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小山
?
何益山為淮劇奉獻一生
文/何小山
2004年5月29日晚,上?;磩F在共舞臺舉辦了一場紀念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何益山誕辰九十五周年的隆重演出。當天下午,晚報消息傳出,立即引起上海廣大淮劇愛好者熱情關注,紛紛從四面八方擁向共舞臺。開演前半小時,售票早已告罄,“客滿”霓虹燈紅光閃爍,此刻人流有增無減,幸喜他們未曾敗興而歸,多虧共舞臺善解人意,敞開方便之門,破例免票任其蜂擁而進,沒座位無所謂,立足墻邊,照樣興致勃勃欣賞具有一定意義的精彩演出。
開鑼之前,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艷上臺致賀詞,她充分肯定何益山數十年來,為發(fā)展弘揚淮劇事業(yè)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無私奉獻,贊揚他為人師表高尚品質,給世人留下了光輝的典范。
父親何益山,原名何步高,出身梨園世家,祖上從事“香火戲”(淮戲初級階段形式之一)。祖父何明珍,叔祖父何卓珍系徽班出身(同為最早開拓上?;磩〉乃嚾酥唬赣H由小就在戲班里泡大、耳濡目染,深受“皮夾可”(徽班皮黃與“三可子”淮戲相接合)的藝術熏陶。讀過三年私塾,即隨祖父學戲,十三歲拜徽班藝人曾錦香為師,每日清晨起床,不進飲食,在二尺寬、三尺長的地毯上苦練基本功。十四歲正式粉墨登場,扮演些矯揉造作“娘娘腔”的閨門小旦,這跟其陽剛之氣男子漢的性格天壤之別,自己實在難受。不到一年,斷然改演文武小生,演《蘆花蕩》周瑜、《寧武關》周遇吉,與姊夫周廷福(淮劇早期四大名旦之一)合演《小放?!贰逗返葢颉K邭q時,在虹口義樂大戲院與“五連子”謝長鈺(淮劇早期四大名旦之首,被譽為江北梅蘭芳)生旦聯袂,兢獻技藝。二人年輕氣盛,力圖上進,對當時“三可子”淮戲演唱僅用清板節(jié)拍,顯得十分平淡、落后,難以適應時代潮流,并開始研究借鑒京劇使用京胡托腔模式,運用二胡弦樂為淮戲演唱伴奏,更加悅耳動聽。他們這一創(chuàng)舉,對淮戲以后的音樂改革、發(fā)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虹口天寶路演京戲的翔舞臺、閘北長安路演淮戲的鳳翔大戲院,這兩家戲館的老板均為鹽城人王樹寶。1931年底,翔舞臺重新組建一套班子,缺少小生,王老板想到有京戲造詣的父親何益山(京淮同屬徽班,一脈相承不分家)可以擔此重任。可是對父親而言,演京戲是不成問題,但完全融入其中,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他很清醒地認識到,京戲班是座大熔爐,學習、鍛煉,能學到許多本領,是進一步提高自己業(yè)務水平的絕佳良機。接受了王老板的邀請,他帶領了何步樓、何筱亭(淮劇早期著名武生)二位叔父及張古山(父入室弟子、志成淮劇創(chuàng)始人、團長)師兄,從鳳翔大戲院加盟翔舞臺京戲班。1932年元旦演出了全部《龍鳳呈祥》,父親扮演了劉備一角。他與京班當家花旦俞艷芳曾合演過《麒麟豹》(即《珍珠塔》)《虹霓關》等,他以當家小生行當,飾方卿和王伯黨等角色。沒有京戲小生特有的小嗓子功底,就用像周信芳大師在《封神榜》中飾小生那樣用大嗓子演唱,同樣得到王老板認可和觀眾的青睞。父親除了演戲,其余時間都如饑似渴地放在學戲上。他非常虛心誠懇地向京班前輩、同行討教,嘴甜,大爺、叔叔叫得響,竭力拉攏關系,贈送一些禮物,取得對方歡心,對方也因而自覺自愿地把肚里“玩意”統統挖出來給他。這樣,憑借自己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在翔舞臺兩年多的時間,包括借抄腳本,他毅然學會一百二十幾出戲,真可謂是心血凝成的豐碩果實,而這些他在京戲班學到的藝術表演技能,又在此后的淮劇舞臺演出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何益山(1932年)
何益山
到了十八歲,他又選擇轉型文武老生這條戲路,經常到大舞臺觀看京劇名家林樹森、“小達子”李桂春、馬連良等人的演出,對周信芳大師“麒派”的藝術表演風格更是情有獨鐘。只要大師每次登臺亮相,他總會千方百計抽空去觀摩,盡管票價昂貴,也難以使他望而卻步。如一時囊中羞澀,則不惜典當借貸,也要去領略大師的藝術風采??箲?zhàn)時期他率班輾轉于蘇北城鎮(zhèn)鄉(xiāng)村,曾演出過《投軍別窯》《四進士》《追韓信》《臨江驛》等“麒派”代表作,旦角都由父親教會母親袁彩鳳(淮戲名家武旭東入室弟子)扮演劇中人物王寶釧、楊素貞、張翠鸞等。那時蘇北觀眾稱地方戲為小戲,京戲是大戲。因而父親所到之處皆呼為何益山大戲班子。
