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穎泓
教師專業(yè)校本研修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著低效現象,究其原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主要表現為功利性太強、脫離教學實踐、缺乏連貫性等。我們知道,中小學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又是課堂教學的研究者。因此,要想增強教師專業(yè)校本研修的實效,必須要在“研究”上下工夫。
教學研究應以問題解決為目的。任何科研都始于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科研的沖動;沒有科研的沖動,也就不會有真正的行動;沒有真正的行動,就不可能解決實踐問題。課堂是教師的生命舞臺,也是教師生成體驗與困惑的地方。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學做有心人,從實踐中反思理念、言論與行動,聚焦和研究自己的課堂與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及時發(fā)現問題,并提煉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教學研究應以實際需要為導向。一線教師應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校實際出發(fā),同時著眼于學校和教師最迫切解決的問題,以應用性研究為主,避免“跟風應景,重復他人”。一線教師的教育科研出發(fā)點從根本上來說應當是改進實踐而非構建理論,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著眼于學校文化建設、改變課堂教與學的方式、突破專業(yè)發(fā)展的局限等方面,探索出符合學校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正確路徑。
教學研究應以“小、短、平、實”為原則。在科研的選題上,要把握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方向,特別要圍繞課程標準、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發(fā)展性評價、教育信息與教學資源整合等熱點,從“小處”入手,選小題目,做深、做透,研究實實在在的問題,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真正做到“以小見大”。
教學研究應以多種形式為載體。基層學校教育科研具有草根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因此,教育科研應從教育教學中的小問題、小現象、小策略、小故事入手,提出自己的草根理念,形成自己的特色。限于時間和精力,一線教師的科研形式除立項課題外,可以多選擇如撰寫教育案例、教學反思、教育敘事、研究論文,舉行教育教學思想研討會,舉辦學術論壇和教育沙龍,進行教學模式推介和公開課展示等形式。
教學研究應以大膽創(chuàng)新為旨趣。一線教師要有力爭打破兩種權威的勇氣,一種是所謂的理論權威,一種是所謂的經驗權威。唯有如此,新課程才能在“新”字上得以實現,教師才會在科研中探索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風格,才會在課改中有所作為,也才能在教育科研中真正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