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金
(安徽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
框架語義學視角下英漢人體詞的一詞多義研究
——以“head”和“頭”為例
黃金金
(安徽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框架是界定詞義的基礎,詞匯意義的理解要依據相關的認知框架和語義框架,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是詞義在框架內或框架間的認知轉移,隱喻和轉喻是其主要的認知操作方式。在英漢語中,人體詞“head”和“頭”均出現(xiàn)了普遍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研究發(fā)現(xiàn),“head”和“頭”的一詞多義實質上是一個詞在同一框架內或兩個以上的框架中具有不同的框架語義,是其語義發(fā)生在人體框架內以及人體框架與其他框架之間的認知轉移。認知具有相似性和相對性,“head”和“頭”的一詞多義模式受認知相似性和相對性的影響。
框架語義學;人體詞;一詞多義;認知框架
語言是一種世界觀,更是一種方法論。人的身體是認識世界的主體,表達身體各部位的人體詞語在認知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人體詞語表達的廣泛使用中,由于認知經濟性的需求和語言范疇化的發(fā)展,人體詞的語義不斷延伸,出現(xiàn)了普遍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本文從認知語義學出發(fā),以英漢語常用語料庫為依托,以Fillmore的框架語義學理論為視角,以“head”和“頭”為著力點,對英漢語人體詞“head”和“頭”的一詞多義進行語義分析和認知闡釋。
Fillmore在20世紀70年代將“框架”一詞引入語言學領域,提出了框架語義學(Frame Semantics),為語義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蚣苁强蚣苷Z義學的核心概念,是人類認知構建的一種手段,用來表述語言和經驗知識之間的結構關系。[1]
(一)從語義框架到認知框架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語言的意義研究受到非客觀主義語義學的關注,F(xiàn)illmore提出意義清單理論(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并開始關注“原型”概念在人類范疇化和詞匯語義描寫中的作用,認為詞語意義的定義和描寫要依賴的框架是以原型為基礎的各種標準化的場景。[2]“場景”在此既指視覺場景,也指基于具身體驗的各種抽象場景。這實質上是框架的場景意義觀,是針對詞義理解的“場景—框架”語義研究范式,這個階段的框架主要是指語義框架。[3]一個語義框架就是框架內概念的一系列圖式推理結構,通過語言常規(guī)同詞項相聯(lián)系。[4]語義框架是為詞義理解提供背景和動因的概念結構,為詞項意義的語義選擇提供了概念基礎?;凇皥鼍啊蚣堋狈妒降恼Z義框架為語言意義理解,尤其是詞匯語義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
框架與場景相結合,界定了語義和詞義理解的語義框架;框架與原型、圖式等概念結構相聯(lián)系,為框架語義學的認知轉向作了理論鋪墊。Fillmore首次提出:“在闡明語言系統(tǒng)時,不僅要描寫其語法和詞匯,還要描寫認知和互動‘框架’?!盵5]而后,F(xiàn)illmore又進一步將框架視為一種知識表征方式和圖式化的經驗結構。框架是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而不斷產生和被習得的,人類的實踐活動和認知體驗構成了圖式化的框架結構,新的經驗與已知的認知框架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框架賦值或產生新的框架。[6]他還提出了認知框架的語言習得觀,認為語言習得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獲得已熟悉經驗的語言編碼,另一部分包括習得新的概念(即框架)以及對其編碼的語言形式。[7]進而言之,學習一門語言要不斷習得大量的認知框架,并在這些認知框架內對概念結構和認知語義做出選擇、融合和調整。
框架語義學的“框架”由格框架(Case Frame)發(fā)展而來,經歷了由語義框架到認知框架的嬗變??蚣苷Z義學從語義框架到認知框架的認知轉向,使其成為認知語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語言意義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論取向。
(二)框架語義學與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之中。一般而言,一詞多義指的是一個詞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lián)的意義。認知語義學認為,詞的多義性可以借用認知模式推導,一詞多義緣由詞的基本義項通過范疇化、隱喻和轉喻的作用而發(fā)展了其他義項,轉喻和隱喻思維是詞的多義化的主要認知途徑。[8][9]框架語義學認為,一個框架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概念體系,要理解其中任何一個概念,就必須理解整個概念體系,介紹其中任何一個概念都會激活其他相關概念。[4]在Fillmore等人看來,框架是源于人類生活體驗的認知概念結構,是理解和界定詞義的基礎,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可以視為詞的語義通過換喻或隱喻從一個語義框架到另一個新的域(Domain)發(fā)生認知轉移的結果。