在我十三歲剛步入藝壇,父親就迫不及待地培養(yǎng)我成為他忠實“麒派”的接班人。1946年戲班在南市大戲院(小南門海潮寺處)演出,我們淮戲班中有位來自京戲鄉(xiāng)班的“麒派”老生左月亭先生,父親請他教我開蒙戲《徐策跑城》,“朗朗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神仙知……”(老詞)。那時,我掛牌小何益山,攜該劇經常在各淮劇館會串演出上“露臉”。小老生受到了觀眾們鼓勵和喜愛。父親好像覺得我與“麒派”有點緣分,第二年就帶我去八仙橋黃金大戲院看周信芳大師演出全部《明末遺恨》。那是我第一次看大師的演出,大師把崇禎帝面臨國將滅亡,沉郁感傷,那種凄涼悲慘的絕望表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父子曾經看過周大師演出的《闖王進京》《四進士》《十五貫》《斬經堂》《打漁殺家》《烏龍院》,最后一場是1962年1月5日在天蟾舞臺演出的全部《海瑞》。父親以后所演淮劇《寇準背靴》中寇準,《掃松下書》中張廣才,《白毛女》中楊白勞等其他戲中角色,不論從唱腔道白、陣勢化動作方面,或多或少體現了“麒派”藝術表演的神韻。因此,業(yè)內外人士將其譽為“淮劇麒麟童”。1951年,市文化局在康樂酒家舉辦慶祝周信芳演劇五十年暨上海市戲曲界敬老大會,父親何益山也應邀出席,這是他第一次與其崇拜的偶像見面。
父親的“三公”戲獨樹一幟,在大江南北有口皆碑,早年多為演京戲包公《打鑾駕》《探陰山》《鍘判官》《斷太后》,母親袁彩鳳在劇中飾龐妃、柳金嬋等角色。她聲容并茂,氣質如蘭,夫妻配戲如牡丹綠葉,相得益彰?!栋浮愤B臺本戲,也是以前戲班、劇團日常上演的主要劇目之一,包公一角自然是父親當仁不讓。在精誠淮劇團時,全部《秦香蓮》是我們頻繁演出的看家戲,我是飾陳世美的“專業(yè)戶”。大公堂鍘美一場,父親飾演的包公:“陳駙馬?!蔽野珀愂烂溃骸鞍鞴??!卑骸瓣悹钤!标悾骸鞍笕恕!卑骸瓣愂烂溃 标悾骸鞍谧?!”老觀眾似乎看到舞臺上“父子”斗嘴,禁不住咯咯發(fā)笑。
關云長是父親成功塑造的又一光彩奪目的藝術典型,其扮相威嚴,臺步堅凝,力足聲洪,調高響逸。演出劇目頗多,如京戲《白馬坡》《古城會》《水淹七軍》《三本走麥城(關公顯圣)》以及淮劇的《單刀會》《關公辭曹》(另一個版本為《辭曹月娥》)。1947年11月12日,上?;磩〗鐬楣ёO中山總理誕辰紀念,在天蟾舞臺舉行盛大演出,壓軸戲就是父親何益山的《關公辭曹(操)》,由師伯馬麟童(武旭東入室弟子)配演曹操一角,馬童則有我扮演。1950年,父親在無錫新民大戲院一次淮劇會串中,又與淮劇著名表演藝術家武小鳳合演了《關公辭曹(月娥)》。1951年,他整理改編演出了《贊貂蟬》,該劇闡述了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遣貂蟬前往引誘,關羽對貂蟬為拯救漢室江山,鏟除董卓表示贊賞,但同時又點破她不該被曹操利用,故伎重演,出乖露丑,貽笑大方,貂蟬頓覺滿面慚愧,無地自容,拔劍自刎。
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父親一直將《贊貂蟬》作為保留節(jié)目,久演不衰,先后與淮劇著名演員馬慧珍、谷小燕、顏小琴搭檔演出。
宋代《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父親擅長的令公楊繼業(yè),在淮壇也是久負盛名。他博采眾長,自成一格。他從前輩手中繼承了其中的《五臺山》一折。我在劇中扮演五郎楊延德。1948年這出戲首度獻演于新疆路滬北大戲院,接著又應邀赴大陸電臺(北京路西藏路前中法大藥房頂樓)為廣大聽眾播唱。結果聽眾頻頻點播《五臺山》,更出現了點播者、演唱者和劇目末尾一字相同的巧合,十分有趣。清末進士季龍圖由此還評定了一幅對聯,上聯:“吳義山(上海聞人)點何益山唱《五臺山》”,下聯:“胡什鳳(江西省長)點武小鳳演《雙珠鳳》”。真是熱鬧了好一陣子。
1953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上海視察,他是淮安人,要看家鄉(xiāng)戲,市文化局非常重視,特地從幾個淮劇團中選拔出《五臺山》去向國家領導人匯報。11月9日晚,滬北大戲院掛牌停演,市局藝術處長劉厚生親自領一輛客車來接我們《五臺山》劇組到延安西路200號華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今上海文藝活動中心)。周總理在陳毅市長陪同下觀看了該劇演出。兩天后,我父子被通知到市文化局(外灘蘇聯駐滬領事館隔壁一幢大樓),藝術處何慢同志傳達總理以資鼓勵關愛,還贈送了八個字“潛在力大,繼續(xù)提高”。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于1954年6月26日上午在上海人民藝術劇場(今蘭心大戲院)觀看了父親主演的《五臺山》。中午,田漢主席在錦江飯店宴請上海戲曲界老藝術家們,父親何益山、姑父周廷福及陳威翰應邀出席。
《五臺山》一劇參加1954年華東區(qū)五省一市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父親憑借楊繼業(yè)一角的出色表演,獲得了包括上海所有民營淮劇團和江蘇淮劇團在內,與會淮劇演員中的唯一一枚演員二等獎。(獎章已貢獻給江蘇省淮劇博物館。)
上海電視臺戲劇臺于2004年2月為淮劇《五臺山》攝制了音配像,我為父親楊繼業(yè)一角的錄音配像,該劇列入了淮劇經典傳統保留劇目之一。
