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響思維你們有校歌,但你們還有校歌么?
我們打造完成的,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正在進行的,不一定是不容思辯的。任何一種文化必須做到開放,做到有容乃大,兼收并蓄,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fā)展。
專欄 教育創(chuàng)新思維
你們有校歌?
有!校長自豪地說,學校要求師生都要唱!
你們有校歌,但你們還有校歌么?
還有校歌么?校長很疑惑。
沒錯,你們有校歌,但是你們還有校歌么?是在問,你們還有其他的校歌么?
校歌還能有幾首的么?校長很是不解。
怎么,誰說學校只能有一首校歌?世界很多名校都有自己的校歌(Alma Mater)。而除了正式校歌以外,還有多首用于節(jié)日慶典或體育比賽的非正式校歌或戰(zhàn)歌(Fight Song)……
校歌是學校精神的生動元素,是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校歌是學校對內(nèi)的號召和激勵,對外的展示和宣言,反映的既有教育者的理想、要求、工作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夢想、追求和成長心聲。
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名師生都有自己關于這所學校的感受與心聲。既然如此,校歌不應限于一個人的單奏獨唱,也不該止于一首歌的單曲循環(huán)。在共同的主題下,人人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表述、不一樣的唱法、不一樣的歌聲。
我們需要歌曲凝聚共識,但共識不等同于表現(xiàn)形式的單調(diào)和刻板,而應該是內(nèi)涵靈魂的一致與協(xié)調(diào)。鋼琴、長號、小提琴,吹拉彈唱各有不同,但不同的音質(zhì)卻可以匯聚成和諧向上的交響。一首突顯學校文化特質(zhì)的校歌,可以代表學校精神的凝聚與沉淀;一組具有共同精神指向的校歌,卻可以昭示校園文化的豐富繁盛。
“交響思維”告訴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校園是人人的校園,團隊是人人的團隊,舞臺是人人的舞臺。一所好的學校,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不能拘于一種聲音、一段旋律,而是人人皆可發(fā)聲,人人皆可參與。
十多年來,我們每年要集中培訓數(shù)千名新教師。在逐步形成CMC新教師培訓模式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形成共同價值觀。我們提出要創(chuàng)作屬于這個團隊的《教師之歌》,在有聲的歌曲中突顯無形的文化,實現(xiàn)心靈的凝聚。
數(shù)千名新教師畢業(yè)于不同的大學,生活在不同的省份,有著不同的習俗,經(jīng)歷不同的境遇。我們提出,《教師之歌》只是一個大標題,成長有很多版本,青春有很多版本。在青春的舞臺上,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可以寫歌譜曲。
十多年里,大家一直在寫歌、唱歌。每一首歌,都成為這支團隊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學員集合時,數(shù)千人合唱《教師之歌·揚帆起航》:“肩負使命揚帆起航,到鄉(xiāng)村去播種人生希望……不畏艱難永遠向前,從教經(jīng)歷終身財富,為天下桃李芬芳……”場面蔚為壯觀;攜手從教中,有學員寫下《教師之歌·因為愛》:“昨天我們不曾相識,愛的呼喚讓我們在一起;今天我們在愛中攜手,同去譜寫愛的樂章。朝著共同的理想,燦爛的明天,并肩雙雙飛……”情境溫馨浪漫。
這些年來,不斷有新教師加入到寫歌、譜曲的行列。在一起寫、一起唱的過程中,大家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受到這個團隊是屬于自己的團隊;每一首歌,都是他們對這個團隊的真切感受和真情訴說;每一個人,都能從不同的歌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情感注腳。
“交響思維”告訴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在管理和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兼容并包,讓不同的聲音和諧共鳴。
我曾經(jīng)給一所鄉(xiāng)村小學寫校歌,請老師們自己譜曲。老師們也有譜寫歌曲的積極性。校長最開始有顧慮,擔心萬一哪位老師譜得不好,最后不用,豈不挫傷了她的積極性。最后兩位音樂老師譜曲。一位譜得悠揚綿長,一位譜得青春時尚。每人有自己的理解。最后用誰不用誰的?大家很犯難。
我說,誰規(guī)定一首歌只能有一種旋律?歌詞不是有一句“二十年后再相會,重逢春風里”嗎?這首歌就讓它有兩個版本,悠揚綿長的曲子是二十年前正在求學的孩子們唱的,青春時尚的旋律是二十年后長大了的孩子們唱的。孩子們把兩個版本結合起來唱,扮演了現(xiàn)在的他們和未來的他們,效果非常好,在全省黃鶴美育節(jié)獲了獎。更重要的是,兩位老師都感到由衷的高興,他們都參與到校歌的創(chuàng)作之中,他們的勞動都得到充分的接納與尊重。
人人都是學校交響樂譜中不可或缺的音符,人人都有義務參與學校的建設與發(fā)展,人人都有權利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一所好的學校,不僅僅是校歌的創(chuàng)作,其實??念}名,校訓的提煉,校銘的升華,都可以讓師生共同參與。我曾聯(lián)系過一所學校。校園墻壁上不再僅僅是一排由校長和老師總結提煉出來的校訓,在校訓下面的空間,還有孩子們結合自己對校訓的理解,寫下的學生版的“校訓”。校刊的刊名,不再是電腦固定生成的黑體,每一期都可以由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字體去題寫。學生們在感受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會意識到自己其實也可以參與這種文化,豐富這種文化,他們會更加主動積極地融入其中。
“交響思維”告訴教育管理者和教師,要打破固有思維。誰說校歌只能有一曲?誰說一曲校歌就能唱出所有人的心聲?誰說當年的一曲校歌就適合于當下的師生?我們打造完成的,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正在進行的,不一定是不容思辯的。任何一種文化必須做到開放,做到有容乃大,兼收并蓄,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fā)展。
我們鼓勵大家都來寫校歌,其實更大層面的意義在于,避免在長期教育活動中服從“唯一答案”,倡導在各種場景下的“多方交融”。校園文化一定是豐富的,而不是單調(diào)的;一定是復合的,而不是孤立的;一定是多層的,而不是片面的;一定是發(fā)展的,而不是靜止的。
試問,如果連一校之歌都可以讓人人參與創(chuàng)作,這所學校還有什么不能讓大家參與進來? 校園文化只有更多地考慮到人的因素,讓盡可能多的人,乃至讓每個人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都與之發(fā)生更大的關聯(lián),才能成為有生命力的文化、有生長力的文化、有生活力的文化。而這種關聯(lián),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平等互動的;不再只是外在指定的,而是由內(nèi)煥發(fā)的;不再只是讓師生被動接受的,而是使全校主動參與的;不再只是“你給我的,你要求的”,而是“我參與的,我創(chuàng)造的”。如果全校師生都投入到校園共同建設之中,學校是歌聲的海洋,校園文化也是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