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立曉
背景:《將相和》這篇課文講述了廉頗與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故事,由“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讓我們在師生的討論中走進“完璧歸趙”吧。
(一)異彩紛呈“講信用”
師: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揭穿了秦王的陰謀,把和氏璧給帶回來了,藺相如是講信用的,熱愛祖國的。
生:秦王不講信用,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理屈,藺相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保衛(wèi)了趙國。
生:(突然站起)老師,藺相如也沒講信用,不值得我們學習。
師:(驚愕)為什么呀?
生:(接著說)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隆重的典禮,才能交出來。秦王在舉行典禮時,藺相如卻叫人把和氏璧帶回趙國了,這是不講信用呀?
師:(默然)這是機智……
生:機智,也得講信用呀?
生:(另一生)不這樣,秦王奪走和氏璧怎么辦?
生:(笑著說)等到舉行典禮時,他還可以“以頭撞璧”呀。反正秦王是喜歡和氏璧的,不忍心看到有人把它弄壞。
師:(點頭默許,夸贊)這不失為另一種方法。你給藺相如想到了一種又講信用,又能完璧歸趙的好方法。不錯,大家鼓掌。
生:秦王答應藺相舉行典禮時以城換璧,是不是也在揭穿藺相如不想交出和氏璧的計謀呢?
師:(意想不到)你說說這是怎么一回事呀?
生:秦王是一國之主,他應該知道藺相如指出和氏璧瑕疵是假,那么他也會料定藺相如是不會給他璧的,藺相如和他約定舉行典禮時交出,秦王答應了,這也是他的將計就計吧。
生:秦王也不簡單,他也挺聰明的。
師:(再次點頭)不,這不叫聰明,這叫狡猾。
生:為什么?
師:用在壞人身上這就是“狡猾”。
(二)“完璧歸趙”的真正原因
師:藺相如揭穿秦王的騙局,讓秦國“理屈”,完璧歸趙,從而保衛(wèi)了趙國。
生:老師,不對,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生:那是因為廉頗在趙國的邊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國的準備。
生(另一生):秦國還沒有準備好,軍事實力還不夠強。
生(另一生):趙國還很強大,秦國不敢進攻趙國。
生(另一生):課文的開頭“戰(zhàn)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可見秦國進攻別國是不需要理由的。過了幾年以后,秦國把趙國給滅了,那時秦國也沒有什么理由呀,也是個“理屈”呀,所以秦王不在乎是否“理屈”,之所以沒有進攻趙國,使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根本原因是趙國還沒有衰敗,而秦國此時實力還不足夠大,沒有準備好,或是還沒有十足的把握吧。
師:你們大家說的都很好,藺相如之所以能夠“完璧歸趙”,真正的原因是背后還有一個“強大的”趙國呀,是有趙國的廉頗藺相如“將相和”做堅實的后盾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的這一堂課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精神,使學生個性得到張揚,思維獲得發(fā)展的一個案例,敬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