父親有著良好的舞臺作風和敬業(yè)精神,演戲從不馬虎,藝術造詣深厚,昆亂不當。早年我二叔何步樓演《反西涼》,他勾起大花臉飾演曹洪,翻吊打十虎。雖說戲路子寬,不過幾乎沒演過小花臉。但有一回遇到特殊情況,那是1945年在蘇州東方大戲院,戲班演全部《一棒雪》,他演完了《莫成替死》,下面是《審頭刺湯》,誰知飾湯勤的著名丑角演員邱海波突發(fā)高燒上不了場。俗話說“救場如救火”,別人都不會,能演湯勤的只有著名老生演員王九林,可他又正候場演陸炳。父親于是二話沒說,化妝出臺,愣把嚴嵩門下這個忠實走卒的丑惡嘴臉刻畫得惟妙惟肖。
中央文化部第三屆戲曲演員講習會上海全體合影(部分),左二:俞振飛,左三:周信芳,左七:何益山
上世紀四十年代,淮戲班常推出連臺本戲,唱與做都是演員根據劇情需要,自由發(fā)揮,即興表演。有些為了活躍舞臺氣氛,有的小丑演員也會賣弄點噱頭,我們叫“逗?!?。1947年閘北大戲院淮戲班夜場上演《施公案》,父親飾施仕倫,公堂破案,惡霸被緝拿正法,良民被解救回家。著名淮劇丑角演員裔紅玉扮演一個老百姓,他在下公堂時對施公講:“大人,我怕再被兇徒殘害,我留個電話給您,保持聯系?!笔┕骸昂醚?,什么電話?”裔:“我給大人電話號碼是13452?!保ó敃r上海電話號碼為5位數)跟“益山是吾兒”字音相同,這分明占父親的便宜,可父親也不甘示弱,靈機一動說:“我也給你一個電話?!币幔骸按笕苏堉v?!笔┕骸敖o你電話號碼是54288?!庇眯Z的腔調與“我是你爸爸”字音相同,話音剛落,場子內爆發(fā)出哄堂大笑,著名司鼓梁廣義笑得前仆后仰,一腳蹬倒板鼓架,板鼓骨碌碌滾到臺上。
《寇準背靴》志成淮劇團于1958年演出,何益山(中)飾寇準,周小芳(右)飾楊延昭,張小亭(左)飾趙德芳
父親何益山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葉起,即成為所參加各淮戲班里的主要藝術力量的核心。1935年他應邀赴蘇州吉慶園演出,由于陣容龐大,他率領一批藝人首次把淮劇開拓到常州西區(qū)大舞臺等地區(qū)。以后在上海領銜過武旭東班,顧漢章、顧艷琴班以及筱惠春、楊占奎、王春來等人戲班。解放后陸續(xù)擔當了“精誠”“志成”“東升”“同盛”淮劇團的靈魂人物。除了出任“志成”副團長兼藝委會主任,統籌日常演出劇目,他還兼任多個社會公職。1952年被選為上海市淮劇工會主席,維護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福利開展積極行動,有時遇到工作沒有著落、生活陷入低谷的同行找上門,父親總是飯菜款待,臨行再送他十塊錢以作回蘇北的路費。有個演員,班期即將結束之際申明離團,誰知風云變幻,他與下家劇團雖有口頭契約,可對方屆時失信,將其拒之門外,而原來的劇團則已另聘名角,“好馬難吃回頭草”,上海雖有十二家淮劇團,臨時想插足其中談何容易,因而其成了“駝子跌跟頭——兩頭不著地”。沒了飯碗,拖家?guī)Ь煳辶?,生活犯了愁,危難之中想到工會主席,便上我家請求父親伸出援手,最后仍通過父親出面斡旋,仍將他安置在原來劇團。作為上海市淮揚劇工作委員會主任,上海市1954年、1955年、1957年推銷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委員會文藝分會淮揚劇支會負責人之一,他積極帶頭和動員廣大淮揚劇藝人購買公債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貢獻自己一份力量。1956年,他又被推舉為上海市傳統劇目(淮?。┱砦瘑T會副主任,發(fā)動淮劇數十位中老演員,共挖掘大小傳統劇目四百數十個之多。他本人就捐獻、整理了《博望坡》《藥王卷》《百壽圖》《雪擁藍關》等五十幾個劇目,并因此獲得1956年度的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享受高級知識分子一切待遇。作為上海所有民營淮劇團的一面旗幟,他和上?;磩F(全民所有制)“淮劇皇后”筱文艷一起,應邀出席上海市人民慶祝1957年、195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及1958年、1961年國慶節(jié)的人民廣場觀禮。父親所做的這些,在淮劇發(fā)展史上已經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藝術報刊文說,攝影藝術門檻低、易于學習和掌握,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群眾性優(yōu)勢。而隨著攝影器材、攝影技術和攝影審美的普及,再加上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創(chuàng)作者、都是傳播者”的條件,基層群眾已越來越不滿足于做“讀者”,更希望成為“作者”,拿出自己的作品。但其作品質量還不盡如人意,盲目跟風、過于自由化的創(chuàng)作現象比較突出。群眾拍的作品,怎樣才是好的影像?大抵有三個評價標準:史料性、評說性和藝術性。你拍的東西首先應該是真的,具有史料價值;不是簡單地把一個現象拍下來,而是帶著自己的觀點記錄;還需要具有藝術性。群眾攝影往往觸角廣泛,能捕捉到素材豐富的鮮活影像,是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不可替代的重要渠道,若能在創(chuàng)作技巧、方法及思路導向方面有力引導,基層群眾鏡頭中也將會誕生不少稱得上時代精品的作品。
