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遠 征
(鄭州大學 教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0)
?
大學生“黑暗三聯(lián)征”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
朱 遠 征
(鄭州大學 教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黑暗三聯(lián)征”,即三種黑暗的人格特質(zhì),包括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戀和精神病態(tài)。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和“黑暗三聯(lián)征”調(diào)查量表(DD)對431名大學生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tài)、自戀、生活滿意度都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其中男生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tài)得分明顯高于女生,女生的自戀、生活滿意度得分明顯高于男生;女生馬基雅維利與生活滿意度負相關,男生自戀與生活滿意度正相關;性別對自戀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中起調(diào)節(jié)作用。
關鍵詞:黑暗三聯(lián)征;生活滿意度;性別差異
“黑暗三聯(lián)征”(dark triad, DT)是指由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戀和亞臨床精神病態(tài)三種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黑暗人格特質(zhì)組成的人格特質(zhì)群[1]。該特質(zhì)群與“大五人格”等所謂“光明”人格形成對照。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是權術與謀略的代名詞,在中國俗稱“權謀傾向”。其標志性行為是憤世嫉俗、無視道德、冷酷無情、擅長欺騙與操縱。自戀者主要表現(xiàn)為自我吹捧、追求權力地位、虛榮和自我優(yōu)越感。而精神病態(tài)被視為一種亞臨床變量,包括初級精神病態(tài)和次級精神病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低移情,喜歡冒險和刺激,并具有反社會行為。
有研究表明,“黑暗三聯(lián)征”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一般為男性高于女性。且高馬基雅維利個體生活滿意度較低[2],次級精神病態(tài)與生活滿意度負相關[3],自戀個體的工作滿意度也較低?!昂诎等?lián)征”個體常表現(xiàn)為焦慮、神經(jīng)質(zhì)、低宜人性、低責任心和低外向性,還與內(nèi)心的不和諧有關。人格特質(zhì)會影響人對自我和生活質(zhì)量的評價,從而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對生活滿意度和“黑暗三聯(lián)征”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在鄭州某高校內(nèi)抽取大二和大三學生共431名被試,平均年齡19.9歲,女生241名,男生190名。發(fā)放有效問卷為431份。
1.2研究工具
1.2.1“黑暗三聯(lián)征”調(diào)查量表(DD)
采用耿耀國等[4]修訂的含12條目DD量表,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tài)和自戀分別對應4個條目。量表采用完全不同意(1)到完全同意(7)七級評分,計算各因子分和總分,高分代表某種黑暗特質(zhì)??偭勘淼膬?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95,其中馬基雅維利α=0.844,精神病態(tài)α=0.705,自戀α=0.808。
1.2.2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
采用Diener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5],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評定為1—7級,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滿意度越高。中文版信度為0.833。
2研究結(jié)果
2.1性別差異
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來驗證各變量的性別差異(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tài)、自戀、生活滿意度都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tài)得分明顯高于女生,女生的自戀、生活滿意度得分明顯高于男生。
表1
“黑暗三聯(lián)征”和生活滿意度的性別差異
***p<.001
2.2“黑暗三聯(lián)征”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為了了解性別在“黑暗三聯(lián)征”和生活滿意度關系中的影響,分為男女兩組分別做相關分析。女生馬基雅維利得分與生活滿意度顯著負相關,男生自戀水平可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女生馬基雅維利水平越高,生活滿意度越低,男生自戀水平越高,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見表2)。
表2
男女生“黑暗三聯(lián)征”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p<.05
2.3回歸分析
以生活滿意度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先把年齡作為控制變量放入模型中(模型1),接著增加四個預測變量: 性別、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tài)和自戀(模型2),最后增加馬基雅維利×性別、精神病態(tài)×性別和自戀×性別三個預測變量(模型3)。從表3可見,模型1中,年齡解釋生活滿意度總變異的1.0%,不顯著。模型2 對生活滿意度總變異解釋增加4.8%,非常顯著;自戀和性別效應顯著,馬基雅維利和精神病態(tài)效應不顯著。在模型3中,交互作用共同能解釋生活滿意度總變異的3.2%,非常顯著,其中自戀×性別交互作用顯著。自戀水平越高,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跟女生比,男生這種關系較強。
表3
分層回歸預測生活滿意度
