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蓮(特級教師)
【教學片斷】
出示習題:籠子里關著一些雞和兔,從上面數,雞頭有12個,兔頭有8個,從下面數一共有多少只腳呢?
出示這一題的目的是引入新課,幫助學生找到其中兩個隱含的條件。但在課堂的教學中,我發(fā)現這一題的作用遠大于此。學生做題時,發(fā)現有這樣一種方法:(12+8)×2。
師:你認同她的計算方法嗎?
生:錯的,她把雞和兔全部看成了2只腳。
生:兔子應該是4只腳,怎么可能是2只腳呢?
生:她把兔子看成了2只腳,每只兔子少算了2只腳,腳算少了。
生:每只兔子少算了2只腳,一共少算了16只腳。
師:正確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12×2+8×4=56(只)。
師:其實,她的方法并不完全錯,你有方法補救嗎?
生:可以改成 12×2+8×4。
生:這不是在她的方法的基礎上改的。
生:(12+8)×2+8×2。
師:怎么想的?
生:因為她把所有的兔子全部看成了雞,每只兔子少了兩只腳,一共少了8×2=16(只)腳,所以應該加上8×2。
師:看來這道題除了常規(guī)的方法外,我們還可以將錯就錯,將兔子全部看成雞,然后再補上少算的腳數。
【教學思考:
課前只是想通過這道簡單的熱身題引出新課,幫助學生明白這類題的基本結構,使學生知道這種題中隱含著兩個條件:雞有2只腳,兔有4只腳。沒曾想到,課堂上出現了不曾想到的方法:(12+8)伊2。顯然,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教學中我順利地捕捉到了這一生成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分析與思考,使學生發(fā)現:其一,如果把兔看成雞,每只兔子就少算了2只腳;其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除了一般的方法外,也可以把兔看成雞,然后再補上少算的腳數。
千萬別小看了學生無意中的生成,這種方法正是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最難理解的地方,一旦這點得以突破,雞兔同籠問題就迎刃而解。教學中由學生誤打誤撞的解法出發(fā),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效的交流,學生對于雞兔同籠問題的精髓已知曉了一半?!?/p>
變式問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共有8個頭,從下面數共有26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通過對比,學生發(fā)現雖然與習題中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還是有很多不同內容,不少學生思考了3分鐘,還是毫無頭緒。怎么辦呢?經過短暫的思考后,我感覺應該給他們指明思考的方向。
師:當遇到不會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可以怎么辦呢?
生:畫圖。
師:畫圖是一種不錯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呢?能不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呢?
生:猜(這里的猜其實就是列舉)。
又過了差不多5分鐘,終于有一些學生有方法了。
1.1.1 《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指出:“在校學生每天的體育鍛煉時間不得少于一小時。大力推進全民健身計劃,構建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以校本課程開發(fā)為載體,深入到全校教師與學生、課程與教學、制度與文化,以深化特色創(chuàng)建為抓手,引領學生發(fā)展、教師發(fā)展、學校發(fā)展是課程改革的宗旨。
生1:我用的是猜的方法,具體展示如下:
雞 1 2 3兔 7 6 5腳 30 28 26
生 2:4×5+3×2=26。
師:你們看得懂嗎?有什么問題要問她?
生:你怎么一開始就知道雞有3只,兔有5只?
生2:我也是試出來的,試出結果后,我再根據結果列出的算式。
師:我明白了,你展示的是試的結果,前面的那位同學展示的是試的過程。
生3:我是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的,先畫8個圓,代表雞和兔有8只,然后給它們每只先畫2只腳,這樣只有16只腳,然后再從第一只開始,每個再添上2只腳,添了10只腳,是5只兔子,雞有3只。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畫的圖)
師:你每只動物畫2只腳,一共只有16只腳,少了多少腳呢?是誰少的?
生:少了10只腳,正好是5只兔子。
……
【教學思考:
1.恰當地啟發(fā),引出精彩。
問題拋出后,教室里靜悄悄的,沒有一丁點的聲音,學生都在冥思苦想,巡視后發(fā)現學生基本上是束手無策,怎么辦呢?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找到思維的癥結所在,引導學生逐步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經過5分鐘左右的嘗試,最終有不少學生想到了解決的方法。
2.充分地展示,呈現多彩。
每種方法,學生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他們自己看來,自己的方法都是最好的!課堂上為了了解學生的方法,引導學生直觀感知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一般方法,花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共展示了三種方法,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看懂,我要求他們配合實物投影儀介紹自己的方法,并通過同學的提問,提升自己和同學對每種方法的認識與理解,這種介紹、展示的方法,使學生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認識到解決這類問題可以用列舉法、畫圖法、假設法等多種方法來解決。
3.巧妙地延伸,做好鋪墊。
畫圖法是一種直觀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之所以能想出這樣的方法,他們的思維層次是初級的,在畫圖時,學生更多的是想到通過畫圖來解決這個問題,這種畫圖只是單一的、低層次的。但是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一生成的資源,巧妙地引導,將其和假設法聯(lián)系起來,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假設法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p>
【教學片斷】
出示:龜鶴問題
1.有龜和鶴共40只,龜的腿和鶴的腿共有112條。龜、鶴各有幾只?
師:今天我們不是學習雞兔同籠問題嗎?怎么出現了這個問題,是不是我搞錯了?
生:沒有,這也是雞兔同籠問題。
師:怎么看?
生:龜是4只腳,就相當于兔,鶴是2只腳,就相當于雞。
師:你會用什么方法解決?
生:雞兔同籠問題的方法。
師:剛才我們把兔全部看成雞,可不可以換種假設對象呢?
生:還可以全部都假設成兔。
師:怎么假設呢?下課后自己思考。
【教學思考:
教學“雞兔同籠”問題價值何在呢?“讓學生通過接觸這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痹诮虒W中有目的地滲透轉化的思想、列舉的思想、畫圖的思想、假設的思想、建模的思想,是實施這類教學的核心所在。其中,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是本節(jié)課滲透的重點,通過幫助學生建立起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模型,進而形成解決這一類數學問題的思維策略。同時,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得到有效的滲透。
正是基于以上的認識,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借助“龜鶴”問題,拓展例題中關于“雞兔同籠”問題的思考空間,引導他們從更廣泛的層面去觀察、分析、思考不同意義下的“雞”與“兔”之間的關系,鞏固“雞兔同籠”的解題策略,豐富“雞兔同籠”數學模型的內涵。
學生課堂生成的學習成果與課后呈現的數學問題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不僅有效地促進了數學建模思想的延伸與發(fā)展,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延伸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