中國藝術報刊文說,進入猴年,與猴有關的消息也多了起來。近日,成功塑造了電視劇《西游記》里孫悟空一角的表演藝術家六小齡童對媒體表示:“把《西游記》變成愛情小說對不起祖宗,這種胡編亂造的電影放映次數越多、票房越高,危害就越大。我們要為小朋友著想,我不希望下一次再有小朋友問我,孫悟空到底交了幾個妖精女朋友?!睔v史名著是一座蘊藏量豐富的金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其改編創(chuàng)新也無可非議,但有幾條基本原則一定要記?。褐矣谠?,慎于翻新,遵守邏輯,合情合理。否則,一味地胡編亂造,顛覆原著,戲說惡搞,趨時媚俗,不僅是在褻瀆原著,也是在糟蹋藝術,同時更是對讀者、觀眾的不負責。而事實上,類似于給孫悟空找妖精女朋友的雷人情節(jié),早已在不少影視劇里招搖撞騙,大行其道。改編自《列子·湯問》里的名篇《愚公移山》的一部電視劇就給老愚公編出情人來,而且不止一個,不禁讓觀眾喟嘆,這愚公真有“艷?!卑?!在劇中,愚公的移山初衷原來是“為情”,而且愚公不僅有初戀情人,還在婚后出演了一場藕斷絲連的“三角戀”,爭風吃醋,好不熱鬧。改編自《三國演義》的一部電影里,居然有一段小喬深夜渡江去曹營與曹操相見的奇葩情節(jié),二人把酒談天,相會甚歡。如果“小喬初嫁了”的周公瑾地下有知,說不定會和編劇拼命,羅貫中先生也很可能會頓足捶胸。而改編于《史記》的一部電影里,金戈鐵馬轟轟烈烈的楚漢之爭,竟然是為了爭一個女人虞姬而發(fā)生的。還有,在某電視劇里,憂國憂民、長歌當哭的屈原,竟然是因為失戀于王妃而投江。在某電視劇里,大禹婚后“三過家門而不入”,并非公而忘私,其實另有隱情,因為大禹有“婚外情”,在外邊包養(yǎng)了另外一個女人,為了“蒙”妻子女嬌,大禹編造了“巫山神女”瑤姬幫助他治水的故事……可見,現如今的影視圈給孫悟空找妖精女朋友一類的改編手法不在少數,而且是不少編劇的輕車熟路,他們的改編路子基本上離不開這幾條:離奇、荒誕,戲說、惡搞,甚至泛性。尤其是泛性一條,最是運用純熟,得心應手,經驗之談就叫“戲不夠,情來湊”,上點理論高度,則是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不論是兄弟鬩墻,還是朋友紛爭,幾乎所有的矛盾沖突都可以在性愛中找到根源;不論殺伐征戰(zhàn),還是移山填海,所有的動力都來自性愛,而且,這種性愛無一不是三角、四角、N角。于是就有了孫猴找女友,四處留情,愚公多情人,盡享齊人之福等荒誕情節(jié)的面世。褻瀆經典、惡搞原著之類無厘頭改編,固然省時省力,也容易“轟動”,可快速“成名”,且票房可觀,但總難免讓人有種焚琴煮鶴、粉墻點污之感。而且,“票房越高,危害就越大”,想想小朋友關于孫悟空到底交了幾個妖精女朋友的提問,還請我們的編劇下筆時慎之又慎,既對名著存敬畏之心,也是對涉世未深的小朋友負責。
人民日報刊文說,當下,世界互聯互通更加緊密,國家先后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對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化人才的必備素質,是民族文化定力、全球化思維、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多種語言能力。具體來說,民族文化定力指的是堅定不移地守護和發(fā)展自身文化之力。當今世界,各種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傳播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在輸出價值觀與思維模式。沒有很強的文化定力,就會隨波逐流,甚至成為異質文化的俘虜;全球化思維指的是從全球視野出發(fā),認識和思考國家與區(qū)域問題。具備全球化思維,才能更好地把握國際事務的本質,解釋和解決各種文化沖突與國際問題??缥幕浑H能力包括情感、認知和行為等不同層面的內涵。外語院校學生在語言和文化溝通過程中肩負著橋梁的作用,所以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外語院校畢業(yè)生的核心專業(yè)能力;多種語言能力則是外語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突出特色。面對多元文化背景的工作環(huán)境,語言無疑是最直接、最親切的交流工具,精通第一外語、熟悉第二外語、初步了解和掌握第三外語,將使我們的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縱橫捭闔之中更加游刃有余。
