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浩然
(華僑大學,福建泉州)
快速入門一個新學科領域的六部曲
毛浩然
(華僑大學,福建泉州)
跨學科已成學術研究常態(tài)。青年學者懾于跨學科之費時費神,明知跨學科是科研突破之重要途徑,卻不敢輕易涉足一個新學科領域,更別說同時涉獵多個學科了。本研究首先界定入門新學科的三個標準,然后提出快速入門一個新學科的“六部曲”,最后例析了批判性讀書報告寫作的五大要領。“六部曲”具體指:1)檢索百度百科;2)查閱核心期刊綜述2篇;3)查閱權威期刊書評2篇;4)閱讀外文專著中文導讀1篇;5)查閱國內外高被引頻次論文5至7篇;6)撰寫3000字以上批判性讀書報告1篇?!傲壳焙喢饕仔?,只要按部就班實踐之,最長一周即可快速入門一個新學科領域。
快速入門;跨學科;六部曲;讀書報告;批判性思維
跨學科的重要性及其明顯優(yōu)勢不言而喻,已成學術研究常態(tài)和學界共識。遺憾的是,有時學科疆界成為拒絕其他聲音的隔音裝置,成為學科自我保護和拒絕他者的運作機制,這在客觀上限制了學術資源共享,主觀上收縮了主體的研究視野。因此,“如果在恪守自己理論陣地的同時,也能夠傾聽一些本學科之外的聲音,進行一些多學科的對話,對于走出排他性的研究模式來說,將會是有益的?!保ㄗT學純,2000:206-207)“在接受學科限定又超越限定的動態(tài)平衡中尋找新的生長點,既不至于封閉在自我設定的模槽中,也避免迷失在他人構建的認識框架中。……通過不同學科經驗的挪移和互滲,通過不同學科經驗方式自我表述系統(tǒng)的整合,拓展研究空間”(譚學純,2000: 203)。
眾多青年學者之所以不敢輕言跨學科或有言無行,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苦于時間精力有限,只想將精力集中于某一個學科領域做深做透;二是誤認為入門一個新學科領域需要一至三年時間,所以明知跨學科是科研突破之重要途徑,仍然望而卻步。究其根本,就是感覺跨學科雖然有價值,但入門一個新學科領域難免要耗費數(shù)年時間,因此或感覺性價比不夠,或感覺難度太大不敢貿然行動。但是,如果不多涉獵多個學科,就難以實現(xiàn)科研突破(尤其是文學和翻譯研究領域更是如此)。那么,有沒有一種難度不大又頗具成效的方法,能夠幫助青年學者們快速入門一個甚至多個新學科領域呢?這正是本文即將討論的焦點。
既然要討論入門,就要先界定入門一個新學科領域的評估標準,即如何才能算是真正入門一個新學科領域?我們界定的入門標準主要有三條:1)了解該學科歷史脈絡和近二十年的研究重點和難點,且能如數(shù)家珍;2)確保與該學科的專業(yè)人士交流時不說外行話;3)了解該學科近三年的至少三個國際前沿熱點問題,且能適當點評。
筆者借助在全國50多所高校講學的機會做了初步調查,根據(jù)這三條入門標準,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學者都不敢胸有成竹地聲稱自己已經真正入了主攻學科的門。而反思一下,自己已在主要研究方向所在的那個學科努力了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了,居然還不能心安理得地確認自己已經入門,更別說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入門一個新的學科領域了。但我們提出的快速入門一個新學科的“六部曲”,只要按部就班且不打折扣,全日制在讀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只需要6至8小時就能快速入門一個新學科領域,兼顧科研、教學和家庭的研究者也能在三天內做到符合三條入門評估標準。如果確實很忙,則也可放寬到一周。即便是每周入門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堅持兩個月后,當青年學者已經入門八個新的學科領域且均能符合入門的三條標準時,可以想象一下,到那時在選題擬定、學術交流和論文寫作等各個方面的視野和底氣,與現(xiàn)在相比,自然已是大相徑庭。而這樣的顯著進步,只需要你兩個月的努力和堅持就能實現(xiàn)。
3.1 檢索百度百科(15-20分鐘)
選定擬入門的學科領域后(如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打開百度百科(或“維基百科”、“互動百科”),輸入學科名稱,檢索出來的頁面就會體現(xiàn)這個學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問題、形成背景、學科特點、主要觀點、理論方法和代表人物等基本信息。第一步只需要花15到20分鐘即可完成這一頁面的閱讀,有助于在大腦中快速形成該學科基礎知識結構框架。
3.2 查閱核心期刊綜述2篇(50-60分鐘)
在CNKI上檢索CSSCI及以上核心期刊中關于該學科的綜述類論文,如《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述評》、《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二十年》、《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回顧與展望》等。此類綜述的作者一般均是熟悉該領域研究的教授、副教授或博士,內容可能涵蓋該領域近二十年來的研究概況、演變發(fā)展和該學科的總體研究趨勢。閱讀2篇此類綜述,就能在第一步的基礎知識框架基礎上,更加了解該學科的核心概念、研究問題、近二十年來的發(fā)展脈絡、重要流派、代表人物、主流觀點、研究方法、主要不足和研究趨勢等。
