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世代生息繁衍著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20多個民族。古樸壯麗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寬厚、勤勞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長期的生產(chǎn)與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現(xiàn)實與夢想,形成并保持了獨特的、豐富多彩的風情和習俗。青海省世居少數(shù)民族主要為藏、回族、土、撒拉、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省獨有的兩個少數(shù)民族。當你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那情趣盎然的漢族社火,那舞姿婆裟的土族“安召”,那高亢激越的撒拉“新曲”,那歌喉圓潤的藏族“拉伊”,那悠揚動情的蒙古族馬頭琴聲,定會使你流連忘返。我省著名的作曲家張啟元老師就出生在這里,在青海這片“歌舞的海洋”里辛勤耕耘,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富有本土地方特色的民族聲樂作品。張啟元從小就愛好音樂,讀大學前就開始嘗試作曲,先后求學于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和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張啟元現(xiàn)在是國家一級作曲,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影視藝術家協(xié)會理事、青海師范大學客座教授,現(xiàn)為青海廣播電視臺編審委員會委員。
在每次的音樂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張啟元認為都比較痛苦,同時也很享受。每次進行采風的時候,他總是先把旋律錄下來,并在家里一直播放,有時甚至睡著了,直到把旋律印在腦海里,再回過頭來寫,最后變成自己的能量釋放出來,他說如果只是簡單地記下來,那只是改編而不是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他一直在盡量避免重復自己,避免相似,始終感到最滿意的還在后面,還要奔向其他的目標,寫出更好的作品,這樣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進步。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反復苦苦地思索,他有時急得嘴巴都上火流血,常常睡不著覺,茶飯不思,這是一種折磨。等音樂出來了,或是晚會完成了,如釋重負,人就放松了,也是最享受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認可,他感到很愉快。下面將張啟元創(chuàng)作的幾首本土歌曲的代表作給讀者做一介紹。
一、土族創(chuàng)作歌曲
土族以其絢麗多彩、精致美妙的土族民間工藝刺繡聞名遐邇,被譽為“彩虹的家鄉(xiāng)”。土族婦女擅長刺繡,她們用智慧和巧手,美化生活,裝飾自己。每當土族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或廟會到來,土族姑娘們都要精心地打扮一番,帶上自己制作的各種繡品,聚在一起互相評議,看誰的手藝高超。張啟元創(chuàng)作的《刺繡阿姑》,贊頌了土族的服飾刺繡技藝,反映出土族人民熱愛自己的服飾文化、愛美和善于刺繡的歷史淵源。歌中唱到:“春光在眼波里流呀彩,絲線在針尖上繞開,刺繡阿姑噢吔,你的心思有誰能猜?這一方繡的是燕子南來,春雨落金針,暖風輕輕吹。那一方繡的是牡丹正開,山泉飛銀線,綠柳迎風擺。還有那多情的喜鵲一對對分不開,銜著枝兒,拍著翅兒,飛落在農(nóng)家的屋檐和窗臺?!边@首歌曲的基本音調(diào)是用“土族花兒”的音調(diào)發(fā)展而成,歌曲的結構為再現(xiàn)性三部曲式,優(yōu)美流暢的旋律線條伴以豐富的女聲合唱,使得女聲獨唱與合唱相輔相成,張弛有度,用音樂刻畫了土族少女懷春,俏皮可愛,巧手如梭的形象。
土族人民向來以勤勞淳樸,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喜好藝術而著稱,漫漫的歷史長河及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下,與周圍其他兄弟民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日積月累,沿之成俗,逐漸形成了獨特濃郁的民族風情。土族每到節(jié)日來臨喜歡飲酒,酒在土族的飲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特有的酒文化。歷史上,土族人家?guī)缀醵寄茚勗臁磅?”,即一種低度青稞酒。現(xiàn)在,釀酒已經(jīng)成為土族地區(qū)重要的產(chǎn)業(yè)之一。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tǒng),他們忠實守信,尤其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他們淳樸好客,民間有“客來了,福來了”的說法。飲酒時,土族有邊飲邊歌的習慣,以暢飲酣醉為快。
