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華
我校在習作教學方面做了一定的實踐研究,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將習作和生活緊密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更可以讓我們的生活精彩紛呈。
●習作密碼之一:習作只有和生活鏈接,才有生命
激活方式:想方設法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
1. 捕捉“美麗身影”,將生活場景定格。生活是習作最大的“源泉”,生活體驗是習作最好的素材,如何將這些生活的感悟記錄下來呢?寫日記無疑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之一。為了讓學生對寫日記保持足夠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寫“小組循環(huán)日記”,這種方式既減輕了學生每天寫日記的負擔,又提高了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為了讓循環(huán)日記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采用了多種方式讓學生互評激勵。
當然,記錄的方式不止文字,錄像、攝影也行。學生不可能整天帶著相機,到處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但有時候老師做得到。還記得2010年在青山小學執(zhí)教習作課《下雪了》,為了讓學生感受雪的美麗,我抓住時機,拍攝了大量下雪的圖片。白天時,美麗的雪景和人物的活動學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晚上卻未必。為此,我拿著相機拍了許多晚上的雪景,特別是夜晚“燈光下的雪景”和“路上的雪景”,當同學們看到這樣的圖片后,不禁發(fā)出驚嘆:原來晚上的雪景別有一番風味!
我校的王衛(wèi)東老師特別擅長捕捉孩子美麗的瞬間,因為這些美好的瞬間可以折射出孩子的心靈。去年,王老師執(zhí)教習作課《我愛我班》時,寫作的主旨是讓學生樹立班級榮譽感,發(fā)現(xiàn)他人身上的閃光點。王老師通過平時大量抓拍到的學生圖片,尤其是那些后進生的表現(xiàn),他們雖然在班上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他們的身上卻折射出人性的光芒。通過這樣的習作教學設計,學生不僅能夠將文章寫好,心靈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2. 發(fā)現(xiàn)“美好事物”,將生活畫面美化。要學生學會觀察,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例如,特級教師郭學萍老師執(zhí)教的《桔子》習作指導課,她是通過看、聞、摸、吃來感受桔子的美妙。
有些時候,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事物的內(nèi)在之美。如楊孝順老師執(zhí)教的《虞美人》一文,他讓學生觀察虞美人開花之前和開花之后的形態(tài),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原來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改變的,別看虞美人之前是那么平常,但是它綻放的時候,可以異常美麗。楊老師還不失時機地鼓勵那些不是很自信的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像虞美人這樣,開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觀察事物,切入點比較容易;觀察人物,難度就大了很多。除了觀察人物外在的模樣,還必須了解人物內(nèi)在的品質,人物的外貌一看便知,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讓人難以揣摩。
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很多家長都忙于工作,導致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有一位老師要求學生寫一篇感恩父母的習作,可享受慣了的孩子們,卻找不到一些感人的情節(jié)。正好這位老師到一位女生家家訪,發(fā)現(xiàn)她的房里有一扇窗通在父母屋里,老師就叫她過來,問她這扇窗有什么作用,父母為什么只開一扇窗而不是開一扇門。在交流中,她終于明白了父母的用心良苦:留窗是關心,生怕女兒一人住害怕;不留門是因為不想溺愛她,在鍛煉她的獨立生活能力。于是,她當晚就寫了《透過那扇窗》,寫出了透過一扇窗所感受到的媽媽濃濃的愛。
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美麗事物”,不僅可以為習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也能凈化他們的心靈,
讓學生從各種事物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自由快樂地成長。
●習作密碼之二:習作只有和情感碰撞,才有生氣
激活方式:千方百計讓學生領悟生活的情調
1. 創(chuàng)設“情境”,將內(nèi)心情感激發(fā)。要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創(chuàng)設情境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我校李香梅老師,為了指導學生寫好蘇教版六上“美味佳肴”這一主題的習作教學,在教學之前,要個別學生錄了在家燒飯的影像,并將自己親手制作的美味佳肴帶到學校請同學們品嘗。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僅是在品嘗一盤菜,也是在領悟生活的美好。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老師將這些菜,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分享給同學們的時刻,他們別提有多高興了。
李老師為了指導自己的孩子寫人和動物之間的文章,專門養(yǎng)了一條狗。這條狗也為李老師家增添了很多生活的情趣,同時也為她兒子創(chuàng)造了很多習作的素材,看了她兒子寫的“小寶系列”,真夠讓人心潮澎湃的。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都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并利用這些不斷出現(xiàn)的情境,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體驗盲人走路,體會到盲人的艱辛;體驗做一天的家務,感受父母的辛勞;清明節(jié)掃墓,讓學生站在烈士墓前,在默默哀悼中感受先烈們?yōu)樽鎳餮獱奚挠⒂聼o畏;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去感受田野的氣息、勞作的辛苦,切身感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惟艱”的樸素。通過上述情感體驗而寫出的習作,將會是情思滿紙、有血有肉的。
2. 利用“意外”,將內(nèi)心情感釋放。在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意外,也可以成為我們的習作資源。我校一位同學在上課的時候,突然被馬蜂蜇了一下。執(zhí)教該班的陳迎兵老師,就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意外,他在事后讓學生圍繞這一事件,寫下自己的切身感受,事件的主角也寫了一篇文章。由于是自己的親身感受,該學生寫得格外生動。陳老師不失時機地在班上鼓勵他,這個原本比較內(nèi)向的學生一下子開朗多了,真沒想到經(jīng)歷過這么一次“生與死”的考驗,對他的成長幫助會這么大。原本以為這個故事就到此結束了,沒想到精彩還在延續(xù):自從文章受到老師的表揚之后,這位同學天天被同學“專訪”,他感慨原來做“明星”也挺不容易的,所以又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個名人也很難》。真沒有想到這樣的一次意外,居然改變了這個學生的一些行為,我們不禁感慨:習作的魅力真大呀!