人民日報刊文說,從上世紀80年代的臺灣校園民歌,到90年代的內地校園民謠,年輕人以高度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無限的生命活力,引領著音樂潮流,讓校園幾乎成了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fā)源地。無論是臺灣的李宗盛、羅大佑,還是內地的劉歡、高曉松,他們都是從校園時代就投身音樂,并在后來成為流行樂壇的重要人物的。而以齊豫、葉佳修等的創(chuàng)作為代表的“校園民謠”式的歌曲,也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一股重要力量。而現在重提校園音樂,不得不說是一件尷尬的事情。大約十幾年前,有人提出舉辦“校園民謠十周年”一類的紀念活動,響應者寥寥。大家都明白,這無非是一次小范圍的懷舊營銷策劃,很難形成氣候,更不用說能誕生具有影響力的作品或者引領新的音樂潮流了。校園音樂真的失去創(chuàng)造力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那當下為什么很難出現能夠形成較大影響的校園音樂呢?這與互聯網時代的泛信息化有很大關系。
互聯網讓人們認識世界、接觸世界變得空前便利,隱患也不少。一方面,年輕人欣賞音樂的渠道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市場已經為他們做了一層篩選,而這種篩選大多基于市場銷量,同質化現象明顯,不一定代表著作品的品質。真正有特色的創(chuàng)作往往被排擠為小眾。相對于音樂專業(yè)人員,學生本身就缺乏對音樂的辨別能力,對音樂的鑒別和創(chuàng)作就很容易被影響誘導墮入流俗的層面。近年來能夠進入大眾視野的校園音樂原創(chuàng),大多是復制線上的音樂形態(tài)的較低級模仿。新一代的校園音樂應該如何定位?誰會是下一個高曉松?他的音樂會是什么樣的風格?內容上會有怎樣的創(chuàng)新?音樂工作者和年輕人應該好好思考用怎樣的創(chuàng)造力去寫出更好的校園音樂。畢竟年輕人是創(chuàng)造者,也是受眾。他們知道同齡人關心什么、需要什么。他們處在最具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年華,只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挖掘,鼓勵個性鮮明的美學追求,唱出豐富的心聲,就會逐漸改善校園音樂乏善可陳的現狀。說到底,校園音樂發(fā)展水平取決于我們的音樂教育水平,而音樂教育是一項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學校音樂教育基礎亟待打好。同時,社會教育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可以建立從線上到線下的校園音樂平臺,解決大家聽音樂、學音樂、做音樂的問題。比如線上專門建立高品質的校園音樂網站和APP,請音樂老師或者藝術家上傳一些基本的音樂課程,通過互聯網將音樂名家請到身邊,為學生補上基本的樂理知識,接觸到更廣泛的音樂類型,而不僅僅是“網絡神曲”和“流行口水歌”。另外,也可以在網站開辟板塊,讓學生把自己的原創(chuàng)音樂上傳到網絡,讓不同地區(qū)的青年音樂愛好者交流和切磋,并得到專業(yè)音樂人的指點。這樣的線上交流還可以延續(xù)至線下,比如舉辦校園音樂創(chuàng)作比賽,讓有興趣的參與者了解什么是真正好的校園音樂,幫助那些有志向、有才華的學生盡快成才,讓校園音樂獲得生機和未來。
人民日報刊文說,近年來,校園詩歌創(chuàng)作重顯活躍勢頭,不止一種詩歌刊物開設了校園詩歌的欄目,北大、復旦、武大的“未名”“光華”“櫻花”三大詩歌獎,也成為激勵校園詩人創(chuàng)作的重要機制,在各大高校已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的年輕詩人。不過,觀察當下的校園詩歌創(chuàng)作,我們會看到校園詩人普遍注重詩歌技藝的學習和錘煉,這也是他們與許多校園詩歌前輩相比寫作意識上的進步。但另一方面,在不少校園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也會發(fā)現對技藝的理解存在著某些誤區(qū)。比如,似乎只有繁復、綿密的修辭才體現出詩藝,只有通過層疊纏繞、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隱喻才能達成作品意義的復雜性以及審美接受的快感。相對而言,那種質樸、新鮮、生動的表達卻較少被看重。由于校園詩人在這個生命階段寫作主題、題材上必然的相近,也會造成風格乃至整體創(chuàng)作面貌上的趨同。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于很多校園詩人寫作姿態(tài)中的某種“自閉”感。由于成長于詩歌已失落其中心地位的社會文化語境之中,校園詩人在寫作中常常呈現出一種“旁觀者”的姿態(tài),逐漸地,旁觀者也許就變成了自娛者,“個人化寫作”在一些校園詩歌中淪為缺少實在內容的獨語乃至囈語,進而在某些高校里,校園詩歌創(chuàng)作也似乎降為一種青年亞文化式的存在。