“高山銀峰(啰)總有雄鷹翱翔,平川綠野總有鮮花開放,美好生活(啰)總有歌聲悠揚,歡樂時刻總有美酒飄香。古然格吾喲古然格吾。帶著龍王山的甘露(召阿熱賽),帶著河湟的芬芳(召阿熱賽),醇香的青稞美酒喲,來自我們彩虹的家鄉(xiāng)。”張啟元創(chuàng)作的土族敬酒歌《古然格吾》,以土族婚禮歌曲“阿隆羅”和土族安昭舞曲“占昭賽”等旋律為素材,進行了張弛有度的藝術構思,在旋律上既合理巧妙地運用了土族民間音樂素材,保留了濃郁的土族音樂特色,又將現(xiàn)代音樂技法和群眾喜聞樂見的節(jié)奏形式及音樂風格融入其中,旋律高亢明亮、舒展激越、情緒熱烈,提升了藝術高度,為廣大群眾所喜愛。這首作品從2000年創(chuàng)作以來便深受歡迎,經(jīng)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的演唱傳遍了全國各地,已經(jīng)成為青海土族酒歌的代表作。2005年歌曲《古然格吾》(土族敬酒歌),榮獲青海省第五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獎。
青海土族出嫁姑娘要哭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哭嫁詞委婉動人,感謝山神、土主和娘家的養(yǎng)育之恩。一方面,新娘要告別女兒角色,因而內(nèi)心充滿了對往日生活的依戀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開始履行陌生的媳婦職責。所以,新娘必須通過某種途徑脫離原來的角色,進入新的角色。這種角色的突變必然會對女性的心理產(chǎn)生極大的壓力和負擔,她們需要通過某種途徑消除緊張,“哭嫁歌”正好為其提供了一個合法有效的途徑。哭的主要內(nèi)容為: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yǎng)育恩,托兄嫂照顧年邁雙親等。用哭泣的歌聲表達對閨門生活的不舍,對父母恩情的感念,感激之情從內(nèi)心深處溢出?!皬那白孑叺臓I帳里,曾留下佩金阿姑凄婉的歌,伴隨鴛鴦成雙的箱籠,馬背上馱走阿姑的思念。依姐!那是眷戀故鄉(xiāng)的露珠,那是呼喚生命的詠嘆?!弊髑覐垎⒃钪O土族婚禮的習俗,因此在寫作中巧妙地運用了土族婚禮“依姐啊依姐”的原始音樂元素,并和土族葬禮中的哭喪音樂元素結合起來,寫成了一首如訴如泣,沁人心脾的通俗歌曲《哭嫁阿姑》,歌曲間奏中委婉動情的二胡演奏更增添了姑娘留戀家鄉(xiāng),惜別父母的悲傷情緒,而著名歌唱家譚晶演唱的《哭嫁阿姑》,將姑娘隱藏在心底的復雜心理,細膩的感情,民族的氣質(zh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刻畫得惟妙惟肖,是土族文化魅力之所在。
“輪子秋”作為歷史久遠的土族傳統(tǒng)娛樂項目,深受男女老幼的喜愛。在過去,每年正月農(nóng)忙過后,土族青年們將自家的大板車改裝成融秋千、轉盤為一體的吊車,兩名身著彩裝的姑娘在上面飛旋起舞。為求一年的好運,男女老幼在“輪子秋”上轉一轉已成習俗,以求吉利、平安和健康,技藝高超者還能做出高難度的雜技動作。1995年,土族“輪子秋”在全國第五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表演大獲成功。1997年,土族“輪子秋”赴香港參加迎回歸民族藝術節(jié)表演,聲名遠播、蜚聲海外。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表演中,“輪子秋”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它獨特的風采和魅力。因此可以說,“輪子秋”已經(jīng)逐步走出了偏僻的土族鄉(xiāng)村,為全國乃至世界上更多的人們所了解。“好似田野的清風,好似云峰的雷霆,村口的打麥場上,輪子秋在旋轉。伴著悠揚的酒令,伴著奔放的安召。輪子秋!吉祥的精靈。輪子秋!彩虹故鄉(xiāng)壯美的風景?!睆垎⒃獎?chuàng)作的《噢!輪子秋》旋律中既有土族家曲的韻味,又有四部混聲的磅礴氣勢,此曲由北京戰(zhàn)友合唱團演唱,表現(xiàn)了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安召舞”是土族地區(qū)廣泛流傳的舞蹈,舞時人們排成一個圓圈,“安召”意思是“圓圈舞”,是土族人民歌頌人畜兩旺,五谷豐登,祝愿吉祥如意的無伴奏圓圈歌舞,也是集詩、歌、舞為一體的娛樂形式。一般由一人帶領,一唱眾和,歌聲悠揚,舞步輕盈。每到逢年過節(jié),或喜慶婚禮時,土族男女喜歡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麥場上跳安召舞。