[10]由此可見,框架語義學與一詞多義的闡釋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框架語義學為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Fillmore[1]指出了詞的多義性進行框架闡釋的三種主要模式:一是框架替換產生一詞多義,一個多義詞可以看成是一個詞語適合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框架。二是框架借用產生多義詞,通過框架借用使詞語獲得適合當前情景的新的框架語義,主要認知途徑是隱喻和轉喻。三是框架界定或重新給定產生詞義變化,確定新的框架或重新組織框架的激活環(huán)境會使同一框架下的詞語在形式不變的情況下產生新的意義。在Fillmore[7]看來,一個詞項是一個詞位和一個意義的統(tǒng)一體,也就是說,一個詞項和它所在的限制框架是統(tǒng)一體。這是因為,詞項、詞項的組合特性及詞項與其所在框架的其他詞匯三者統(tǒng)一存在于系統(tǒng)性的關系之中。詞匯的意義受其所在的框架限制,一詞多義緣于一詞處于多種框架模式之中,一個框架就是一種意義。[11]框架由框架元素組成,包含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一詞多義的理解應該以理解該詞所在的框架為前提。
綜上所述,詞匯意義的理解要以所在的框架為基礎,一個框架包含一種意義,一詞多義緣于一個詞適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框架,一個詞的多義性分析依賴于該詞的語義框架內各元素之間關系的確定及其語義框架之間關聯(lián)的認知分析。
(一)“head”和“頭”的體驗認知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來自我們身體所獲得的感知經驗?!敖≈T身”,人類總是借助于自身的身體部位對客觀世界進行體驗認知,借助于身體及其感知的經驗實現(xiàn)概念化和范疇化,人類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人類對身體的體驗認知包括整體系統(tǒng)和部分系統(tǒng)兩方面,不僅僅是身體本身,身體的部位也會被投射到語言系統(tǒng)之中?!叭f物是人”,人體作為整體被用來類比和認知萬事萬物,人體的各個部位也被用來比擬一些事物的形貌、位置或功能等相似的特征。[12]
“頭”部是身體重要的部位之一,其基本義指人身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身體的最前的部分。英語“head”的基本意義指人體部位,“head”及其表達方式一般用來指大腦、理智和智力等,通常被認為是人的理性思維和行為控制的中心。中醫(yī)稱“頭”為“精明之府”,頭部控制人的中樞神經和大腦思維,歷來被認為是人身體的核心部位?!邦^部”位于人體上方,包含大腦,由于其位置的突顯性和功能的重要性,“頭”在人體器官中處于首要的地位?!邦^”部人體詞語在英漢語言中的使用頻率很高,“head”和“頭”的體驗在經驗概念化的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人類語言和認知的發(fā)展,“頭”部人體詞語產生了豐富的一詞多義表達方式。下面將從框架語義學視角對英漢語言中“head”和“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進行認知分析。
(二)框架語義學視角下“head”和“頭”的一詞多義分析
框架語義學認為,框架是理解和界定詞義的基礎,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可以看作是一個詞匯充當多個框架中的不同的框架元素。詞義隨語境而變化,詞典編纂有其編排原則,不可能收錄所有的詞義和義項,不同詞典的收錄詞條也不盡相同。本文以“head”和“頭”的名詞義項為語料進行簡單詞義項的一詞多義分析,以詞典收錄的詞條為基礎,以語料庫為補充①,在歷時的基礎上進行共時分析。
1. 一詞多義分析:head
歷時變化是詞匯發(fā)展的一個基本特征,一詞多義是詞匯發(fā)展的歷時性特征的主要方面之一?!癶ead”最早源于原始日耳曼語“haubudam”,古英語中發(fā)展為“heafod”,意為“身體的上部”、“斜坡的上端”、“主要的領導或統(tǒng)治者”、“首都”等②。
綜合Collins Cobuild American English Dictionaries (CCAED 在線電子版,2015)和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CALD 在線電子版,2015)的查詢結果,現(xiàn)代英語中“head”的名詞義項主要有:
(1)the top part of the body in humans,etc.,or the front part in most other animals(人或動物的頭部);
(2)the head as a symbol for the individual(代指人);
(3)the head as a unit of counting(表示計量單位);
(4)the mind and mental abilities(頭腦,智力);
(5)someone in charge of or leading an organization,group(一個組織或群體的領導或負責人);
(6)the top part or beginning of something(事物的上端、頂端或前面的部分);
(7)the larger end of a nail,hammer,etc.(釘子或錘子的大的一頭);
(8)the obverse of a coin(硬幣的正面);
(9)the source or origin or beginning of a ri-ver or stream(河流的源頭);
(10)the projecting part of something(某物突出的部分,如針頭、收錄音機磁頭等);
(11)the top part of a plant where a flower or leaves or a large bud grow(植物莖梗頂部長花、葉子或花骨朵的部分);
(12)the main part of the phrase(句子的主要部分、核心)。
從辭源學角度可以看出,“head”的基本義是指義項(1)“人或動物的頭部”,其他詞義由基本義延伸而來。也就是說,“head”的詞典釋義是原型義(1)“頭”的典型性范疇特征衍生而來的。人們總是用熟悉的、已知的事物來認識陌生的、未知的事物,“head”的其他義項正是由其(1)原型義在人體框架內或與其他框架之間進一步范疇化和概念化而來的。