3.3 查閱權威期刊書評2篇(50-60分鐘)
有了前兩步的知識作為基礎,就可以開始查閱2篇近一年來發(fā)表在權威期刊上的相關書評。權威期刊的界定,主要有兩類,一是國際SSCI或A&HCI或SCI一二區(qū)期刊,二是國內權威期刊,如《中國語文》、《外語教學與研究》、《當代語言學》、《外國文學評論》、《外國語》、《現(xiàn)代外語》、《中國外語》、《外國文學研究》和《中國翻譯》等。能夠在這些權威期刊上發(fā)表的書評通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該書作者必須是該學科領域的國外一流名家,二是該書一般是近兩年剛剛出版的新書。同時,能夠在權威期刊上發(fā)表書評的作者自然更是熟悉該領域研究的教授、副教授或博士。查閱2篇權威期刊書評,有助于快速了解該學科至少兩個國際前沿研究熱點,并能了解書評作者對該書亮點與不足的點評。
3.4 閱讀外文專著中文導讀1篇(50-60分鐘)
國內眾多出版社(如北京大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和世界圖書出版社等)均會定期從國外引進英文原版學術專著。這些國際學術資源雖然難得且性價比很高,但初學者面對幾百頁的英文專著通常都會望而生畏。不過不用擔心,各大出版社通常都會邀請該學科領域的權威專家為英文專著撰寫10-20頁的中文導讀,只要花一小時左右的時間研讀這些中文導讀,就可以了解該專著的主要內容和精華概要,并可學到導讀作者的指點分析和專業(yè)點評,也就相當于把整本專著的要點基本掌握了。如果對其中特定章節(jié)特別有興趣,則可繼續(xù)閱讀其英文章節(jié)。
3.5 查閱國內外高被引頻次論文5-7篇(60-100分鐘)
有了前面四步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基礎后,接下來就可以先到CNKI上輸入相關學科的檢索關鍵詞,檢索結果可能是成千上萬條,點擊“被引”進行排序,將被引頻次最高的前10篇文獻下載下來(這些文獻的作者絕大部分均是頗具影響力的權威專家),并挑選其中幾篇特別感興趣的論文進行閱讀。閱讀時多關注這些論文的摘要、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分析討論、研究結論以及寫作風格等。然后再到www.sciencedirect.com網站上以該學科的英文名稱作為檢索關鍵詞檢索國際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并直接點擊查看排在前幾位的文章標題和摘要。因國外的論文摘要較長,信息量較充足,大部分文獻只要瀏覽一下摘要即可。這家網站上收錄的文獻是在web of knowledge數(shù)據(jù)庫基礎上遴選出來的,會屏蔽掉一些質量不太高的文獻,檢索到的文獻約有20%是可以直接免費下載的(共約25萬篇)。如果看到感興趣的文獻,想閱讀全文,不需要“翻墻”或使用特殊軟件,也不需要注冊登錄,只需要在右上角的選項中點擊“open access articles”即可免費輕松下載。如果感興趣的論文不在open access articles范圍內,可復制其作者、篇名、期刊名和發(fā)表年份期號等信息,發(fā)給在國外或在國內名校訪學、求學或工作的朋友幫忙下載。
3.6 撰寫3000字以上批判性讀書報告1篇(150-180分鐘)
很多青年學者都能很好地完成前面五步,但到了最重要的最后一步就開始大打折扣了。對這些青年學者來說,他們的入門六部曲即便算不上功敗垂成,那也算得上是半途而廢了。因為第六步才是整個“六部曲”中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前面一至五步都屬于“輸入”環(huán)節(jié),要想真正入門并能學以致用,第六步的“內化”環(huán)節(jié)不可或缺。少了這一步,那后續(xù)學以致用的“輸出”就很可能發(fā)育不全或營養(yǎng)不良。入門能否達到“學以致用”水準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能否脫稿陳述且如數(shù)家珍。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從學會撰寫規(guī)范而專業(yè)的讀書報告做起。很多青年學者寫的讀書報告都是流水賬式的簡單摘錄,這種讀書報告不是經過消化和獨立思考的心得,缺乏信息差,其建設性助力有限。