回望新詩歷史,我們會發(fā)現,校園詩人曾不止一次成為詩歌革新的力量。正是卞之琳早期詩中關注平民生活的視角和對口語的靈活運用,為新月派格律化新詩注入了別致的新意。也正是青年穆旦將強烈的民族憂患感融進散文化的頓挫節(jié)奏,使他醞釀出兼具現代敏感性和語言包容力的名篇《贊美》。更不用說恢復高考后的大學校園,成為“后朦朧詩”勃興的主要舞臺?!靶@詩歌”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概念,它并不意味著詩藝的稚嫩,相反卻暗含“得風氣之先”的期許。以此來衡量當下校園詩歌,總體上似乎顯得“乖”了一些,雖常見馴熟的技巧,卻少些生氣和銳氣。今天的校園早已不是象牙之塔,校園詩人也應當有更開闊的視野,將目光投向劇烈變動著的當代世界,并在寫作中與之建立起更積極的關聯性。唯如此,才能打開新的局面,真正成為復興當代詩歌的力量。
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海派文化發(fā)展專項基金成立暨海派文化中心籌建在虹口啟動。海派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將進一步擁有“造血機制”。海派文化是近現代上海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吸納吳越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并受到西方近現代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獨特文化現象。虹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海派文化遺存,被贊譽為“海派文化發(fā)祥地、先進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居地”。據介紹,海派文化發(fā)展專項基金由虹口區(qū)會同上海市文聯,以及重陽基金等捐贈單位聯合發(fā)起設立。目前,已有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上海銀行虹口支行、重陽投資、長遠集團、中技投資控股等多家企業(yè)捐資、注資。同時,為促進海派文化發(fā)展專項基金良性發(fā)展,加快海派文化中心建設,相關部門還特聘了王汝剛、陳丹燕、茅善玉、金宇澄等一批海派文化的知名專家、領軍人物擔任專家委員。虹口區(qū)委書記吳清表示,虹口區(qū)將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加強與國內外文化機構的合作,加快建設海派文化中心,為海派文化更好地服務全國、走向世界搭建平臺。據悉,2016年,海派文化中心將承辦魯迅逝世80周年紀念活動,茅盾誕辰120周年及進滬100周年文獻展,沈尹默杯全國書法大賽暨沈尹默文獻展等重要項目。
“百年典藏——經典戲曲百輯搶救修復工程”成果發(fā)布會在市文聯舉行?!鞍倌甑洳毓こ獭庇?014年啟動,工程通過搶救及數字化保存珍貴音像戲曲藝術檔案,旨在保護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該工程不僅是對我國戲曲表演事業(yè)做出重要貢獻的老藝術家們的深刻紀念,同時也回顧了上海戲曲藝術成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在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劇協組織專家對上海音像出版社30年累積的優(yōu)秀傳統藝術資源庫進行評估和研究,遴選了第一批數字化、修復、出版目錄。經典戲曲百輯《百年典藏》共收錄包括京劇大師周信芳、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越劇名家王文娟、袁雪芬、范瑞娟、徐玉蘭;滬劇名派丁是娥;滑稽表演藝術家姚慕雙、周柏春等在內的京、昆、越、滬、淮、曲藝、黃梅戲多位大師經典佳作100輯,分為京劇卷、昆劇卷、滬劇卷、越劇卷、淮劇卷、曲藝 黃梅戲卷等六大卷。《百年典藏》重現了名家名曲名劇的魅力,展現優(yōu)秀曲藝名作佳作的深厚文化底蘊,將為重要戲曲門類、大師力作營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擴大民族文化的文化影響力,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競爭力。此次上海劇協和上海音像出版社運用新技術、結合新途徑可謂一大亮點。也即對珍貴藝術檔案利用數字技術進行采集、轉換、修補、還原,得以保存和再利用,在搶救的基礎上,科學無損地保護珍貴音像資料,優(yōu)化數據質量,保證數據的永久安全。該工程的另一亮點便是充分運用互聯網、多媒體發(fā)布平臺的技術優(yōu)勢,使這些珍貴藝術檔案資源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快速發(fā)布和傳播。
