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管圈活動對提高ICU住院患者滿意度的效果觀察
王懿, 劉曉芯, 蔣莉, 葉 靜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yī)院 ICU, 上海, 200030)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 重癥監(jiān)護病房; 住院患者; 滿意度
隨著醫(y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患者的實際需求及價值觀也在不斷改變,這對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患者不再單單停留在對疾病的觀察護理,也更關注護理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人文關懷的優(yōu)質護理[1-2]。特別是ICU的患者,由于其多為重癥患者,手術后沒有家屬的陪護,這就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品管圈(QCC)是指同一工作場所的人自發(fā)組成一個小團體,通過輕松愉快的現場管理及全員參與的方式,持續(xù)不斷地對工作現場進行改善,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質量[5-6]。近年來全國各地醫(yī)院將品管圈廣泛應用于護理工作中,有效提升了護理服務質量[7-8]。為了有效提高ICU的護理工作質量,本院ICU于2013年將品管圈活動應用于提高住院患者滿意度的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效果,現總結如下。
1品管圈實施方案
1.1成立品管圈小組
本科于2013 年3月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由科室的10名護士自發(fā)成立品管圈小組。經全體圈員會議決定,設圈長1名,負責協(xié)調整個小組工作;收集圈名、圈徽設計方案5份,經投票圈名定為“微笑驛站”,并設有“微笑”圈徽,喻指用微笑的護理服務,為患者構建健康驛站。
1.2確定品管圈主題
由小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針對ICU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多個主題,然后根據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等原則進行評價,最終選定主題為“做我心中最滿意的重癥監(jiān)護病房”。
1.3擬定品管圈活動計劃
品管圈活動時間為2013年3—12月,每周召開1次品管圈小組會。同時,制定品管圈活動計劃表,包括學習品管圈理論、確定主題、分析現狀、設定目標、實施對策、評定效果、總結經驗等步驟,落實時間與責任人。圈長及時掌握活動實施情況,重視每位圈員的意見,積極采納有利建議。
1.4現狀分析
編制ICU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術前訪視、術后服務、術后宣教、技術水平和ICU環(huán)境等5個方面內容)對2013年3—6月收治的75例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經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患者ICU住院患者滿意度為85.3%(64/75)。
1.5原因分析
品管圈圈員會議堅持自由發(fā)言、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會議氛圍輕松活躍,“微笑驛站”成員各抒己見,對影響ICU患者滿意度的因素進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大要因:① 術后服務,包括護理人員主動服務意識差、服務禮儀欠,個別護理人員工作中帶有負面情緒,患者呼叫應答不及時;② 技術水平,如個別護士技術生疏,培訓不夠,實習生操作不熟練;③ 宣教方式,如方式單一、宣教資料過于簡單或純文字;④ 科室環(huán)境,因搶救環(huán)境造成聲音大;受到旁邊患者的影響;空調不能單間控制,有些患者要熱,有些要冷;環(huán)境壓抑、孤獨,不知道白天還是黑夜;沒有家屬陪護;夏天進出有蒼蠅、蚊子帶入。
1.6目標設定
經品管圈圈會討論,根據目標設定原則,將目標設定為在2013 年12月29日前將患者對入院宣教知識的知曉率提升至95.0%以上。
1.7實施整改措施
全體圈員針對上述原因采用頭腦風暴法找出以下整改對策:① 術前宣教。制定ICU科室術前宣教手冊,結合彩色圖片加以講解,語言通俗易懂。較原有的單純文字術前訪視宣教更為直觀、更易讓患者及家屬接受。內容包括ICU的環(huán)境、探視制度、生活照護、各類管道、飲食指導、呼吸道管理、疼痛護理、大小便處理、生活協(xié)助,解除患者及家屬的顧慮。② 技術水平。加強護士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培訓;實行彈性排班工作制;安排護士病房輪轉,提高靜脈注射水平;拔除橈動脈置管后,延長按壓時間;觀察皮下出血情況,必要時加壓包扎。③ 術后服務。要求對清醒的患者每班做自我介紹;告知狀況及做好心理護理;加強巡視,觀察并主動詢問患者需求并給予幫助;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各項操作拉屏風;及時評估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并給予幫助。④ 科室環(huán)境。醫(yī)護人員盡可能做到“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對術后嚴重不耐受的患者盡可能調整到單人房間,以免影響其他患者;科內設中心靜脈配置室,既可以解決沖藥時帶來的響聲又可以節(jié)約科內成本。
1.8效果評價
比較品管圈活動實施前(2013年3—6月)和正式實施后(2013年7—12月)ICU住院患者滿意度以及護理人員自評能力變化。
2結果
2.1有形成果