“安召舞”是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它為我們展現(xiàn)了土族所特有的民族審美心理和文化個性。土族先民在長期的游牧勞作遷徙征戰(zhàn)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歌舞,“安召舞”就是在土族歷史長河中沉淀下的藝術奇葩。在勝利、豐收、婚禮等慶典上,土族先民們圍著部落的氈帳或夜幕下的篝火把酒起舞,就這樣從遠古翩躚而來漸漸形成了以圓舞曲和圓形隊伍為基本特征的安召舞蹈形式。土族安召舞蹈大都是贊頌、祝福、祈求吉祥、人口平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豐收時節(jié)所唱,反映了土族歌舞音樂獨樹一幟的特點?!鞍舱偎髁_羅,一首土族的歌謠,歌謠里長滿不老的傳說(召呀賽),傳說祖先們喲從北國草原走過,西征的戰(zhàn)馬在祁連山下落腳(召呀賽)。安召索羅羅,是彩虹故鄉(xiāng)的歌謠,安召索羅羅,是民族奮進的歌謠?!敝璩依畹り枴ⅠR文娥在演唱《安召索羅羅》時,表現(xiàn)出土族內(nèi)在的精神活力和積極進取的熱情和宣泄的性格。歌聲悠揚,感情質(zhì)樸豪放。這首歌曲的旋律是用土族“安召舞”中“昭昭因召呀賽賽因賽”的原始曲調(diào)發(fā)展而來,歌曲以獨唱加四部混聲伴唱的形式展示,是一首土族音樂韻律與西洋和聲技法完美結合的歌曲。2009年《安召索羅羅》,榮獲青海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二、撒拉族創(chuàng)作歌曲
撒拉族先民在元代,從中亞撒馬爾罕遷來定居青海循化,至今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我省及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中,與周圍的漢、藏、蒙、回、土各民族相互交流,吸收并融合了各種音樂文化。撒拉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始終是作曲家們寫作的難點,要么寫出來的音樂有伊斯蘭音樂風格,要么就寫成了阿拉伯音樂的風格,要么就寫成了既不是撒拉族音樂風格,也不是回族音樂風格,更不是伊斯蘭音樂風格這種非驢非馬的東西,無論是撒拉族的歌曲創(chuàng)作還是其他撒拉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使得作曲家們很難駕馭,頭疼不已。而張啟元在撒拉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始終堅持民族化的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和創(chuàng)作方向,虛心向民族民間學習,汲取撒拉族民間音樂中最有特點和最能代表撒拉族民族屬性的音樂元素。他創(chuàng)作的撒拉族歌曲《撒拉爾之歌》中將撒拉族音樂中的節(jié)奏和旋律走向做了完美的結合,使得撒拉族音樂中的“哏”勁和剛性十足,旋律由《尕撒拉夸家鄉(xiāng)》的音樂元素脫胎而來,整首歌曲一氣呵成,既短小精干,又通俗易唱,歌曲用撒拉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演唱,經(jīng)青海電視臺春晚的平臺播出后迅速得到傳播,并深得省內(nèi)省外以及海外撒拉族同胞的認可和喜愛,這首歌曲無論是我省的各種大型晚會還是撒拉族的各種慶典活動,迄今演唱傳唱不已?!懊利惖难腔鄣娜隼?,東遷一個民族,融和中華大家,耕作黃河上游,奉教伊斯蘭哪,一條血脈承炎黃,情系文明中華?!?/p>
過去,伊斯蘭教對撒拉族人民進行嚴厲統(tǒng)治,竭力束縛撒拉族人民的思想,不準唱歌跳舞、不準看戲演戲,阻礙了撒拉族民間音樂的發(fā)展。如今,撒拉族以歌唱這一藝術形式,反映出他們的愛與憎以及對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這與撒拉族所處的人文地理、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民族歷史、民族情感、心理狀態(tài)、審美追求,以及濃厚的宗教氛圍下的生活分不開。“有一個民族的史話,說祖輩們來自中亞,從撒馬爾罕到循化呀,說的就是我們?nèi)隼S幸晃豢蓯鄣逆厝隼?,在駱駝泉邊長大,綠絲布的蓋頭青夾夾呀,她就是黑眼睛的阿麗瑪。駱駝泉邊來擔水呀,清泉里映出一朵花,田野里拔草漫花兒呀,美麗的百靈也比不過她。花椒樹下彈口弦呀,羞紅的臉兒像晚霞耶。”《黑眼睛的阿麗瑪》是張啟元創(chuàng)作的又一首撒拉族經(jīng)典歌曲,這是一首為撒拉族著名歌唱家馬文娥量身打造的歌曲。歌曲的前奏中加入了阿拉伯風格的音樂元素,描寫了撒拉族的先輩們騎著駱駝從遙遠的撒馬爾罕長途跋涉來到青海循化,緊接著音樂馬上轉入了輕快的撒拉族音樂風格,將一位漂亮智慧,俏皮可愛的撒拉族姑娘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了人們面前。音樂還是采用了撒拉族民歌中的特性節(jié)奏和撒拉族民俗歌唱家韓占祥所唱的撒拉族原始民歌創(chuàng)作而成,這首歌作為馬文娥個人演唱專輯的主打歌,她的演繹委婉深情,溫柔甜美,深得各族人民的喜愛。而我國著名回族歌唱家哈輝和我省青年歌唱家何秀琴分別演繹的《黑眼睛的阿麗瑪》也各具特色,為這首歌的傳播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三、藏族創(chuàng)作歌曲
