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敏 趙志軍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健康教育對促進腦血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有效性。方法 90例腦血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 觀察組在其基礎上進行早期健康教育, 比較分析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78%, 對照組為80.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肢體功能與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健康教育對于腦血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健康教育;腦血栓;肢體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180
腦血栓形成是皮質支動脈粥樣或腦動脈主干硬化造成血栓形成、管腔狹窄閉塞和血管增厚, 引起腦局部供血中斷或血流減少, 腦組織缺氧缺血導致壞死軟化出現(xiàn)局灶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 是腦梗死最常見的一種類型[1]?,F(xiàn)將本院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來本院診治的90例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經(jīng)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腦血栓臨床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5例。觀察組男23例, 女22例, 平均年齡(61.8±5.9)歲;對照組男24例, 女21例, 平均年齡(62.1±5.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采取同樣的治療方式, 主要目的是抗血栓, 改善腦血液循環(huán), 保證神經(jīng)營養(yǎng), 治療期間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健康教育,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健康教育內容 ①患者住院后, 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 并根據(jù)其特點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 消除患者不安的情緒, 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 保證后續(xù)治療和護理的有效進行。指導患者家屬與患者交流, 使患者能真切感受到家人的支持, 提升患者應對疾病的信心, 促進患者的康復。②主動對患者進行疾病教育, 向患者講解腦血栓的相關知識, 包括發(fā)病原因、主要癥狀、治療方法、預防措施等, 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 向患者說明康復運動的重要性、具體實施方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 只有讓患者充分認識到康復對自身健康狀態(tài)的改善作用, 才會用心投入, 配合護理人員進行康復訓練。③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即將出院前, 對患者進行出院后指導, 告知患者堅持康復訓練對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積極性, 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掌握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 告知患者家屬要陪同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以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1. 2. 2 健康教育形式 ①通過為患者發(fā)放有關腦血栓疾病相關知識的書面材料或者圖片資料, 幫助患者提高對自身疾病的認識。②邀請神經(jīng)內科專家或者資深醫(yī)師對患者進行一對一指導, 近距離解答患者的所有疑問。③邀請專家對患者進行集中指導, 讓專家在了解患者情況后, 對患者康復訓練或者其他存在的誤區(qū)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糾正患者的錯誤, 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有效性。
1. 3 觀察指標 采用簡式評分法評價患者肢體功能, 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評價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2] 。
1. 4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肢體功能顯著提高, 生活能力大為改善, 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顯著降低;有效:肢體功能有所提高, 生活能力有所改善, 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有所降低;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或發(fā)生惡化, 肢體功能無恢復正常趨勢??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29例, 有效15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7.78%;對照組顯效22例, 有效14例, 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3947, P<0.05)。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功能評分和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肢體功能評分為(46.8±6.5)分, 對照組為(48.3±6.8)分, 治療后觀察組為(78.1±9.21)分, 對照組為(67.5±7.32)分;治療前觀察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為(18.8±6.2)分, 對照組為(18.1±5.6)分, 治療后觀察組為(12.1±4.3)分, 對照組為(15.6±4.2)分。觀察組肢體功能與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5216, P<0.05)。
3 討論
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有系統(tǒng)、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 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 減輕或消除對健康有影響的危險因素, 從而達到預防疾病, 促進健康, 提高生活質量的目標[3]。
本研究中, 在同樣治療的基礎上對兩組患者進行不同的護理方法, 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78%,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肢體功能提高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腦血栓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配以健康教育, 有利于提高有效率, 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降低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玉霞.腦血栓患者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4(14):216, 226.
[2] 王志強. 365例青年腦卒中患者病因及危險因素調查分析.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1, 14(3):59-60.
[3] 黃愛珍.腦卒中康復護理.醫(yī)學信息, 2014, 28(17):289-290.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