鍋底倒上少許水用鍋布悶住鍋蓋,以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燒烘,不翻烤,使貼鍋的一面呈焦黃色,另一面松軟如初,只不過顏色有所改變,吃起來軟脆結(jié)合,芬芳可口。
說到鍋塔子,鄉(xiāng)間流傳一個和康熙皇帝有關(guān)的故事。話說康熙微服私訪到了青海,有一天走到一戶土族人家,其時皇帝又乏又餓,走進(jìn)這家人家,只有一位老阿奶在家??滴趸实燮蚯笠稽c(diǎn)吃的東西,老奶奶拿出一個鍋塔子,給康熙倒了一大碗麥茶,茶里有幾個面疙瘩??滴醺杏X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的饃饃,沒喝過這么香甜的茶,問老阿奶這種饃饃叫什么名字,茶又叫什么?老阿奶說:你吃的是半烙半蒸的鍋塔子,喝的是犍牛奶子公雞蛋熬的茶。
康熙回到朝廷,讓御廚們燒出“犍牛奶子公雞蛋”茶,做出“半烙半蒸的鍋塔子”饃,但是御廚們做不出來,皇上連著殺了幾個人。一天,皇上看到皇后帶著皇太子在后花園玩,皇上給皇后說:你為我們愛新覺羅家立了大功?;屎笳f:這兒子不是我生的,應(yīng)該是你生的?;噬险f:哪有男人生小孩的道理?皇后反問皇上:男人不能生孩子,世上哪有犍牛奶子公雞蛋?皇上想想,是??!犍牛是閹割過的,怎能擠奶?自己犯糊涂,冤枉了殺死的幾個御廚,就赦免了別的御廚。
土族先祖以游牧為主,很多吃食的制作與他們動蕩的游牧生活密切相關(guān)。多諾,牛鼻圈的土語名字。多諾什迪瑪,這種面食的形狀像牛鼻圈,中間有圓孔。游牧?xí)r代面食很金貴,牧民一般不做饃饃,有人要出遠(yuǎn)門放牧,女人們調(diào)一點(diǎn)面,在灶洞里烤制出中空的烤饃,烤出來酥脆焦黃,攜帶方便,給出門的人當(dāng)做中飯,這就是多諾什迪瑪?shù)膩須v。
上世紀(jì)70年代,我十三四歲,暑假到山里放牧十幾只小羊羔。那時候生活緊張,家里也是做不起饃饃。每天早上,阿媽給一家人做早飯的時候,順手給我烤一塊多諾什迪瑪。背著圓圓的多諾什迪瑪來到山里,中午時分燒一壺熬茶,就著烤饃喝著茶,心生一種幸福,那時候有饃吃就是最大的幸福。
過年,端午節(jié),就會做一些蒸饃。浪系瑪,漢語里稱之為“花卷”,心靈手巧的媳婦做出四瓣、六瓣的花樣,對土地的感念之情就在各種花樣的設(shè)計中;吃一口浪系瑪,感受著花開富貴的美好,感受著幸福吉祥,幸福像花兒一樣四季開放,點(diǎn)綴其上的姜黃、紅曲、香豆等花色,也就寓意不一樣的心情或祝福。
土族人家的兒子到了婚娶年齡,相中村里或鄰村某個女孩,第一次打發(fā)媒人去提親,拿上酒、茶等禮品之外,一定要拿上16個花色鮮艷的浪系瑪。女方中意男孩及男方家庭,女方家會回裝8個浪系瑪,如果女孩不中意男孩,會把16個浪系瑪全部退回。
燒麥,漢族人叫“包子”, 燒麥?zhǔn)峭磷迦绥姁鄣拿朗持?,最有名的?dāng)屬薩越(洋芋)餡的燒麥,上面折皺越多越漂亮的薩約燒麥成了土族美食之一;土族人追求豪放、大氣,所以做出來的薩約燒麥要做成成人拳頭大,甚至越大越好,做小了會遭到客人的恥笑,認(rèn)為主人小氣。
土族人給客人上燒麥也有一定講究,比如伺神拜佛的喇嘛來家里念經(jīng)做法事,給他們做的是肉餡的燒麥,在土族人的心目中,喇嘛和神佛一樣高貴,給他們要奉獻(xiàn)最好的吃食;另外土族婚禮中,給喜客也要做專門的燒麥,里面的餡兒是豬油和麥面合勻的油面,習(xí)慣上叫“托斯燒麥”。