張啟元認為藏族音樂創(chuàng)作要在繼承中發(fā)展,本民族的東西,要把它發(fā)揚光大,也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東西。歌曲《牛背搖籃》可以說是他歌曲創(chuàng)作的巔峰之作。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有藏族弦子和彈唱以及拉伊的音樂元素,完全是大腦中意象的旋律,而不是民間音樂素材的融合發(fā)展,但一聽就是韻味十足的藏族音樂,并帶有近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思維意識,除了動聽優(yōu)美的旋律以及嚴謹?shù)那浇Y構之外,歌曲還大量地運用了自然音效,使得歌曲有強烈的畫面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柏撝氐年笈7^一山又一山,牛背上馱著我和我們的家當,山頂?shù)难┥忛_了一朵又一朵,我們的家(噢)又走向新的草場。草兒黃了又綠了,冰山凍了又化了,我在搖籃里進入夢鄉(xiāng),我在轉場的牛背上成長?!边@首歌1996年獲中國廣播新歌創(chuàng)作金獎、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銀獎。1999年獲青海省第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青海省第四屆優(yōu)秀文藝創(chuàng)作獎。
張啟元獲獎的其他聲樂作品還有:1984年大型歌劇《拉仁保與吉門索》(合作)獲青海省政府頒發(fā)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獎。1999年歌曲《我們愛家園、愛民族、更愛母親》獲青海省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2009年由閻維文演唱的歌曲《我的緣啊在門源》獲第九屆中國電視文藝“百家獎”音樂類一等獎、2010年獲青海省第六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獎。多年來張啟元創(chuàng)作的許多歌曲由省內(nèi)外知名歌唱家閻維文、譚晶、王宏偉、李丹陽、馬文娥、張連葵、劉志強、崔麗卿、蘇艷、鄧春麗、何秀琴等演唱,多部作品的MV在央視以及地方電視臺及電臺播出。張啟元在省內(nèi)報刊還發(fā)表了《簡論土族傳統(tǒng)民歌》《彩虹飛落的地方音樂創(chuàng)作談》等論文數(shù)十篇。
張啟元在30多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中,走遍了青海的大部分地方以及甘肅、新疆等地。他經(jīng)常來到農(nóng)牧民家里采風,聽他們唱最原始的民歌。聽不懂歌詞,就聽它的音調(diào),有結婚的、喝酒的、“花兒會”上的,什么歌在什么場合唱,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他說,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所有的音樂創(chuàng)作都要向民族民間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根脈和魂魄,可見民族民間音樂對于創(chuàng)作是何等的重要,因為一個民族的民歌是最能代表這個民族的文化的特征,它是這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張啟元認為現(xiàn)在有許多音樂創(chuàng)作者只注重學習音樂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技巧,往往忽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這實際上是走入了一個極大的誤區(qū)。往往音樂創(chuàng)作的技法和技巧通過一個階段性的學習是可以掌握的,并隨著大量的寫作鍛煉可以逐漸提高和成熟,而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是經(jīng)常性的、不間斷的,甚至是一輩子學習的課題,只有不斷地向民族民間學習,才可以寫出富于民族性和地域特點的音樂作品來。在《河湟情——張連葵演唱專輯中》,我有幸的演唱了張啟元老師創(chuàng)作的《我的緣啊在門源》、《安召索羅羅》、《春光共醉》等歌曲。張啟元為人樸實熱情,許多音樂晚輩求教于他時,他從不拒絕,有求必應,耐心講解。他的許多歌曲在省內(nèi)外音樂會上,比賽場上、中小學、藝術院校、演義集團、中老年合唱團、群眾文藝團體中被廣泛采用。
隨著西部大開發(fā)和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青海再也不是“長云暗雪山”的古戰(zhàn)場,更不是“風吹石頭跑”的蒼涼地,青海的壯美風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多彩民風,讓張啟元把所有的創(chuàng)作情感都傾注到歌唱青海、放歌高原的事業(yè)之中。多年來,張啟元從本土和民間汲取營養(yǎng),近期出版了他的音樂作品集《歲月流淌的歌》,每一首作品流淌的都是我們民族的歌,每一首作品流淌的都是歌頌大美青海的歌,每一首作品流淌的都是激勵我們不斷奮進的歌,每一首作品都是從他心泉里涌出的歌。我們期待張啟元老師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本土聲樂作品,以不斷振興我省的音樂文化教育事業(yè),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發(fā)展、壯大。
(作者簡介:張連葵(1962-)女,漢族、遼寧人?,F(xiàn)任中國聲樂家協(xié)會西北地區(qū)副主席,青海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教授、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