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學數(shù)學GT教學法的提出
(一)“GT”理論應運而生
17世紀的夸美紐斯與19世紀的赫爾巴特分別在其著作《大教學論》與《普通教育學》中系統(tǒng)地論述了班級授課制(又稱班級教學制),他們認為在班級學科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制度身份分別是施教者和受教者,此身份屬性數(shù)百年來沒有多少人懷疑過。然而在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教育也發(fā)生了劇變,該“身份說”正在遭到更多的質疑。
上個世紀后期,吳康寧教授提出,隨著以電視普及為主要表征的大眾傳媒迅猛發(fā)展所導致的社會信息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學生在知識占有方面出現(xiàn)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學生通過大眾傳媒,可以越來越多地獲取到教師在課內外未傳授的知識,獲取到對教師所傳授內容起到補充與深化作用的知識,教師傳播給學生的信息量在學生可以接受的信息總量中所占比重逐漸減少,教師在知識傳授方面已很難再享有壟斷地位;二是學生通過大眾傳媒可以越來越多地獲取到教師本人尚未占有的知識,教師在不少知識方面往往不是先學于學生,而是同學于學生,乃至后學于學生。時至21世紀的今天,隨著以網(wǎng)絡與多媒體迅猛發(fā)展為主要表征的信息時代的來臨,吳康寧教授所述的“兩個重要變化”已更為突出。
筆者在教學一線,通過切身的實踐認識到:學生在知識占有方面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隨著生生互動式、合作學習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的推廣普及,學生在課內外通過各種途徑相互間汲取知識的情況日趨頻繁,在師生互動中教師也從學生處獲得了大量的知識。
由此可見:第一,從表象上看學生只是受教者,而從本質上看學生則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受教者,同時也是處于休眠或未休眠中的第二施教者。若第一施教者(教師)能給予恰當而專業(yè)的引導與幫助,他們完全可以成為事實上的輔助式的施教者;第二,教師同樣具有雙重身份,首先是施教者,其次是第二受教者;第三,中學學科教學中的最佳施教者,應該是一個群體式施教者(簡稱GT,是group teacher的縮寫),由一名學科教師及班級學生構成。
(二)“GT教學法”與“GT師生關系觀”
我們把在GT與其他先進理念的指導下,以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與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而研究獲得的一系列學與教的方法稱為“GT教學法”。實施GT教學法的關鍵是既注重發(fā)揮教師的主要教員作用,又能讓學生在受教育的同時盡力發(fā)揮其教員作用。
要有效實施GT教學法,教師首先要樹立“GT師生關系觀”,師生關系既非“師徒關系”亦非“父(母)子關系”,而是“地位平等的學友關系”。
1.“師徒關系”常常意味著“師道尊嚴”與教學的專制化。假如一位教學能力很強的教師對學生頤指氣使動輒高壓,雖然他有可能暫時地技術性地提高學生的常規(guī)學業(yè)成績,但不太可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的智力與創(chuàng)造力,這既可以從心理學與思維規(guī)律的角度得到解釋,也可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進行驗證。
2.“愛生”是一種社會責任,對教師而言不可或缺,但這種“愛”的內質往往隱含了等級與距離,是強者對弱者的愛、高位對低位的愛。今天的中學生最渴望的其實并非是“母愛”,而是民主、平等與沒有尊卑的友誼,他們期待老師做他們平等的摯友,對老師當面或背后稱呼他們是“孩子”也頗不認同。
如果教師真正建立起GT師生關系觀并付諸實踐,那么作為先天性弱勢群體的學生才有可能擺脫順從保守、自我阻抑的狀態(tài),自信自強,真正成為輔助式的施教者。
二、 中學數(shù)學GT教學法的實踐
丁平名師工作室共進行了兩輪GT實驗,一次是為期二年的初中數(shù)學實驗,另一次是為期三年的高中數(shù)學實驗。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及其他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幾方面結論:第一,中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特定設計與操作下,通過某種方式,在課內外單獨或非單獨地、直接或間接地發(fā)揮程度不一的教員作用,且每個學生發(fā)揮的作用累加起來的“作用之和”常常不小于教師的作用;第二,在發(fā)揮學生教員作用的實效方面,年級越高優(yōu)勢越大,而高三學生的表現(xiàn)更是質的飛躍;第三,魚和熊掌可以兼得,實施GT教學法既能顯著提高中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又能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但后者的提升幅度小于前者。
