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原 張瑋華
?
微博、微信的輿情監(jiān)督與引導研究
史曉原 張瑋華
摘 要:新媒介時代,微博、微信的出現催生了輿論監(jiān)督的新模式,其在輿情的傳播中不僅有積極因素同時也會產生負面影響。通過對微博、微信對輿情的傳播與監(jiān)管分析,提出微博微信的規(guī)模是輿情傳播的土壤,網絡平臺提供了公眾對輿情關注的快捷性,微博、微信用戶參與是對輿情進展的監(jiān)督,微博、微信的評述與轉發(fā)也是管理者對輿情的監(jiān)督。認為應從轉變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引導輿情傳播及加強網絡輿情的法制管理來對微博、微信的監(jiān)測與引導。
關鍵詞:微博;微信;影響;傳播;監(jiān)管與引導
2015年8月7日,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發(fā)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fā)展管理暫行規(guī)定》,引發(fā)各界熱烈討論。目前,微信等移動即時通信客戶突破8億,公眾賬號超過300萬個。微信開啟了移動互聯(lián)網傳播的新時代,正在成為網絡輿論的發(fā)動機。但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用戶數量的急劇增長,其信息傳播范圍逐漸擴大,一些人借助這一平臺向公眾傳播謠言、暴力、恐怖、欺詐、色情等違法違規(guī)信息,左右網絡輿論場的能力隨之增強,嚴重威脅著網絡傳播秩序和公共利益,甚至危及國家安全。過激言論和敏感信息無序擴散,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激化社會矛盾。而互聯(lián)網又為民眾的一些過激言論和不良信息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增加了輿論監(jiān)管的難度。信息快速的傳播與交流也會導致某些輿情在微信圈子里悄然流行,當輿情發(fā)展到一定地步,被一些主流網站、論壇轉載的時候,此時也就會間接或直接給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產生一種輿論壓力,影響其正常工作的開展和執(zhí)行。
(一)微博、微信對輿情傳播的積極影響
微博、微信對熱點事件的發(fā)布使廣大民眾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事件的進展。此外,一些中肯、客觀、正面的評述和追蹤對于弘揚社會正能量,動員社會力量進行搜救、救援,還原事件真相,甚至對一些災害事件發(fā)生后,其在一定范圍內消除大家對災害影響的恐慌,保護公眾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維系社會穩(wěn)定方面都有積極因素。
(二)微博、微信對輿情傳播的負面影響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作為傳媒平臺與介質的微博、微信,其由于自身的特點,在個別人有意無意的信息傳播中也產生了不小的負面效應。譬如,在信息與事件不實的傳播或不恰當的評述,很可能歪曲事實,引起民眾的恐慌。當然,也不乏少數民眾為了博眼球,吸引關注獲點擊量或其他非法意圖,利用微信、微博傳播報道虛假信息,質疑、責難相關政府或辦事機構。顯然,對微博、微信等網絡信息處理的不恰當,就會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不利于事件的解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些都是微博、微信在對于輕傳播過程中的不利影響。
(一)微博、微信是輿情傳播的有力手段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15 年6月底,我國微博客用戶規(guī)模2.04億,網民使用率30.6%。其中手機端微博客用戶數為1.62億,占總體的79.4%,比2014年底上升了10.7%。而據2015微信用戶數據報告:2015 微信已不單單只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新功能的手機應用。它已成為中國電子革命的代表。覆蓋90%以上的智能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手機等電子工具在互聯(lián)網時代,已經大大不同于以往的媒介載體,其時效性、方便性,以及發(fā)布獲得的隨意性及監(jiān)管的疏漏性使得微博、微信這種新型傳媒工具成為各種輿情傳播的土壤。
(二)網絡平臺提供了公眾對輿情關注的快捷性
當下,微博、微信正在上升為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它的興起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專業(yè)主義壁壘”,使得以往公眾只能從官方口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在新媒介下可以在見報之前或廣播電視發(fā)布前,相關事件的碎片化信息能很方便、很及時地第一時間得到。手機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在當下人手一機的背景下,使公眾對信息的獲得及傳遞提供了很好的便利,以往,必須通過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獲得對輿情的關注,現在你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就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對輿情進行關注、評論及轉發(fā)。