*p<.05**p<.01***p<.001
3討論
3.1大學生的黑暗人格特質(zhì)及性別差異
研究表明,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tài)、自戀都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tài)得分明顯高于女生,這與Chabrol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6]。這兩種特質(zhì)為強調(diào)競爭力、個人主義以及事業(yè)成功的社會氛圍所推崇,對男性來說更有吸引力。而且男性對抬高自己以說明自己優(yōu)于競爭者的策略使用比女性要多。女生的自戀得分高于男生,這與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可能原因是女生的競爭壓力比男生小,所以更懂得享受生活。
3.2生活滿意度與“黑暗三聯(lián)征”的關系
大學生的人格相對成熟,而且生活沒有太大的壓力和起伏,但在面臨負性事件時仍然不能有效地調(diào)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女生生活滿意度明顯高于男生,這與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如今社會男性人口數(shù)增加,男性自我要求越來越高,導致他們生活滿意度下降。
研究結(jié)果表明,女生馬基雅維利水平與生活滿意度負相關,可能的解釋是女生在實施操縱欺騙策略時,內(nèi)心會感到不安,而相比之下男生會冷酷麻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男生自戀水平與生活滿意度正相關,且回歸分析中自戀與性別交互作用顯著,高自戀的男生會提高生活滿意度,而且這種效應比女生強。這是由于高自戀者的自我吹捧和自我優(yōu)越感會增加男生奮斗的動力,還能彌補挫折狀態(tài)下的不安,這可能是由自戀男生脆弱的高自尊決定的[7]。一方面自戀者自信、樂觀、情緒穩(wěn)定;另一方面,其自尊雖然較高,但是脆弱、不穩(wěn)定,常常需要來自別人的接納與贊許從而肯定自身價值。另一種可能解釋是一種良好的心理防御機制。自戀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女生的自戀水平和生活滿意度雖然都高于男生,但男生生活滿意度的改變主要是由自戀水平的改變決定的,所以仍然認為男生的自我認同對心理健康有著積極意義。
最初“黑暗三聯(lián)征”被認為是“黑暗”人格整體,包含低宜人性、低移情、高沖動、剝削他人等。但目前國內(nèi)外的研究都發(fā)現(xiàn):自戀者仍然存在一些優(yōu)點,如自戀與開放性和外向性正相關,自戀者成功的短期求偶策略等。本研究探究了影響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作用機制,充分證明了自戀在某種程度上對生活滿意度存在積極影響。鑒于這種影響在男生身上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所以無論是從自身還是教學出發(fā),對男生鼓勵贊美,可以提升他們的自我欣賞和優(yōu)越感,從而達到提高生活滿意度的效果。
4不足和展望
當然,這項研究仍有一些局限,首先,被試選用的是大學生群體,結(jié)果不適用于所有“黑暗三聯(lián)征”特質(zhì)的群體;另外,“黑暗三聯(lián)征”測量采用的是12題的DD量表,雖然簡單便捷,但卻不包含馬基雅維利、精神病態(tài)和自戀各自的子維度。未來可以采用較長版本的SD3量表或分別對三者進行研究;最后,研究中沒有探究“黑暗三聯(lián)征”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是否存在中介變量。
參考文獻:
[1]耿耀國,楊楠,張魁.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心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267—270.
[2]Láng, A., & Birkás, B.. Machiavellianism and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ce[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63(3):69—74.
[3]Ali, F., & Chamorro-Premuzic, T.. The dark side of lov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ssociations wi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psychopathy and machiavellianism[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48(2):228—233.
[4]耿耀國,孫群博,黃婧宜,朱遠征,韓曉紅. 黑暗十二條與短式黑暗三聯(lián)征量表:兩種黑暗三聯(lián)征測量工具中文版的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246—250.
[5]Diener E, Emmons RA, Larsen RJ, Griffin S..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5,49(1):71—75.
[6]Chabrol, H., Leeuwen, N. V., Rodgers, R., & Séjourné, N.. Contributions of psychopathic, narcissistic, machiavellian, and sad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to juvenile delinquency[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7(7):734—739.
[7]Rauthmann, J. F.. Towards multifaceted machiavellianism: content, factorial,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a german machiavellianism scale[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52(3):345—351.
責任編輯:盧宏業(yè)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341(2016)01-0064-03
作者簡介:朱遠征(1990—),女,河南禹州人,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臨床心理學。
收稿日期:2015-11-11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