(一)全班總動員
實驗前我們在全班進行了動員。第一,“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傾全班之力施教,其效果顯然比教師一個人單打獨斗要好得多。第二,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只有人人都發(fā)揮教員作用,才會人人獲利,且利益會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第三,明確發(fā)揮教員作用的具體辦法、措施與注意事項。
(二)讓學生間接發(fā)揮教員作用
1.自編講義
在批閱學生作業(yè)時,教師擇優(yōu)挑選重難點習題的各種解法或誤解,進行適當?shù)木庉嫞鳛榇稳兆鳂I(yè)講評課的講義的重要內容。要注意幾點:第一,對于講義上刊出的某學生的誤解,由于作為反面教材,不注明該生姓名。第二,對于被刊用的正解,可以注明該生姓名。第三,若某生的正解與老師的解法相同,仍須注明該生姓名。
講義編畢印發(fā),學生人手一份,這樣做便于學生在課內外細研,相對于閱讀老師或書上的問題解答,學生一般更喜歡研讀班級同學的解法。另外,作業(yè)題解法被刊用的學生也會產(chǎn)生強烈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發(fā)揮教員作用的熱情。
2.自辦周刊
實驗班自辦周刊《數(shù)學報》,并成立由教師及學生組成的編輯部,規(guī)定每周五的作業(yè)不是做題而是撰稿,撰寫解題類、提煉類、研究類、創(chuàng)新類、學法教法建議類等各式文章,并擇優(yōu)發(fā)表,以饗全班師生。
3.傳閱手冊
自高一年級開始,學生人人都備有一本“訂錯本”或其他札記手冊,把教訓最深刻的易錯題連同錯解、剖析與正解,或者體會最深刻的學習心得、知識方法記錄在本子上,期末總復習時專門安排一至幾節(jié)數(shù)學課,讓全班同學互相傳閱選摘。
4.師生共擬單元要點及期終考卷
每學完一個單元,讓學生編寫一份該單元的要點總結,匯總后教師精挑細選各份總結的亮點,編寫出一份凝聚了全班師生智慧的要點總結,印發(fā)給大家。每到期末復習階段,讓學生自擬一份期末考卷推薦卷,不再布置其他作業(yè),數(shù)學教師汲取各卷精華并略作變式,最終擬定一份期末正式考卷。
(三)讓學生直接發(fā)揮教員作用
1.GT議會議事式
“GT議會議事式”的涵義可形象地描述為:在“數(shù)學共和國”——數(shù)學課中,只存在“議會”而不存在“總統(tǒng)”,全班師生都是議員,教師兼任議長,上課猶如開會議事。議長的權利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參與議事,把準方向;二是議事不決時,適時引導;三是集體表決,最終拍板。
一般而言,該教學法與目前廣為流傳的討論法相比,從形式、內容、程序、手段與目標上講基本一致,但也有明顯的不同:該教學法中的“議事”界定為學生與老師均以教員的身份進行討論,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自我心理暗示,鞭策其嚴肅、主動且負責任地對待討論。
2.GT圓桌聯(lián)學法
布置一個GT專用教室,可以在前后置有兩塊黑板以供師生板書的普通教室里,分小組排好課桌,有條件的最好能排成圓形,椅子可以360度旋轉,這樣可以拉近組員間的心理距離,形成天然的模式固定的合作態(tài)勢。同組的學生構成一個GT聯(lián)學組,每個聯(lián)學組對老師預先布置的學習任務展開自主學習,進行互助探究,每個組員盡力在組內發(fā)揮教員作用,再由組長代表本組在班內發(fā)揮教員作用。教師則應該發(fā)揮主要教員作用:第一,確定教學目標任務,指導各組設計教學情境。第二,巡回于各組,適時點撥。第三,對課堂活動的全面組織與監(jiān)控。第四,協(xié)助學生進行課末總結。
事實證明,讓學生既當學員又當教員并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反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加深了師生間心心相應的學友情誼。GT教學法的理論也可以遷移至其他學科,如果推廣開來,無疑將成為課改的一道新風景。
(丁平,浙江省寧波市柴橋中學,315809)
責任編輯:宣麗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