縱觀以上詞典釋義,不難發(fā)現(xiàn),義項(2)~(5)框架語義的延伸與轉移主要由義項(1)通過認知轉喻發(fā)展而來,即在同一認知框架內通過“接近”和“突顯”關系進行映射。義項(2)用“頭”來代指人,頭與其主體人不可分割,一個“頭”就代表一個人,是在人體框架內部分替代整體的認知轉喻;義項(5)也屬于認知轉喻思維模式,人的大腦神經中樞包含在“頭”中,控制著人的身體部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的“head”控制著某一群體。義項(2)和(5)用人體部位指代人,屬于認知轉喻作用下的人體框架內的一詞多義。義項(3)把“頭”用作計量單位,由于鄰近和突顯的關系,用來表示長度、高度或者數(shù)量,在人體框架中作量詞,也屬于部分替代整體。義項(4)用“頭”來表示“mind”和“mental ability”,因為智力是包含在頭腦的思維功能中的,是頭的一部分,用頭指代“頭腦、智力”是基于鄰近性的整體替代部分的認知轉喻。與義項(2)和(5)相比,義項(3)和(4)的詞義已不再僅局限于人體框架,而是存在著向非人體框架過渡的趨向。義項(3)可以理解為通過隱轉喻進入表量框架指代其他事物,義項(4)也可以解釋為通過轉喻后再隱喻進入思維框架來表示思維能力和智力。
義項(6)處于框架內與框架間的模糊范疇。從語義框架看,是人體框架映射到其他框架,但從認知框架看,義項(6)首先體現(xiàn)了“head” 部位在人體內的重要性,這體現(xiàn)了隱喻和轉喻的界面在“head”所屬的人體框架和其他框架之間的互動。
義項(7)~(12)的一詞多義主要是框架之間通過隱喻認知模式的映射發(fā)展而來的,是人體框架與非人體框架之間在認知相似性基礎之上的語義互動。隱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其立足點是相似性,包括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如(7)“釘子頭”和“錘頭”,(8)硬幣的“正面”,(9)“河流源頭”,(10)“突出的部分”,以及義項(11)和(12),這七個義項都與基本義項有物理或心理上的相似性,都是由原型義跨框架的隱喻映射,“頭”所在的人體框架被用來認知和習得其他框架,利用身體部位去認知外部事物體現(xiàn)了人類“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認知取向。[13]
2. 一詞多義分析:頭
人類具有相同的身體構造,在對客觀世界的感知過程中也會獲得相似的感知經驗,存在概念化和范疇化的相似性。然而,普遍性總是伴隨著特殊性。經驗是認知主體的主觀體驗,同一客觀對象的認知主體不同必然影響認知結果。
漢語中的“頭”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代,同稱詞為“首”,本義為“腦袋,人身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身體的最前面的部分”。[14]綜合分析《新華字典》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參照李瑛和文旭[13]的詞條分類,“頭”的常用義項主要有:
(13)腦袋,人身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身體的最前面的部分;
(14)頭發(fā)或留頭發(fā)的樣式:剃頭、平頭;
(15)事情的起點或終點:開頭兒;
(16)物體的頂端或者殘余部分:山頭、粉筆頭;
(17)以前,前面的:頭兩年;
(18)次序在最前,第一:頭等、頭號;
(19)首領:特務頭子;
(20)方面:他們幾個是一頭的;
(21)量詞,用于牲畜或者像頭的東西,表示約計、不定數(shù)量的詞:一頭牛,兩頭蒜,三天兩頭;
(22)作名詞、方位詞的詞尾:木頭、上頭;
(23)接在形容詞、動詞詞根后:甜頭兒、有聽頭兒。
可以看出,“頭”的原型義(13)也指“人或動物的腦袋,頭部”,我們用同樣的框架分析方法闡釋“頭”的一詞多義。由認知框架語義分析可知,與“head”的一詞多義框架操作相同,義項(14)(19)(20)的框架語義由(13)通過同一框架內的認知轉喻獲得,義項(14)用整體“頭”來代指部分“頭發(fā)、發(fā)型”,義項(19)突顯了“頭”的重要性,用“頭”加附著成分轉喻指“首領”,義項(20)通過認知轉喻的“鄰近性”將人體部位“頭”集中而構成詞義“一頭、一伙”。
義項(16)處于框架內與框架間的模糊范疇,既突顯了“頭”在人體內的重要性,又體現(xiàn)了人體框架到其他框架的隱喻映射,這也是隱喻和轉喻的界面在“頭”所屬的人體框架和其他框架之間的認知互動。義項(21)是用物體的類似“頭”特征來計量物體本身,是隱轉喻在人體框架和其他框架之間起作用,人體詞“頭”被用于其他框架的表量結構中。義項(15)(17)(18)的一詞多義機制主要是認知隱喻,人體框架的具身性是認識和表達抽象概念的基礎,人體框架中的核心詞“頭”被逐漸用來表達一些人體框架外的抽象概念,具體的“頭”的概念被用來理解“端點、起始、排名”等抽象概念。
義項(22)(23)中的“頭”位于名詞、方位詞、形容詞、動詞等詞后,“頭”的具體概念和義項經歷隱喻、轉喻等語法化操作之后進一步虛化,其語義發(fā)生了從人體框架向非人體框架的認知轉移。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認知具有相似性,人類的生活體驗和思維方式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認知具有相對性,人類的身體構造是相同的,但不同的認知主體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存在相對性,不同的認知群體對身體部位的體驗和概念化也必然存在差異性。在英漢語言中,“head”和“頭”的基本義都是指人的身體部位“頭部”,“head”和“頭”具有很多相似的表達方式,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相似的認知框架和語義框架,其一詞多義演變規(guī)律也有一些相似的特點。同時,不同語言對相同身體部位的語義構建具有差異性,受各自語言文化和認知框架影響,“head”和“頭”的語義衍生和一詞多義也具有各自的異質性,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框架語義特點。
