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沙
淺析近代中國女性在反纏足運動中的自身心理
安沙
纏足與反纏足兩種觀念在近代中國的競爭是持續(xù)而曲折的。至少到20世紀30年代,小腳美的觀念在民間仍廣泛存在。時人反纏足經(jīng)常提政治上弱國弱種、道德上誨淫等相對于大多數(shù)女性來說較空洞的意義,而忽略了女性自身在審美觀、婚姻等切身利益方面的考慮,使女性這個纏足的主體處于“失語”狀態(tài)。我們應打破這種女性的“失語”狀態(tài),關注纏足女性的自身心理。
近代女性反纏足自身心理
近代前的中國,纏足基本是正面的形象。鴉片戰(zhàn)爭后,大量的西人來到中國,將所見所聞帶回西方,纏足在西方的形象被隨之顛覆。在尊西趨新成為思想界主流之后,新觀念把纏足視為野蠻的行為。
雖然各地都頒布纏足禁令,但是效果并沒預期的大。纏足與反纏足兩種觀念的碰撞依然強烈。至少到20世紀30年代,小腳美的觀念在民間仍廣泛存在??砷L期以來,纏足女性并未受到足夠的關注,處于嚴重的“失語”狀態(tài)。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婚嫁取向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審美觀念等,是女性繼續(xù)纏足的關鍵所在。要探索纏足禁而不止的原因,除社會、政治、經(jīng)濟因素外,尤其應考慮纏足女性自身的心理。
晚清社會的反纏足宣傳主要是政治上之“國恥”觀和“弱國弱種”,身體上易生病(然而并沒有太多關注女性自身的真實情況),道德上易犯“淫”,還有“婦女解放”意義,談這些高不可攀的大道理。女性自身心理則卻置之腦后。而女性在面對以下的反纏足宣傳時,卻有自己真實的想法。
1.審美
俗語說:“腳小能遮三分丑”i。正如周作人所說:“女子因男人愛重小腳”而纏足,身體受到“毀傷是第三者客觀的話;在當局者只當作一種修飾,如文身、貫鼻、纏乳、束腳,都是同類的例”。宣永光也說:“她們只要能得獲‘美’的稱譽,縱然傷皮破膚,斷骨折筋,在所不辭”ii。也有人說纏足“不過為美觀起見耳”iii;反之,纏足這樣的習俗一旦形成,即被認為一種必要的修飾。不如此,不但不摩登,甚至被認為不夠婦女資格,故女性甘心服從而不敢打破。
而審美觀不過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其水下那支持這種觀念的社會交往體制和生活方式更遠。在那個時代,容貌乃天生而難改,足之大小卻正可以補先天之不足或增先天之“美”。作為改變社會地位的一種手段,女性纏足當然有為男性修飾的含義。但以人為方式修飾軀體的特定部位以隨順社會的觀念習俗,也是女性自身的一項權利。更進一步言,在“小腳美”其實是社會較普遍的共識的時代,女性有愛美和追求美的愿望??梢哉f,“小腳美”并不一定僅僅體現(xiàn)了男權社會的觀點。至少在近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女性自身認為小腳才美的應非少數(shù)。在特定的時空內(nèi),腳的大小是女性在同性社群內(nèi)爭勝的重要因素。
2.婚姻
當時一名為”無事老人“的云南人作《奉勸女子不宜纏足說》iv,以他和一客人之間的問答表述纏足與反纏足雙方的見解??腿伺e出不纏足之三難:“始存不纏之心,又恐耽誤青春,一難也;繼為親友所勸,反致游移無主,二難也;終慮無人問字,富貴豈肯聯(lián)姻,三難也。”其實三難就是一難,即婚嫁問題。文中客人代時人設想的不纏足之三難則代表了普通女性纏足的最主要原因。
女性纏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們的婚姻。不管是對于女性自身,還是對于父母,纏足與否關系到她們的“終身大事”?!皻罟亲龉瓫r,不為保身為孝死??班袜l(xiāng)愚莊稼漢,不憐兒女忍心纏”v;“嬸娘為免她嫁不出去,便仔細地為她纏足,絲毫不顧小女孩的叫喊哭泣”vi;“她的祖母和母親,全是不出門的閨秀。她們做這些就是為了讓女兒將來嫁一個好人家?!北M管政府采取種種方式禁止,但大多女性及其父母還是為她們的婚姻做打算而纏足。對于她們來說,婚姻才是真正和她們有關系的事,而不愿接受那些強國強種、婦女解放等空洞的理由。
3.身體
當時很多人提到纏足對婦女身體的壞處,不可否認也關注到了反纏足對女性自身的影響,但那些理由全是他們“自認為”的或是夸大的,而且他們還是強調(diào)纏足對下一代的影響,又會引到弱種導致弱國這個理由上。而且,當時反纏足者大多是男性,他們根本沒有切身體會又何來理解一說?
對于女性自身,纏足“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必定會給生命和健康帶來危害”。“女人每天可以步行幾英里——護士輕松自如地看護嬰兒——女仆亦能輕松地干比一般英國女仆多得多的活計。無論是以三寸金蓮搖晃行走的年輕婦女,還是在街道上嬉戲玩耍的小女孩,臉上都沒有痛苦的表情。婦女喜歡用小腳玩踢毯(毽)子游戲,賣藝的婦女用兩只小腳直蹬著一張四條腿的桌子平衡在空中,并用兩只腳輪番轉動桌子,都絲毫沒有痛苦的樣子?!边@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反纏足的旁觀者把纏足對身體的傷害夸大了,而失去了其真實意味?