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撰寫讀書報告或書評的五大要領:1)遴選精讀權威專著或高相關、高被引頻次的SSCI或A&HCI或SCI一二區(qū)論文,遠離“地溝油”文獻;2)言簡意賅,邏輯嚴密,銜接有度,言之有據(jù),避免前言不搭后語的“醉駕型”或“天女散花型”意識流表述;3)提煉文獻精華,總結具體收獲,不走過場,不列流水賬,盡量摘選確實具備信息差和啟發(fā)性的內容并點評之;4)堅持述評結合,述二評一,即“述”占三分之二,“評”占三分之一。評的三分之一中,其中一半是總結具體的亮點和真實的收獲,另一半必須是指出其可能的不足。點穴批判,述二評一,褒貶各半,邊摸邊打,將批判性思維進行到底,才能為后續(xù)系列論文的文獻綜述提供切實的助力;5)兼顧形式內容,學以致用,先摹后臨再創(chuàng)新。要將做讀書報告的文獻當作字帖(“字帖”自然不能是菜鳥級或地溝油級的文獻),先摹后臨,學深學透,再考慮創(chuàng)新。切忌還沒學到點子上,就開始盲目追求創(chuàng)新,其結果可能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讀書報告或書評的寫作難點不在于述,而在于評。如何才算做到一摸一打,精準點穴,如何才算明確前人不足和界定研究起點,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但也是典型的難點,眾多青年學者經常講起來頭頭是道,寫起來卻不得要領。現(xiàn)以筆者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輿情的官方話語研究”(編號:13BXW055)論證活頁的述評部分為例,對述評寫作要點進行例析說明。
近十年突發(fā)公共事件逐年增多,各國政府對輿情應對研究日益重視,催生危機管理、輿情應對等相關研究。Heath R.(2001)提出的危機管理模型使我們對危機管理全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其研究未觸及官方話語在危機輿情應對中的重要作用。隨著21世紀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國際學術界對危機應對、輿情監(jiān)測、法規(guī)完善和微博輿情等研究頗有建樹,但研究重點是官方如何通過完善立法、輿情監(jiān)測等行政管理手段來應對危機(Trammell,2004,2006;Bates L.,2008;Richards J.,2008;Schoneboom A.,2011),對于官方如何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輿情的話語研究極為少見,且多散見于微博話語等研究中。(Hallett,2005;Benjamin, Burroughs,2007;Yan J. & Brooke F.,2010)
2003年中國發(fā)生SARS事件后,公共事件、形象危機、輿情應對等概念才開始廣泛進入中國學者的視線。在數(shù)字化傳播技術帶來的“全民發(fā)聲”、“圍觀結構”的新輿情形勢下,輿情相關研究應運而生(王來華,2004;劉毅,2006;姜勝洪,2008;周敏,2010)。2010年起微博成為中國社會輿情傳播關鍵節(jié)點,微博輿情研究也初現(xiàn)端倪(夏雨禾,2010;謝耘耕,2011;王君超,2011)。近三年來,中國社會輿情和形象危機應對藍皮書、研究報告和系列專著相繼出版(周光凡,2010;文學國,2011;唐鈞,2012;喻國明,2012;侯鍔,2012;曾勝泉,2012),雖然國內此類研究剛剛起步,但已初具規(guī)模,美中不足的是輿情應對研究總體上呈現(xiàn)重權威發(fā)布輕受眾心理,重監(jiān)測管理輕話語疏導,重法規(guī)制定輕話語修辭的現(xiàn)狀。(丁柏銓,2007;曾潤喜,2009;李彪,2009;周濱,2012)
述評中的下劃線部分就是具體指明前人研究不足的內容,且整個述評是按照從大到小逐漸聚焦快速切題的漏斗型寫法展開的,即:輿情應對→危機輿情應對→危機輿情應對中的官方話語。無論是論文的引言,還是課題論證的述評,或是讀書報告或書評的述評,均忌諱文獻流水賬式的羅列。述評結合,一摸一打,分類表述,精準點穴,方為正道。不少作者經常只羅列了一堆的文獻和觀點,或只籠統(tǒng)地陳述前人做了哪些貢獻,卻一直未能指明前人對此問題的研究有何具體不足,所以也就難以自然地界定研究起點、引出研究問題了(毛浩然,2015:37)。
為了避免快速入門一個新學科領域的“六部曲”被曲解或被誤讀,特強調如下三點:1)我們討論的是如何快速“入門”,而非“登堂入室”。如欲登堂入室,需要精讀很多權威文獻,進行很多深入的研究,自然不能簡單套用六部曲來速成;2)“六部曲”雖然已經極為高效,但如果不去落實,或淺嘗輒止無法堅持,那再好的方法也是枉然。很多青年學者找不到正確的方法,抱怨無人指點引領。而當好方法唾手可得時,又不去珍惜落實,最終寶山空回。“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币松髦渲?;3)快速入門哪些新學科領域比較合適呢?以兩個月入門八個學科為例,最好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學科是與自己的主攻方向相關,四分之一的學科可能是不太相關,但屬于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學科。例如,你的研究方向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你可以考慮入門如下幾個學科:系統(tǒng)科學、話語分析、修辭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形式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認知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教育語言學、二語習得、測試學、詞匯學、語義學等等,并順便涉獵一些文學、翻譯、哲學、符號學、詞典學等學科領域。