由上海美協、中華藝術宮主辦,上海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承辦的2015上海中國畫作品展在中華藝術宮展出。上海作為一個國際文化大都市,其都市文化內涵的呈現是一個重要的城市印記。為推動上海中國畫發(fā)展,自2015年起,上海中國畫作品展和上海中國畫小品展覽固定為隔年舉辦。本次展覽以中青年海派中國畫畫家作品為主,共展出129幅入選作品和11件評委作品和特邀畫家作品。這些作品在繼承前輩海派畫家精致典雅、靈性抒發(fā)的藝術特征后,融入了具有時代精神的當代語境,受到業(yè)界廣泛好評。參觀者紛紛表示,本次展覽從主題創(chuàng)作到藝術小品的各種表現形式,開拓了多樣的展示空間和平臺,豐富了上海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展覽將持續(xù)至2016年4月。
由上海市文聯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上海譯協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志共同承辦、卡西歐(中國)貿易有限公司和滬江網協辦的第十二屆CASIO杯翻譯競賽頒獎儀式近日在文藝會堂舉行。本屆競賽設立英語和俄語兩個組別,采取紙質、網絡兩種投稿方式,共收到稿件1029份,創(chuàng)下歷屆之最,其中英語組838份,俄語組191份。從參賽選手年齡分析,90后選手所占比例將近七成,為大賽中堅力量,值得欣喜的是,00后的新世紀文學少年也加入了大賽的行列。從參賽選手職業(yè)身份來看,高校學生仍然是參賽主力,其次為教育業(yè)從業(yè)者,另還有自由職業(yè)者、職業(yè)譯者,以及來自科技、文化、部隊、政府部門等多個領域的選手。從參賽地區(qū)來看,共有來自國內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以及特別行政區(qū)的譯稿;海外則有來自俄羅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多份稿件。征稿期間,活動主辦方還聯合滬江網,就2015上半年度的網絡熱門詞句展開了翻譯熱身賽,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情響應,許多參賽作品都較好地再現了網絡熱詞獨特的精氣神。CASIO杯翻譯競賽已走過十二個年頭,上海譯協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志共同策劃,精心選題,已先后組織了英、日、俄、法、德、西班牙等多語種的文學翻譯競賽,在翻譯界形成廣泛的品牌知名度,為發(fā)現和培養(yǎng)更多的翻譯新人,推進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昆劇傳統作曲與當代創(chuàng)新——顧兆琳《昆劇曲學探究》出版座談暨學術研討會”在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成功舉辦。顧兆琳幼承家學,師從俞振飛、沈傳芷、鄭傳鑒、倪傳鉞諸大家,對傳統昆曲表演和音樂理論有深刻見解。上昆近年連續(xù)三次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劇目的《班昭》《長生殿》《景陽鐘》的唱腔作曲皆出自其手。會上,戲曲中心總裁張鳴向他頒發(fā)了“杰出貢獻獎”的獎牌與證書,以表彰他長期潛心于昆曲理論研究和致力于昆曲劇目作曲實踐,并獲得重大的成就。會議旨在推進昆劇曲學的傳承和發(fā)展,關心昆劇青年創(chuàng)作群體的成長,探討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走出一條古典劇種賴以健康發(fā)展的正確之路。與會專家圍繞昆劇傳統曲學及其演出實踐中所遇到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一致指出,昆曲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高度結晶品,對于如何傳承、弘揚,應該抱著極其審慎的態(tài)度,在當下的創(chuàng)作中,既要不違背傳統的原則規(guī)范,又要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