纏足女性的身體健康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重視,也是一個問題。從生理看,要放開已纏成的腳,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迅速放腳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疼痛,故放腳時間的長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放腳之后必須新置全套鞋襪,對一般家庭也是不小的經(jīng)濟負擔。因此,對廣大纏足者而言,除審美及婚姻的壓力外,在忍受放足疼痛的同時,還要承受經(jīng)濟上的壓力,這才是與她們切身相關的問題。
4.道德
反纏足者認為纏足誨淫,而不纏足則可防淫。認為“婦女要守家看房子,纏了足免到處亂跑,好禁止她們出外”vii;1902年新任川督岑春煊認為以纏足為美即是“無廉恥”。他說,“以小腳求媚于人,乃是娼優(yōu)下賤的思想。世間喜小腳的,必是輕薄無行的男子,人有女兒,就不該許給他,所以不必顧慮女兒不纏足不好對親”viii。
纏足者反駁的話語也有很多?!爸袊?jié)孝祠中節(jié)婦,皆纏足者,何嘗淫”ix;“有德行的女人,即便不纏足,也是‘穩(wěn)穩(wěn)重重的’,反而是纏足的婦人‘做出了許多丑事來’”;“上海青樓中人個個都是腳短的,難道青樓中人反算正經(jīng)的婦女么”;“倡家女最勾人金蓮三寸,富貴家講小腳也不正經(jīng)。鄉(xiāng)村婦腳雖大安貧守分,貞淫事不在腳只在寸心”x。這些都辯解了反纏足一方的纏足“誨淫”說。
5.婦女解放
近代反纏足運動,有人簡單地將其納入婦女解放運動,而對其主張缺乏深入的了解。事實上,反纏足者提倡的婦女解放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為纏足婦女考慮,還是個需要進一步考察的問題。
時人評論說:“吾人希望一般纏足的女同胞,翻身自覺,應視纏足為束縛女界自由的一種侮辱,抱‘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自求掙斷這幾千年來的鎖鏈”xi;馮玉祥多次提出“纏足是壓迫女子的”,婦女運動“非放足不可”xii。1932年國民黨云南省提出禁止婦女纏足的咨文中也說:“欲使二萬萬女同胞,與男子同擔救國之責任、同負革命之工作,此等陋俗,斷不容再留于社會”。
這類宣傳文告舉不勝舉,但與一般老百姓關心的問題頗有距離。“他們著眼處,只在纏足女子是否容易嫁人而已?!币蚨A北許多地方出現(xiàn)農(nóng)民抵制宣傳的現(xiàn)象:“纏足的女子不但沒有減少,鄉(xiāng)農(nóng)們反而因怕他人勸說自家女子放足,將自己的女孩子關在家中禁止出門”xiii。
6.國恥、國弱
反纏足者認為纏足是一種“落后”,是“國恥”。他們沉痛于這種“國恥”之中,曾經(jīng)一度提出纏足乃國恥之說。關于纏足影響國家富強方面,時人也多做出了評論。直隸總督袁世凱曾上《勸不纏足文》,論證纏足與國家種族強弱的關系;四川總督岑春煊提出纏足“關系國家”的弊病說;湖北巡撫端方說纏足會導致我國“致弱致貧”;還有很多人在報刊上撰文、演講中勸誡纏足來說明強調(diào)纏足與國家富強的關系。
而當時也有人對這種反纏足宣傳進行反駁,反對將纏足的意義拔高?!皨D女纏足之細事,亦且是則是效。豈不纏足中國果能富強乎?”纏足并不關乎“甚么文明與野蠻”……何必注意于微末的小節(jié)呢?”xiv也有人針對“變法自強必自禁纏足始”之說,反問道:“何歐美各國之自強,初不由禁婦女窄腰始乎”xv?
正如一位評論者所說:“勸人不纏應當以天理人情為題目,不必高談闊論離開當前的事實,用虛而且遠的‘強種’或‘強國’做招牌”xvi。大多普通女性不能體會到種族興衰,所以立足于她們的角度,纏足只是個人的事。
綜上文所述,以往反纏足研究中女性的“失語”忽略了當事人的感受與認知,不能真實客觀的探索史實。因此應將近代纏足及反纏足雙方放到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平等看待,不要用“倒放電影”xvii的態(tài)度來研究,不能用我們當代人在當代環(huán)境下的思考來評判歷史人物在歷史環(huán)境下的想法。應該擺脫這種女性的“失語”狀況,從女性自身出發(fā)去研究反纏足運動。這樣才能更好地揭示史實,更好地進行史學研究。
注釋
i楊興梅.《觀念與社會:女子小腳的美丑與近代中國的兩個世界》,《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
ii楊興梅.《身體之爭:近代中國反纏足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321頁
iii纏足與女學之關系《新世界小說社報》,1906年,第4期,11-16頁
iv楊興梅.《身體之爭:近代中國反纏足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29-31頁
v杜潔儒.觀纏足有感,《通問報:耶穌教家庭新聞》,1936年,第1719期,21頁
vi[美]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30頁
vii楊興梅.《身體之爭:近代中國反纏足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45頁
viii同上,45頁
ix同上,21頁
x同上,44頁
xi為禁止婦女纏足運動進一言,《南聲》,1935年,第10期,1-2頁
xii楊興梅.《身體之爭:近代中國反纏足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75頁
xiii同上,78頁
xiv同上,39頁
xv同上,37頁
xvi同上,86頁
xvii羅志田,《民國史研究的“倒放電影”傾向》,《社會科學研究》,1999/04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