一詞多義是一個詞的意義在框架內或框架間發(fā)生認知轉移的結果,隱喻和轉喻是主要的認知操作方式??蚣苁墙缍ㄒ辉~多義的語義和認知基礎,一詞多義的理解依賴于相關的語義框架和認知框架,詞匯義項從本義到引申義的延伸實質上是詞義在框架內或框架之間的認知轉移,其結果是一個詞在同一框架內或兩個以上的框架中具有不同的框架語義。總的來說,“head”和“頭”的一詞多義主要是圍繞人體框架發(fā)生的框架替換、框架借用和框架界定(或重新給定),是以“head”和“頭”的基本義項為源語義框架進行的語義衍生?!癏ead”和“頭”的一詞多義是其基本義項在框架內或框架間發(fā)生認知轉移的結果,一詞多義模式主要是隱喻、轉喻及隱轉喻互動的認知操作,并受認知相似性和認知相對性的影響。
注釋:
①參考的詞典主要有《牛津高階英語詞典》(2007)、《新英漢詞典》(2009)、《朗文當代英語詞典》(2004)、《柯林斯高階英語學習詞典》(2006)、《漢英大詞典》(2010)、《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12)、《新華字典》(2011),參考的語料庫主要有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北京大學漢語語料庫(CCL)。
②參見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http://www.etymonline.com/。
[1]Linguistics Society of Korea(ed.).LinguisticsintheMorningCalm[M]. Seoul: Hanshin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111-137.[2]Fillmore, C. 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M]// C.Cogen, et al(eds.).ProceedingsoftheBerkeleyLinguistic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123-131.
[3]Fillmore, C. Scenes and Frames Semantics[M]// A. Zampolli(ed.).LinguisticStructuresProcessing.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77:55-81.
[4]潘艷艷.框架語義學:理論與應用[J].外語研究,2003(5):14-18.
[5]Fillmore, C. 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J].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Conferenceo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LanguageandSpeech, 1976.
[6]Fillmore,C.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diSemantica, 1985, 6(2):222-254.
[7]Fillmore,C.J. & Baker,C.A. Frames Approach to Semantic Analysis[M]//TheOxfordHandbookofLinguisticAnalysi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8]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9]林正軍,楊忠.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歷時和認知解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5):362-367.
[10]Fillmore,C.& B.Atkins. 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M]// A.Lehrer & E.Kittay (eds.).Frames,F(xiàn)ields,andContrast:NewEssaysinSemanticsandLexicalOrganization. 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2:75-102.
[11]王勇.多義動詞的框架語義學闡釋——以動詞“代表”為例[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92-96.
[12]黃碧蓉.人體詞語語義隱喻性及其制動機制研究[J].外語學刊,2013(6):39-42.
[13]李瑛,文旭.從“頭”認知——轉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xiàn)象研究[J].外語教學,2006(3):1-5.
[14]馮凌宇.漢語人體詞語的演變特點[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5):588-592.
[責任編輯亦筱]
2015-12-30
安徽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費項目“認知框架視角下英漢語人體詞一詞多義的對比研究”(SRC2014411);安徽科技學院質量工程教學研究一般項目“具身認知語言觀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X2014106)
黃金金(1989— ),男,安徽蒙城人,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英漢對比、詞匯語義學。
H313
A
1008-6390(2016)05-00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