3. 耍點“手段”,將內(nèi)心情感引爆。日常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種平淡,但也不能缺少激情,當學生的習作興趣不夠濃厚時,不妨來點“猛藥”。
近日看到“大家語文網(wǎng)”上季鋒老師的一篇文章——《讓學生愛上作文課》,文章講述的是讓學生制作“玫瑰愛心香水”給自己的媽媽,實驗的步驟分為“撕花瓣”“倒點水”“輕攪拌”“加點料”“裝入瓶”“許心愿”,經(jīng)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學生怎么會沒有真心話對自己的媽媽說呢?寫出來的文章怎么會不生動感人呢?
每年春游后,一般老師都會布置一篇描寫春游的文章,學生就會覺得很煩,有抵觸心理。高愛東老師一改常規(guī),在春游之前告訴同學們:這次春游不寫習作,前提是要玩得痛快。春游的那天,同學們玩得特別快樂,有一些喜歡寫作的同學還將習作拿來給老師看。高老師的這個案例生動地說明,原來“不寫習作的春游”會讓學生感受到更美的春天呀!
我們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不妨多一些思考,讓學生的內(nèi)心總是對習作充滿期待,引爆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
●習作密碼之三:習作只有和興趣相投,才能生存
激活方式:絞盡腦汁讓學生感受習作的樂趣
要想讓學生保持習作的興趣,我們應該在習作教學的形式上做點文章。
1. 開拓空間,將習作教學的主陣地轉移到“閱讀教學”?!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閱讀教學中有很多資源可以拿來運用。如六下的《詞兩首》,教學完后,可以讓學生寫寫詞中的美景,當然這樣的訓練要少而精,主要是采取片段描寫的方式。很贊同管曉成老師的觀點: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還是不一樣的,不要把每篇文章都拿來進行寫的訓練,這樣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反倒打擊了學生們的習作積極性。
2. 利用網(wǎng)絡,將習作講評的主形式“嫁接“到信息技術。網(wǎng)絡點評相比其他形式的點評,更直觀,也更持久。東小作文網(wǎng)在王衛(wèi)東老師的不懈努力下,已經(jīng)逐漸壯大,很多語文教師將自己學生的習作發(fā)到網(wǎng)上并及時點評,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習作積極性;我校劉雁農(nóng)老師將學生的打字練習和習作講評相結合,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打字速度很快,有的學生點評也比較到位。不難看出,這種新的點評形式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這兩者之間可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3. 提供平臺,將習作賞析的方式“擴散”到校園各處。好的習作是要拿來分享的,我們的校園中處處可以看到學生習作的痕跡:第一幢教學樓的過道中張貼了很多學生的習作,并注意隨時更新;后面一幢教學樓的過道則經(jīng)??吹奖頁P某某同學寫作的字跡。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六(4)班張亮同學,他的成績不太好,可是他卻在東小作文網(wǎng)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習作,看到自己的習作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肯定,他的內(nèi)心也在不知不覺地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的他變得樂觀開朗多了,東小作文網(wǎng)上有了他更多的作品。當學生能近距離、短時間內(nèi)看到自己的作品張貼在墻壁上,他們的心中能不高興嗎?
習作應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樂于習作;通過學生的習作也可以進一步來豐富學生的生活,愉悅他們的身心。把習作和生活緊密相連,才能讓兩者之間相得益彰,學生才能寫出具有生命力的好文章來,才能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習作積極性。
(作者單位:南京市高淳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