由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聯合主辦,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承辦,上海工藝美術學會、上海工藝美術行業(yè)協會、上海工業(yè)美術設計協會、《上海工藝美術》雜志協辦的“激情紙藝——2015上海原創(chuàng)紙藝大展”日前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幕。在短短三個月的征集過程中,收到了來自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qū))、臺灣地區(qū)及瑞士等地紙藝家和愛好者創(chuàng)作的各類紙藝作品300余件。經專家評審組審議,最終選出近百件作品得以展出。與2009年舉辦的首屆上海原創(chuàng)紙藝展相比,本屆作品造型新穎、形式多樣,更富有創(chuàng)意和活力。剪紙、撕紙、刻紙、折紙、編紙、紙雕、紙偶、衍紙……藝術家們發(fā)揮聰明才智,用靈巧的雙手、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出一件件形態(tài)各異的紙藝作品。
由市文聯、上海劇協主辦、上海木偶劇團承辦的大型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藝術研討會日前在上海木偶劇團舉行。與會領導、專家圍繞“跨界·融合——從《花木蘭》探索創(chuàng)新看當代海派皮影的發(fā)展”的主題展開熱烈討論。與會專家認為,在劇本選材方面,該題材作為流傳至今的南北朝樂府詩,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值得弘揚傳頌。這部戲對孝道、家國都有詮釋,體現了文化化人、藝術養(yǎng)心,是對青少年有潛移默化教育作用的好作品;這是一部有追求的藝術作品,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皮影《花木蘭》作為多媒體和皮影的首次結合,打開了傳統藝術與現代舞臺結合探索之路,為其他藝術門類提供很好的樣板。會上,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就《花木蘭》的創(chuàng)排及獲獎情況作出詳細介紹?!痘咎m》導演胡雪樺、編劇汪浩、作曲金復載就相關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一一作了介紹。
由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主辦、上海靜安區(qū)合作越劇藝術傳承中心承辦的紀念越劇戚畢藝術合作65周年系列活動近日在滬舉行,旨在總結研討戚畢流派的藝術特點和風格,學習弘揚戚雅仙、畢春芳兩位前輩越劇藝術家的德藝風范,更好地推動戚畢流派藝術的保護傳承工作?;顒赢斕焐衔?,舉辦方假座靜安嘉里中心百美匯影城專場放映了高清越劇電影《白蛇傳》。根據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神話愛情故事創(chuàng)作的同名越劇《白蛇傳》,為越劇一代宗師戚雅仙、畢春芳的經典保留劇目,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演到八十年代重排,幾經修改不斷提高,演出場次達千場,深受全國乃至海外觀眾們的喜愛。此次越劇電影《白蛇傳》在原有“戚畢”舞臺版《白蛇傳》的基礎上,保持了“戚畢”流派原汁原味的唱腔特色和藝術精髓;國內先進的3維電影技術的運用,使畫面更加豐富、特效更加逼真;以真假景的結合形式,使得戲曲的程式化表演更加流暢。當代戚派傳人、劇中扮演“白娘子”的金靜在影片中的唱做念打更是可圈可點,頗具神韻。當天下午,“戚畢流派的傳承和發(fā)展——紀念越劇戚畢藝術合作65周年研討會”在上海市文聯新落成的文藝會堂舉行。來自北京、上海的相關戲劇專家學者,越劇藝術工作者,戚畢流派藝術傳承者和愛好者近40人相聚一堂,就“戚畢流派合作65周年以來所取得的成果、影響及經驗”“戚畢流派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等話題展開研討。
由上海譯協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志聯合主辦,上海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發(fā)展中心和《中學生報》協辦的“外國文學進校園——中學生閱讀習慣養(yǎng)成”2015年系列活動圓滿落幕,頒獎儀式日前舉行。本次征文競賽圍繞“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主題,分初中組和高中組兩組進行,共收到稿件近千份。經由知名作家、文學批評家、各大高校學者、出版社和《中學生報》專家組成的評委會多輪篩選,兩個組別各有29份優(yōu)秀稿件獲得一、二、三等獎和優(yōu)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