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智亮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合理利用時間,科學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明確的閱讀目標,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做到閱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053-01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課教學設計時怎樣才能更好地貫徹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呢?筆者擬結合自己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與體會,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1.課堂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互動
在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閱讀文本這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是一個重要的信息源,直接發(fā)送信息給學生;同時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來自閱讀文本和學生的信息。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既接受教師和閱讀文本發(fā)來的信息,又是信息輸出者,向老師輸出信息,而閱讀文本是教與學的中介。在思考、探究如何使課堂閱讀教學既成為學生體驗作品、培養(yǎng)合作探究能力又顯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的基礎上,筆者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及新課標的教學指導,構建一個互動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這種互動的閱讀教學方式能使這三者達到高度的和諧統(tǒng)一,從而達到實現(xiàn)課堂閱讀教學的顯著效果。
我認為,互動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既能體現(xiàn)教師引導作用又能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一種教學方式。傳統(tǒng)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著力于講,學生注重聽,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課堂上默默接受。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辛辛苦苦,而學生依賴性越來越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日漸消失殆盡。互動課堂閱讀教學改變了以往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具有多向的、三維互動的特點。
2.朗讀法強化閱讀
朗讀是訓練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是誦讀,在過去的私塾里,老師教學生都是先讀先背再講,我們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能略知一二。古人認為好文章只要多讀幾遍,就會自然上口,不易遺忘。這種傳統(tǒng)的朗讀方法,既符合漢語語言文字的特點,又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規(guī)律??梢姡Z文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早已被我們的前人證明。葉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功夫,無論對語體、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討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物,誦讀卻可以養(yǎng)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至關重要,有感情的朗讀,往往能使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一篇抒情散文、一個動人的故事更賦魅力。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朗讀教學呢?
2.1 要對朗讀產(chǎn)生興趣??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激發(fā)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朗讀教學才能初見成效。
2.2 教師范讀。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正音,豐富學生的詞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作品中優(yōu)美、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尤其會使學生著迷,使學生和教師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如課文《沁園春雪》的末句"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教師范讀到此時,可用高昂的語調、雄渾的語勢,把詩人那種作為革命領袖的自信與豪邁之情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深受感染。
2.3 確保時間,精講多讀要有好的朗讀效果,必須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課文內容的理解是靠學生自己讀懂的,"文貴自得",自得才能提高朗讀能力。但多讀并非是取消老師的講,讓學生一味地多讀,相反,卻對教師的'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節(jié)課40分鐘學生讀多了,教師講的必然就少了。
2.4 理解品味。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充分利用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設備,使學生快速進入角色,讀出初春時節(jié)的新鮮活力,讀出夏天蟈蟈的活潑可愛,讀出秋天楓葉的夢幻絢麗,讀出濟南冬天的宜人溫情……
3.是要關注學生語言探究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但不容忽視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因此閱讀教學在強調人文的同時必須更多地強調語言的探究。語言探究也不是簡單地停留在是什么和為什么之上,而是讓學生探討內容是用什么語言表達的,為什么用這種語言表達。如學生學習《紫藤蘿瀑布》時,學生很輕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寫的是紫藤蘿的外形和神態(tài),這時教師引導探討:這些描寫語言的特點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通過探討發(fā)現(xiàn)這段語言很生動,主要是采用了生動的詞語和多種修辭手法、調動了人的多種感官,這樣寫一是抓住了紫藤蘿的形象特點,二是烘托了人內心的喜悅之情。我相信長期這樣堅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一定會不斷地提高。
4.體驗法感悟閱讀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體驗是伴隨著積極的心理活動去尋找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chuàng)造性思維潛能的最基本的途徑。體驗教學一是讀課文,通過默讀、分角色讀等形式,促進對課文的理解、陶冶情感,只有把課文讀懂、讀透了,才能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材料。二是自悟,只有領悟了才有可能體驗到,體驗到了才有更深地領悟。講《孔乙己》時,筆者讓學生反復體驗課文前后不同的外貌描寫:兩次描寫相同之處是什么?不同之處又在哪里?為什么寫孔乙己"身材很高大"?為什么到了第二次外貌描寫孔乙己的長衫沒有了?在動作描寫中,孔乙已拿出錢時,第一次是"排",而第二次是"摸",這里僅僅是動作的不同嗎?假如你是孔乙己,你能體悟出當時孔乙己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5.從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
在平時的教學中,語文老師總是墨守成規(guī),老師問學生答,只不過在學生答時讓學生討論、互動,將學生引入事先設置好的問題中去,完成預先的教學任務。但學生是多變的,可能有些問題教師也始料不及,教師一定要抓住這一點,那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以不變應萬變。在課堂上,老師經(jīng)常這樣提問:"我想請大家回答某某問題",當然,有學生在思考,但參與是不全,而且是被動的;應該為"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某個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這時候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和要求,問題是大家的,不是老師給的,討論也就更具有實質性。
總之,教學無定法,只有潛心研究,不斷探索,才能成功。只要你自信,只有你有恒心,學生的閱讀能力定會提高,你的閱讀教學定能成功!
參考文獻:
[1] 張婷婷.淺析初中語文詩歌鑒賞的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