(三)微博、微信用戶參與是對輿情進展的監(jiān)督
輿論監(jiān)督本質上是公眾對公共利益的委托對象的行為和行為過程的一種監(jiān)督,而公共利益的委托對象主要指政府機關及其官員,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一些企業(yè)及公眾人物。所以,民眾通過微博、微信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涉事的官員、其他有影響的公眾人物及關系老百姓健康、利益的不良行為的議論、揭露及批評都是體現公眾對輿論監(jiān)督表達方式。公民對事件的進展與追蹤是每個公民的權利,這不僅僅是法律所允許,也是任何一個有行為自判能力個體的合理所為。微博、微信等新興互聯(lián)網手段使得廣大民眾都能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來進行形式多樣的輿論監(jiān)督,也使得民眾在事件、輿情的話語空間越發(fā)廣闊,普通民眾對輿論監(jiān)督的內容、范圍及程度也更加廣泛與深遠。與此同時,作為普通民眾,其參與輿論監(jiān)督的權利也發(fā)揮的更加廣泛。不容置疑,當下的互聯(lián)網工具為一些輿情的傳播起到了在直接發(fā)掘新的議題的同時,也從傳統(tǒng)媒介那里“搶”走了部分議題設置權。公眾對某個熱點事件的廣泛關注與點評,勢必引起傳統(tǒng)媒體關注,并成為其爭相報道的對象。
(四)微博、微信的評述與轉發(fā)也是管理者對輿情的監(jiān)督
近年來,許多關系民生、官員腐敗的影響性事件,都不乏普通民眾利用微博、微信等傳媒手段對事件及涉事人員的輿論進行追蹤與評論。通過網絡手段為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為公安機關等政府職能部門辦理案件,加快處理進度都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但是,民眾對發(fā)布信息的真?zhèn)尾蛔稣J真考量,其有意或無意地參與輿情事件的轉發(fā)與評論,也給社會的穩(wěn)定與職能部門的正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因素。加之一些人員利用微博、微信這種社交媒介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甚至利用輿情進行煽動,進行對國家安全及社會穩(wěn)定的敵對行為。這就要求相關職能管理部門應該積極重視在微博、微信中輿情的傳播,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監(jiān)管,以防止被不法分子進行利用,做到及時有效的宣傳和引導。
(一)轉變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
網絡的開放,民眾言論的自由是新媒介時代的新特點,其能更加直接、有效地對輿情事件進行關注,對于這種特點,我們不應緊張,更不應該感到恐懼。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網絡傳播的特征、規(guī)律及影響。做到有禮有節(jié)、適時、從容應對。既不任其發(fā)展、放任自流,更不能粗暴地采取“封”、“刪”“堵”的行為。各級政府職能管理部門的管理者應該轉變思想理念,改變工作作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重視網絡媒介作用,尊重網絡民情、民意,科學甄別輿情、民意的真?zhèn)?,廣闊民意渠道。同時要立場堅定、依法依規(guī)及時有效地對待,不應懼怕民意和影響被動地被網絡民意挾持,做出違背組織、違背紀律,違背事件真相的荒誕處理意見。政府職能部門也應積極轉變工作管理模式,認識到新時期、新媒介下,充分發(fā)揮一些社會組織和網絡大V的意見領袖作用,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強化“責任”和勇于擔責意識。對于微博、微信中出現的輿情事件,應積極關注、跟進,不逃避、不掩飾,更不要推諉和恐懼,積極構建新型重大輿情事件治理模式,建立政府、行業(yè)組織、媒體監(jiān)管及民眾等關聯(lián)方的互動機制,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
(二)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引導輿情傳播