現(xiàn)在最能上桌面的燒麥?zhǔn)堑象銦湣5象?,土語,青海方言中叫“地娃兒”,學(xué)名是“地衣”,是生長在陰坡草地里的一種高原特色野生菌類。到了秋冬季節(jié),地衣中的小蟲子、細(xì)菌之類沒有了,人們就喜歡到野外去撿拾迪筱,因為小,撿拾很需要耐心,一個人一天也就能撿到一斤左右。拿回家,要反復(fù)淘洗幾遍,把里面的雜物洗干凈,之后用豬油、野蔥花拌勻,包成燒麥,就成了一道很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也成了互助乃至青海所有大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博索,漢族人叫“牛肋巴”, 有人戲稱“翻跟頭”,過年時炸食這種食品,寓意來年生活翻一番或者翻幾番。
博索是土族在春節(jié)期間的主要面食之一,逢年過節(jié)要油炸博索。做法是把發(fā)面調(diào)和揉勻,把面團(tuán)揉成長條,表面抹上青油,切成七八寸長,中間切出一公分左右間距的三個齒條,之后從中間翻開,齒條凸起放到油鍋里炸熟,澄黃香酥,美觀別致。
土族先民曾經(jīng)以游牧為主,過年的時候,男人們宰殺牦牛,當(dāng)時女人給男人幫忙,她們看到切成長方塊的牛肋巴,產(chǎn)生靈感,感覺把油炸饃做成中間劃一刀的牛肋巴形狀很好看,更有心靈手巧者把切開的長方形面條從中間翻過來,扁平的東西變成了有花型的吃食,慢慢大家約定俗成都做成中翻的博索。
土族傳統(tǒng)油炸食品中還有一種叫“盤馓”的,是女人盤牛韁繩時產(chǎn)生的一種靈感,也有老人說是女人幫男人洗腸子時,看到盤曲的腸子產(chǎn)生的靈感。這些饃類的式樣都來之于勞動,驗證了“勞動產(chǎn)生美,勞動產(chǎn)生藝術(shù)”的哲言。
過年時專門炸很多博索、盤馓,還有一個原因是便于存放,油炸食品保質(zhì)期長。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家里要炸一百多斤面的吃食,一直可以吃到端午節(jié)?,F(xiàn)在條件好了,不炸那么多,但也是調(diào)幾十斤面。除了家人享用以外,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馬牛羊也會分享到油炸饃。
面片是土族面食文化中最古老的一種,原因是土族先民很長一段時間以游牧為主,在逐水草而居的遷移中,比較大的搟面條的案板不好攜帶,于是人們在木盆里、干凈的羊皮上調(diào)面,然后用手把調(diào)好的面疙瘩壓扁,揪碎下到鍋里。越到后來,女人們對面片的厚度、大小越來越講究,于是出現(xiàn)了“指甲面片”這樣的名詞。
長面是土族人招待貴客的一種面食,做法講究,工序繁復(fù)。準(zhǔn)備好面粉和雞蛋,面粉倒入一個較大的盆中,加雞蛋拌勻。之后揉成光滑的面團(tuán),蓋起來靜置半小時。再把面團(tuán)揉幾下,逐漸搟大搟薄,直至搟成厚度約為2毫米的薄片,并在表面均勻地撒上少許干面粉。輕輕把面片對折,繼續(xù)在表面上均勻撒上少許面粉。再次輕輕對折。切成均勻的小條即可。在對折的時候,只需輕輕對折,千萬不要按壓。切好以后的面條,撒上少許干面粉,用手輕輕一抖便會自然分開。
長面又薄又細(xì),再加上用面粉蒿子和堿作原料,經(jīng)過沸水煮熟,冷水過濾,再配以肉臊子、湟源醋,吃起來實在是美味可口,又便于消化,以至有人寫出了一首打油詩——
搟得薄,切得細(xì),
下到鍋里嘟嚕嚕轉(zhuǎn),
撈到碗里一根線;
聞到味兒香噴噴,
