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池塘鳊魚高密度養(yǎng)殖技術
○王春華
鳊魚因其肉質嫩滑,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而鳊魚食性廣和適應能力強的特點,完全適合池塘的高密度飼養(yǎng),從而達到豐產增收的目的。筆者實地采訪了杭州地區(qū)一些鳊魚養(yǎng)殖戶,現將池塘鳊魚高密度養(yǎng)殖技術介紹如下,供廣大養(yǎng)殖者參考。
清池消毒是滅菌除野的一項重要措施,既利于病害防治,又利于增產增效。入冬前排干池水,清除并焚燒池邊雜草,以燒死草種和蟲卵。挖除池底過多淤泥,保留淤泥厚度10cm左右,凍曬池底整個冬季,以疏松土壤表層,改善通氣條件,加速底泥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開春后向池內注水0.8~1.0m深,用生石灰或含氯30%的漂白粉消毒,用量分別為125~150kg/畝和15~20kg/畝,以殺滅病原菌、寄生蟲、野雜魚等敵害。
魚種放養(yǎng)前5~7天向池內投施生物有機肥(主要成分為肥水菌群、光合細菌、芽孢桿菌、乳酸菌、酵母菌和固氮菌等),施肥量為10~15kg/畝,以培育浮游生物,為即將入池的魚種提供天然餌料。在養(yǎng)殖過程中,每隔10~15天再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主要成分為氨基酸、動植物蛋白、多種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追施量為1.0~1.5kg/畝,以滿足浮游生物的營養(yǎng)需求,增加其繁殖速度和密度。
鳊魚為高密度主養(yǎng)魚,放養(yǎng)平均規(guī)格為20尾/kg,密度為1800尾/畝,時間是3月10日。鯽、鰱、鳙魚為配養(yǎng)魚,放養(yǎng)平均規(guī)格分別為25尾/kg、6尾/kg、4尾/kg,密度分別為650尾/畝、100尾/畝、50尾/畝,放養(yǎng)時間是4月6日。放養(yǎng)的魚種要求品種純正,規(guī)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魚種入池前需用3%~5%食鹽溶液或15~20mg/L高錳酸鉀溶液藥浴10分鐘左右,以殺滅體表病菌和寄生蟲,防止將病原體帶入池內。
投飼臺搭建于池岸北側中間部位。臺面伸向池內水面2~3m,高出最高水位30cm左右。投飼機安裝在伸向池內臺面的頂頭。在投飼機前方用20目網片圍成1個20~30㎡的方形食場,網片下緣入水40~50cm深,上緣用直徑為15cm左右的PVC管子做浮子,以防飼料隨風飄散。該試驗塘口在食場內安裝了1臺浮動式微孔曝氣增氧機,以增強池魚食欲,提高消化吸收率,加快生長。從鳊魚種入池第二天起,開始投喂鳊魚膨化料,馴化時間設置為20~30分鐘,拋撒頻率為6~9秒。養(yǎng)殖前期投喂的飼料蛋白含量為32%,粒徑為2~3mm,日投喂3次,投飼率為2%~3%;養(yǎng)殖中期投喂的飼料蛋白含量為30%,粒徑為3~4mm,日投喂3~4次,投飼率為4%~5%;養(yǎng)殖后期投喂的飼料蛋白含量為28%,粒徑為4~5mm,日投喂2次,投飼率為3%~4%。具體的投喂量應視天氣、水質、攝食和生長情況靈活掌控。在養(yǎng)殖過程中,還應適當投喂部分青飼料(前期為浮萍,中、后期為蘇丹草)。青飼料于上午投喂,投喂量以當天吃完為宜。適當投喂一些青飼料,可減少鳊魚體內脂肪積累,促其健康生長。
每7~10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cm深;每10天左右換水1次(高溫季節(jié)每5~7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20%~30%,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cm左右。調節(jié)酸堿度在7.5~8.5之間,保持池水呈弱堿性。當酸堿度低于7.5時,全池潑灑生石灰,1m水深用量為10~15kg/畝;當酸堿度高于8.5時,全池潑灑pH值降解劑(主要成分為植物多糖、酶、pH值降解因子等),1m水深用量為200g/畝。氧氣是魚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保持池內充足的溶解氧,是促進高密度養(yǎng)殖魚類快速生長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該試驗池增氧機上安裝了溶氧控制器,設置了溶氧的上、下限控制值,實現增氧設備的自動開、停機,保持池水溶解氧在5mg/L以上,滿足養(yǎng)殖魚類的生理需求。在增氧機因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時,可采取拋撒粒粒氧(主要成分為過碳酸鈉、過氧化鈣,活性氧≥13.5%)的應急措施,用量為0.5~1.0kg/畝。每15天潑灑1次濃縮EM精華素(主要成分為細胞激活素、濃縮乳酸菌、嗜酸乳桿菌、酵母培養(yǎng)物及有機酸、光合細菌、枯草芽孢桿菌、有益微生物、氨基酸、小肽、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用量為200~250g/畝,以調優(yōu)水質。每30天拋撒1次底改活菌顆粒(主要成分為枯草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硫化細菌、沸石粉、鈣質、腐植酸鈉、EDTA、增氧物質),用量為1kg/畝,以修復底質環(huán)境。
堅持“防病為主、治病為輔”的方針,將魚病防治工作貫穿于飼養(yǎng)的全過程,切實做到“無病早防、有病快治”,嚴格控制魚病的發(fā)生和蔓延。養(yǎng)殖期間,每7~10天對投飼區(qū)域潑灑1次二氯異氰尿酸鈉(含氯60%)溶液,濃度為0.5mg/L,防止細菌的大量滋生。6-9月份,每15天潑灑1次強力菌毒殺(主要成分為戊二醛,規(guī)格為20%),用量為200克/畝,防治細菌性疾病。7-9月份,每30天投喂1次用0.03%大蒜素(三硫二丙烯含量為60%)配制成的藥餌,每次連喂3~5天,防治腸炎病。5-8月份,每30天使用1次敵魚蟲(主要成分為百部、貫眾、苦參、川楝子、食鹽等),用量為200~300g/畝,防治寄生蟲病。飼養(yǎng)期間魚類一旦發(fā)病,應快速診斷治療,將病害消滅在“萌芽”之中,將損失降至最低。
堅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根據池魚的活動、攝食、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投飼量。定期檢測水溫、透明度、溶解氧、酸堿度及氨氮含量等,若發(fā)現水質變壞,應及時采取改良調優(yōu)措施,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經常檢查增氧機、投飼機、抽水機的運行情況,若發(fā)現故障,應及時搶修或更換。平時應認真填寫塘口記錄,詳細記錄天氣、水溫、水質、魚種放養(yǎng)、投飼、施藥、捕撈和銷售等情況,以便總結提高。
(通聯(lián):310022,杭州市農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