以往政府職能部門的社會管理方式常有反應速度較慢的特點,這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就難以應對輿情傳播的新特點。新媒介下,民眾通過微博、微信對輿情事件的碎片化認識和早于政府職能部門正式公布事件結果知曉的特點,使得政府很被動,甚至有可能因事件進展艱難而使得政府部門出現處理滯緩的情況,這與民眾急切知曉事件真相形成巨大反差,從而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因此,在網絡虛擬社會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針對這種新型、復雜的局面,應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引導輿情的傳播。職能部門應建立與普通網絡民眾進行快速溝通的網絡平臺,通過社交媒介及時、準確地將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的相關事宜告知民眾,讓民眾享有知情權。積極將輿情事件的進展通過公開、透明的網絡平臺告知,引導網絡輿論。通過“網絡問政”搜集網絡民意,發(fā)揮廣大網民的集體智慧,為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和依據。
(三)加強網絡輿情的法制管理
新媒體時代,民眾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自身或群體訴求表達、對政府職能部門的權力監(jiān)督以及對公共管理政策等關系國家、社會及民生等領域的積極建言獻策,對政府職能部門管理、事件處理及推動法治進程等都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但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危機應對及突發(fā)事件的預警防范機制上還不夠健全。這就要求政府職能部門有效設立網絡監(jiān)察平臺,及時了解網絡輿情的發(fā)展態(tài)勢,第一時間準確掌握網絡民意動向,建立相應的預警應對機制,防止普通事件向輿情發(fā)展的苗頭。組建網絡輿情處理中心,全面、有效地搜集、匯總、分析及處理網絡輿情信息,做好對突發(fā)事件、重大輿情的分析及防范,從專業(yè)角度,進行網絡輿情的治理研究,對不同層次和年齡的網民群體進行心理和行為上的研究,積極探索新媒介環(huán)境下,網絡輿情的形成機制及其擴散規(guī)律,建立和完善對民眾訴求與呼聲的響應與引導機制,及時有效地將客觀、準確的事件真相,通過新聞媒介和網絡平臺傳遞給廣大民眾。對民眾的訴求與質疑,應及時應對,不推諉、不逃避,引導社會輿論向健康理性方向發(fā)展。
加強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法治”建設。相關法律專家建立和完善互聯(lián)網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認真貫徹執(zhí)行《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執(zhí)法經驗。依法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凈化網絡環(huán)境,使虛擬的網絡治理依法走向“法治”軌道。對于利用網絡散布不實信息,或者惡意歪曲事件真相,甚至鼓動網絡民眾進行與政府對抗性的惡性事件,并引起嚴重后果的網絡個體及意見領袖等大V,應嚴肅依法處理。對廣大普通網絡民眾,應積極推進網絡普法教育,在媒體、社區(qū)及企業(yè)內部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法制宣傳教育,要向民眾提供合理合法的有效訴求及維權渠道,同時,應增強個體的網絡法治意識,切勿被不法分子利用。
參考文獻:
[1] 艾利絲,微博的社會功能與發(fā)展趨勢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05
[2] 白清平,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監(jiān)測與引導機制研究[J],科教導刊,2013.02 (11-23)
[3] 易芹,微博社會影響研究[D],長沙:湘潭大學,2012.04
[4] 王青玲,從網絡社會心態(tài)視角看非理性網絡輿論[J],科教導刊,2012.10(228-229)
[5] 單云慧,基于網民的公眾訴求對社會民主進程的影響[J],中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05 (33-38)
[6] 李姍姍,微博輿論監(jiān)督引導研究[J],中國人才,2013.05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簡介:史曉原,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國際商學院副教授;張瑋華,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國際商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2015年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研究課題成果“新媒介下民眾訴求表達與輿情引導及監(jiān)管研究”(2015N142);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專項課題成果“微博、微信對大學生思想品德及價值取向的影響與引導研究”(1462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