吃到肚里益壽又延年。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無論是娶兒嫁女,招待嘉賓貴客,還是逢年過節(jié)親友團(tuán)聚就餐,抑或接風(fēng)、餞行,樸實的土族人都喜歡吃一頓手搟長面。手搟長面有喜慶的蘊(yùn)味、有祝愿的深意,能充分表達(dá)主人企盼親人平平安安,希望友誼地久天長的美好心愿。
“背口袋”是萱麻饃饃的民間叫法,土族人叫“哈力海”。蕁麻這種植物全身有刺,一不小心就會扎著你,扎了又疼又癢。蕁麻在南方割來喂牲口,而在美麗的西部高原上,熱情、豪放又富于創(chuàng)造的土族人民把蕁麻當(dāng)成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放到餐桌上。
哈力海的制作方法是,先把蕁麻從山里割上來,曬干后用石器搗碎,下到青稞面拌湯里,然后加上鹽、生姜、花椒粉和水,煮熟就成了蕁麻拌湯。
之后是烙油餅,把面揉成團(tuán)再搟薄,搟成薄餅,鍋燒熱澆上清油放在鍋里烙,烙成兩面一樣呈金黃色時拿出來,在餅子上澆上蕁麻拌湯,卷起來橫著切成兩半。吃時味美酥軟可口,營養(yǎng)豐富,且可防治痢疾腸炎。因為做出的萱麻饃形同口袋,人們習(xí)慣把吃萱麻饃叫背口袋。
土族的飲品首推酩餾酒,此酒幾乎家家都釀造,主要原料是青稞。
制作方法特別講究,首先將青稞煮熟涼冷,拌上酒麯,在10°C—15°C的溫度下放兩三天,再拌入羌活等藥料,加適量溫開水放進(jìn)瓷缸密封發(fā)酵。半月后啟封,用蒸餾方法釀制而成。
酩餾酒口味稍甜,后力較猛,醉后不易速醒,但不傷人。在一斤酩餾酒中放入狐膽一個,用瓷瓶或玻璃瓶埋入羊糞堆中,一年后取出,每天清晨喝一杯,可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酩餾酒釀造技術(shù)是以家庭為傳承方式,口傳身授,沒有文字記載。
城里人不種糧,無法自釀這種酒,有人就在街面上開設(shè)了釀造、銷售這種酒的鋪?zhàn)?,店?nèi)以木斗當(dāng)炕桌,以麻袋為坐墊,顧客盤腿而坐,劃拳對飲。無奈酒店寧肯賤賣,不愿賒欠,致使囊中羞澀而又垂涎欲滴的人編出一個傳說來。
當(dāng)年,西寧城里來了一個陌生人,面無胡須卻身穿一件破舊的藍(lán)道袍,系一條黑布腰帶。兩腳一只穿靴,一只精光。手拿兩片竹板,邊打邊說。他每天專到各酒鋪中要酒喝,喝完之后,分文不付。人們生厭之余問他是怎么來西寧的?他順口道出:“四四方方西寧城,隍廟修在正當(dāng)中。城隍見我很恭敬,全副鑾駕接進(jìn)城?!?/p>
令人掃興的是他酒量似海,灌他一桶也不醉。有的酒客便出主意,說:我們用當(dāng)?shù)氐墓賳∫蛔秩退麆澲?,誰輸誰出酒錢,酒都由贏家喝。他們想拿這個辦法整治這個人,誰料這個窮喝酒每拳都贏,酒錢還是叫當(dāng)?shù)氐妮敿议_支了。
如此這般,他在西寧白喝了七七四十九天酒。后來,人們才知此人是八仙中的藍(lán)采和。
由于藍(lán)采和留了名,西寧人就把用青稞造的低度酒叫“留名”。久之,一位嗜酒的教學(xué)先生覺著凡酒必須從“酉”字旁,就將“名留”改寫為“酩餾”,一直留傳到今天。(責(zé)任編輯/凌云 設(shè)計/毛艷梅)
①②③④土族特色小吃
供圖/互助縣文體局民俗辦
⑤土族婦女在制作傳統(tǒng)小吃“牛肋巴”攝影/林艷
⑥土族婦女在制作傳統(tǒng)小吃“背口袋”供圖/互助縣文體局民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