如果我們能摒棄門派學科之桎梏,在恪守自己學科理論陣地的同時,也能夠傾聽一些本學科之外的聲音,進行一些多學科的對話,肯定有利于走出排他性的研究模式?!皩W科阻隔思想碰撞,各自為政呼喚有機滲透融合。敞開心扉,集思廣益,使研究源于本學科而不囿于本學科,在多學科之間的交叉部分尋找三維度的理論空間,充實它,就可能出現(xiàn)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毛浩然,2012:1)。在不同領域、思想和觀念之間發(fā)現(xiàn)連接的能力是科研創(chuàng)新的核心技能。連接理論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之間、人與機構之間、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連接?;诖?,“青年學者除了注重完善自身知識結構與實現(xiàn)學科融合外,還要主動參與顯性或隱性的科研團隊或項目平臺,實現(xiàn)集思廣益互補協(xié)作,這是一條頗具建設性和生產力的科研坦途”(毛浩然,2010:88)。
[1] 毛浩然.2010.融合·團隊·實證·創(chuàng)新——中國外語青年學者科研方法反思[J].中國外語,(1):84-89.
[2] 毛浩然.2012.科研論文寫作的三種境界與六個意識[J].英語知識,(7):1-3.
[3] 毛浩然.2015.論文寫作與課題申報六問——基于外國語言文學案例[J].當代外語研究,(7):35-40.
[4] 譚學純.2000.人與人的對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A Six-step Procedure for Getting a Quick Start on a New Discipline
Interdisciplinarity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in academic research. Given the fact that interdisciplinarity is time and energy consuming, young scholars are usually afraid of venturing into a new research field, let alone many areas simultaneously, although they are well aware of its significance in making academic breakthroughs. The research first defines three criteria and then proposes a six-step procedure for a quick start on a new discipline, and finally illustrates five main points for writing critical book reports with examples. The six-step procedure includes: 1) search information with Baidu or Wikipedia; 2) find and read two review articles published on core journals; 3) find and read two book reviews published on authoritative journals;4) find and read the Chinese introduction to a foreign monograph;5) find and read 5 to 7 highly cited papers on Chinese and foreign journals; 6) write an over 3000-word book report with critical thoughts. It takes at most a week for young scholars to learn the rudiments of a new field as long as they follow the prescribed steps.
getting a quick start; interdisciplinarity; a six-step procedure; book report; critical thinking
H319
A
2095-4891(2016)03-0002-04
毛浩然,教授,博士,博導;研究方向:話語修辭、二語習得
通訊地址:362021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 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