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俐
語文課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思想內(nèi)涵,更要引導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表達,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語用”觀。所謂語用就是學生學習語文后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合理、妥貼地進行表達,并將已學過的字、詞、句、篇等內(nèi)容,根據(jù)語境的需要加以規(guī)范、恰當、個性的運用。主要包括詞匯、書面語、口語、篇章結(jié)構(gòu)、文章體裁等方面的內(nèi)容,以此為核心內(nèi)容的閱讀教學,我們稱之為“語用”教學。
要想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語用”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篩選資源是保證。小學語文這門學科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悉心研讀教材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把自己的閱讀所得全部作為教學的內(nèi)容,面面俱到不可能,要“取舍”,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保留其潔凈之美、簡約之美。那該選哪一瓢呢?
一、可以精選需要積累的詞句
語文學習是范例學習。大量的心理語言學的實例證明,流利地使用語言的能力來自儲存在人腦記憶中以往體驗過的大量語言范例。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蘇版三下)《槐鄉(xiāng)五月》,課文的語言如詩般美妙動人。比如,課后第三題的六個疊詞“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絲絲、香噴噴”,這種ABB式的詞語就值得歸類梳理,讓學生讀讀、品品、背背,可以豐富其語言積累,提高其認識事物的能力。再如,文中對稱句式的妙用,“‘嗡嗡嗡……小蜜蜂飛來了,采走了香的粉,釀出甜的蜜?!九九尽⒆觽兣軄砹?,籃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這兩句有聲有色,有花有果,有滋有味,值得作為范例讓學生背誦積累并仿寫。
二、可以精選需要品味的語言
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而學生只有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到語言的魅力所在,從而在以后的閱讀中關注語言,主動積極地去思考。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受能力,閱讀教學不能一味抓情節(jié),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式。比如,“……中午,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的槐花飯,清香、醇香、濃香……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xiāng)都浸在香海中了”。《槐鄉(xiāng)五月》這一段文字直接寫花香的詞就有六個:“香噴噴”“清香”“醇香”“濃香”“香氣”“香?!保阋娖湎?。此外,文中的“省略號”和“浸”字同樣讓人感受槐花香味之濃烈。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把玩一番。其次為了凸顯文本的核心價值,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語句、尋常詞語的豐富內(nèi)涵,讓學生多品味語言。比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蘇版五上)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人物平淡的語言、動作等描寫品評林沖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應該說“讓”是林沖的最本質(zhì)的品格。林沖“躬身施禮”“起身讓座”,是“禮讓”;被洪教頭奚落、羞辱了一頓,他不但不怒,反而連聲說“不敢,不敢”是“忍讓”;洪教頭掂起棒來,“耍了一陣”,大喝一聲:“來!來!”林沖說“請教了”,是“謙讓”;一交手,洪教頭舉起棒“劈頭打來”,三五回合后,林沖找了個破綻,卻只是“一掃”,洪教頭“撲”地倒地,而未受傷,是“寬讓”。
三、可以精選需要誦讀的內(nèi)容
人民日報社副社長、著名作家梁衡這樣介紹自己學習語文的經(jīng)驗:“大量閱讀還不夠,語文學習最基本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背書。要背下來,才能將眾多的資源轉(zhuǎn)化成自身的營養(yǎng)。”語文學習要讓學生學有所得,須誦讀(朗讀、背誦)。注重基礎知識的有效積累,比如,學完楊萬里的《小池》(蘇版6冊),可以設計:夏日,公園里鮮嫩的荷花在水面上剛露出尖端,便有蜻蜓歡悅地飛來立在上面。看著這情景,我不由吟誦道……仍以《槐鄉(xiāng)五月》為例,這么美的課文教師可以用煽情的語言激發(fā)學生誦讀:放眼望去——“槐鄉(xiāng)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仔細觀賞——“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的小辮”;用心聆聽——“‘嗡嗡嗡……‘啪啪啪……”;用力深吸——“……清香、醇香、濃香……”;趕快品嘗吧——“吃咸的,澆上麻油、蒜泥、陳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四、可以精選需要研讀的關鍵詞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我們對一個詞、一句話、一個細節(jié)描寫、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輕易放過,要細細體會它們的作用。俗話說得好,字詞有溫度,文字知冷暖。以《談禮貌》一課為例,朱師傅為周總理理發(fā),一不小心在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朱師傅深感不安,可是周總理只一句話就打消了朱師傅的顧慮。這句話非常神奇,里面肯定有大學問。細讀不難發(fā)現(xiàn),從提示語中的一個“安慰”可以讀出周總理的寬容;從“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沒有向您打招呼,還幸虧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讀出周總理不光寬容,還把責任全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了;從一句話連用了三個“您”,可以讀出周總理對朱師傅十分尊重。文章不是無情物,一言一句總關情。從簡樸的一句話里讀出了安慰,讀出了尊重,讀出了學識,文雅、和氣、寬容的周總理的形象在我們心中立起來了。這就是研讀文本的大學問,大智慧。
五、可以精選需要拓展的文本
新課標提出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缺乏這種能力的教師當然也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因此,凡與文本有關的,教師都應通過看工具書或上網(wǎng)查詢等方式積極查閱,解決心中的疑問,豐富教材的內(nèi)容。比如,我們教材中有一種文體,叫科普小品文,像四年級的《霧凇》,六年級的《大自然的文字》,三年級的《石頭書》等,這樣的文章科學性較強,備課時你必須查閱相關資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只有讓自己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面對突發(fā)的狀況,面對“異樣的聲音”,才不會驚慌失措,解決問題的手段才能靈活多變。
語文課堂上,點燃學生的是富有啟迪性的提示語,沉醉學生的是動情的誦讀,感動學生的是美妙的意境,豐富學生的是多姿多彩的語言。當前的語文課堂,只有把“語用”教學落到實處,才能奠定學生的表達基礎,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