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瑜
“懶媽媽”培養(yǎng)能干兒子
同事的兒子七歲,這個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其能干、懂事程度讓我這個媽媽自慚形穢。某日向同事取經,同事講起她做“懶媽”的經歷:一個周末的早上,兒子最早起床,嚷著要吃湯圓。她想讓兒子到外面去吃,但是兒子就是不肯,堅持要吃家里煮的湯圓。同事很生氣,順口說了一句:“你非要在家吃,你就自己煮,反正我還要睡一會兒?!蹦闹?,兒子真的自己煮了湯圓,雖然很多湯圓都被煮破了皮,但對于一個從未做過家務的七歲孩子來講,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同事非常驚訝并暗自高興。嘗到了甜頭的她,過起了“懶媽媽”癮:讓兒子自己洗襪子,自己收拾房間,獨自到附近的超市買東西……就這樣,“懶媽媽”培養(yǎng)出了能干兒子。我受到了啟發(fā),決定做個“懶老師”。
“懶老師”成就優(yōu)秀學生
“懶”得抄。每學期開學,寫教案成了費時費事的事。有時因為時間緊迫,為了完成任務,我只好抄教案應付?;ㄙM了時間不說,這樣有什么意義呢?我決定“懶”一下,不抄教案,根據學情,寫濃縮教案,專寫我自己的創(chuàng)新點,然后在每節(jié)課后寫反思。沒想到,這樣做學生更
喜歡我的課堂了,每節(jié)課我也上得很踏實,一學期下來效果還不錯。
“懶”得講。對于作文教學,以前我的做法是先給學生講寫作方法、寫作順序、寫作技巧等,有時候還要找些范文進行分析,讓學生學習文章結構、語言表達等,生怕學生不會寫,不知道怎么寫。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寫的作文千篇一律。說起我的作文教學,同事都說包辦太多,應該放手。于是,教學《我的發(fā)現》作文時,我就不再像以前那樣講了,只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細膩的心靈去發(fā)現,將自己的發(fā)現寫出來。結果作文效果真不一樣。就以作文的開頭為例:有以說悄悄話開頭的,有直接入題的,有引用科學家或名人故事開頭的……
“懶”得改。進入高年級后,老師們被“掩埋”在一堆堆作文之中,苦不堪言。一個人改四五十篇作文,精力、時間不足不說,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我想再做一次“懶老師”,讓學生改作文。我這樣做,有些老師很不理解,這樣問:“學生改作文有效果嗎?有的學生自己都寫不出作文來怎么改別人的作文?”其實作文寫得好的學生改起別人的作文時那股認真勁并不比教師差,他們耐心地給別人講這個地方要怎樣改,那個地方要怎么改,完全是一副小老師的模樣,因為他們覺得能改別人的作文是一件很榮幸的事。 而作文寫得不怎么樣的學生,也會用心地讀,即使不知道怎樣修改,也能找出幾個錯別字,在反復讀別人作文的過程中也能學到一些東西。學生的作文能力就在“懶老師”的“懶”中得到了提升。
“懶”得管。高年級的孩子,你管得越多,他們越反感,怎么辦?放手,讓學生自己管自己。我在班上制訂了一個管理模式:語文學習委員管全班,下設十二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四人,推選一名組長,每人都有機會擔任組長,一月一換,是換,還是不換,得由組員根據組長這一個月的表現來決定。早上的領讀,由學生推選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輪流擔任。我們班朗朗的書聲贏得了教師們的贊譽,其他教師也來效仿我們班的做法。預習檢查、背誦聽寫等任務則交給小組長,沒完成的由組長監(jiān)督完成,其他事也一樣。在這樣生管生的模式中,學生懂得了自己不用心學習會給別的同學增加麻煩,于是,成績差一點的學生很努力,成績好的學生會因為幫助了別人而有成就感。
俗話說:“懶人”有“懶?!?。當然,你得正確理解。老師們,有時候,我們真的可以“懶”一下,不妨做一回“懶老師”吧,在“懶”的過程中享受“懶”的幸福。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岸區(qū)迎龍小學校)
責任編輯 宋園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