品管圈實施前ICU住院患者滿意度為85.3%(64/75),品管圈實施后患者滿意度上升至95.9%(118/123),經χ2檢驗比較,2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品管圈實施前,75例患者中,男41例、女34例,平均年齡為(59.7±15.4)歲;品管圈實施后,123例患者中,男71例、女52例,平均年齡為(61.2±17.3)歲。2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分布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2.2無形成果
品管圈活動結束后,全體圈員對品管手法、積極性、團隊凝聚力、自信心、溝通協(xié)調能力、責任心、解決問題能力7個方面的素質進行自評打分(1~5分),結果顯示全體圈員品管手法(4.2分)、積極性(4.4分)、團隊凝聚力(4.1分)、自信心(4.1分)、溝通協(xié)調能力(3.3分)、責任心(4.8分)、解決問題能力(4.0分)均較品管圈活動實施前相應素質得分(依次分別為1.9分、2.1分、2.3分、3.1分、2.1分、2.2分、2.0分)均有所提高,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品管圈活動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石川馨博士首創(chuàng),后在英國、法國和韓國等地廣泛傳播[9-10]。90年代品管圈活動被引入醫(yī)院管理領域,在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多地醫(yī)院中開展廣泛,效果顯著,在中國臺灣地區(qū)品管圈現已成為重要的醫(yī)務管理工具[11-12]。
本科2013年將品管圈活動應用于ICU住院患者的護理工作中,采取制作入院宣教視頻、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和改善病房環(huán)境等措施,最終將患者滿意度由85.3%提升至95.9%。結果表明,品管圈活動有利于保障優(yōu)質護理的有效實施,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滿意度,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本研究還顯示,護理人員在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品管手法、積極性、團隊凝聚力、自信心、溝通協(xié)調能力、責任心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各方面素質均有所提高。這可能是因為品管圈活動是一項共同參與的團隊活動,能夠把科學管理和人性管理結合在一起,讓護理人員自覺地參與活動,提高護理人員的團隊凝聚力和積極性,使每一個體都享有更高的自由權、參與權、管理權。品管圈活動不僅有利于措施的執(zhí)行并發(fā)揮作用,也有利于團隊精神的建立。
參考文獻
[1]聶曉琴, 陳雪.護理關懷在ICU患者家屬關愛中的應用價值[J]. 西部醫(yī)學, 2014, 26(12): 1730.
[2]董書領, 董靈芝, 任志艷, 等. 優(yōu)質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對比觀察[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4, 18(4): 4.
[3]彭燕, 何先弟, 楊秀木, 等. ICU患者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對策[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1, 9(2): 267.
[4]林艷紅, 李小梅. ICU 患者護理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2, 19(10): 1599.
[5]潘海燕, 顏波兒. 品管圈活動在ICU 醫(yī)護人員手消毒管理中的應用[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10): 2154.
[6]殷熹倩. 品管圈活動在耳鼻喉科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18): 108.
[7]王申. 品管圈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現狀[J]. 武警后勤學院學報: 醫(yī)學版, 2013, 22(6): 574.
[8]許晨耘, 柯雅娟, 陳茹妹, 等. 品管圈活動在手術病理標本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護理管理, 2012, 12(1): 20.
[9]石晶, 程青虹, 王子迎. 品管圈在國內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狀[J]. 農墾醫(yī)學, 2011, 33(5): 458.
[10]李琳鳳, 張毅, 呂海瑛. 品管圈在我國護理質量控制中的應用現狀[J]. 護理管理雜志, 2013, 13(11): 800.
[11]劉婷婷, 張藝, 鄭旭東, 等. 運用品管圈提高體檢者靜脈采血滿意度的實踐[J]. 中國護理管理, 2013, 13(6): 9.
[12]余本敏. 臺灣地區(qū)護理管理與服務機制介紹[J]. 護理學雜志, 2013, 28(5): 16.
通信作者:劉曉芯, E-mail: shaziyi_0405@163. com
基金項目: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胸科醫(yī)院科研發(fā)展基金項目(YZ13-H10)
收稿日期:2015-09-10
中圖分類號:R 4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2-150-02
DOI:10.7619/jcmp.20160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