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扣
簡述蒙醫(yī)基本理論及“赫依”“協日”“巴達干”
●烏蘭扣
蒙醫(yī)學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和世界傳統(tǒng)醫(yī)學領域內的一門具有特色的醫(yī)學體系,其基本特點是這門傳統(tǒng)醫(yī)學賴以經久不衰,并在千年歷史進程中為廣大北疆各族人民的醫(yī)療保健事業(yè)做出重要的貢獻。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蒙古人民與疾病做斗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也是一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醫(yī)學科學。下面我將以蒙醫(yī)基本理論和“赫依”、“協日”、“巴達干”方面簡單論述一下我的觀點。
蒙醫(yī)學的基礎理論是在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蒙古民族的社會、經濟、生活習俗和蒙古地區(qū)地理、氣候特點以及傳統(tǒng)蒙醫(yī)學臨床經驗,是蒙醫(yī)理論產生和發(fā)展的主要基礎。到了13世紀初隨著蒙古帝國的建立,傳統(tǒng)蒙醫(yī)也進一步發(fā)展。蒙古醫(yī)學中,有一些獨特及很有特色的理論區(qū)別于中醫(yī),比較典型的是“赫依”、“協日”、“巴達干”及“三根”、“七素”理論。蒙醫(yī)以“赫依”、“協日”、“巴達干”三根要素的關系來皆是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
(1)“赫依”?。河捎诰窬o張,憂慮過多,房勞不節(jié),飲食勞倦,言多傷氣,吐瀉,失血過多等原因,人體失去正常“赫依”的功能,使機體出現神經衰弱、神志異常、健忘、疲倦無力、無規(guī)律性疼痛、頭昏、耳鳴、麻木、抽搐、癱瘓等癥狀。其中“赫依血”病是“赫依”失去正常功能或“血”失去正常功能,“赫依”與“血”相互不和而形成的疾病??沙霈F疲倦無力、頭昏、眼花、目赤、血壓不穩(wěn)、口渴等癥狀;“心赫依”病是“赫依”病影響心臟正常功能所致的病癥。可出現心悸、心慌、胸脹、煩躁不安、唉聲嘆氣、神昏譫語、頭昏、目赤等癥狀;“腎赫依”病是“赫依”失去正常功能而影響腎臟或使腎臟失去正常功能所致的病癥。可出現耳鳴、耳聾、眼花、眩暈、陰囊潮濕、疲倦無力、腰腿冷痛等癥狀。
(2)“協日”病:正常人體各器官的熱都歸于“協日”,類似于陽性?!皡f日”與肝膽有著密切關系。它的正常功能是滋陰生養(yǎng),振奮精神,強智,生志,消化食物。過于疲勞,氣候炎熱干燥,烈日暴曬,跌打損傷,過用咸、酸、辛辣、煙、酒、脂肪、肉食等原因使“協日”失常,出現黃疸、口苦、胃酸、嘔吐、煩渴、熱瀉、精神狂躁等癥狀。其中,“胃協日”病是出現胃部的熱證,出現胃酸過多、食欲不振、消食作痛等癥狀;“協日痞”病是肝膽或腸道所分泌物未能正常分泌而形成痞塊,可出現黃疸、口苦煩渴、局部劇痛、食欲不振、煩躁不安等癥狀。
(3)“巴達干”病。“巴達干”是正常人體的一種粘液狀營養(yǎng)物質。 它和體內的 熱性和寒性相互有緊密的關系?!鞍瓦_干”在人體內起著滋潤皮膚、潤滑關節(jié)、使人剛正耐心的作用。如果休息過度,過分飲用甘、苦、澀味食品和冷食、油膩、不易消化的食品以及坐臥濕地,過度受寒等因素引起“巴達干”失常,可出現痰多、惡心、嘔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脹胃痛、腰腿酸痛、瞌睡、白帶多、肥胖等癥。蒙醫(yī)學中的“赫依”含有氣、風、神經、經絡之意,屬中性,助陽則陽盛,助陰則陰盛;“協日”含有火、熱、膽之意,屬熱性;“巴達干”含有津液、寒、痰之意,屬寒性。視為人體之本,概括為陰、陽、氣。蒙醫(yī)以“七素”(塔朱日)作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它是水谷精微、血、內、脂、骨、髓、精液統(tǒng)稱為七要素?!昂找馈?、“協日”、“巴達干”與“七素”之間有著相互相存的密切關系。
成吉思汗統(tǒng)一了遼闊的大漠南北各部落,13世紀初建立了蒙古帝國,蒙古社會進入了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歲蒙古帝國的興起和強大,同國內各兄弟民族,特別是同漢、藏族之間的來往更加密切,與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等國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隨之開始,蒙古族經濟、文化得到全面發(fā)展蒙醫(yī)激進療法及臨證用藥、理論、實踐等各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與提高。18世紀,蒙醫(yī)學家伊喜巴拉珠爾在《甘露匯集》中首次提出了“六種基本病癥”理論 —— 赫依、協日、巴達干、血液、協日烏蘇、粘蟲等蒙醫(yī)獨特的“六基證”理論。
在中國,我們的醫(yī)療體系很復雜,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五十六個民族都積累了自己的臨床經驗,蒙醫(yī)也不例外,那么它的保健方法有哪些呢?蒙醫(yī)藥是蒙古族豐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yī)以“三根”學說為主要理論基礎(三根——赫依、協日、巴達干),同時還包括陰陽五行、五元學說、七素及六基證學說。蒙醫(yī)在治病防病上,主要是從飲食、起居、藥物和外治四方面入手。蒙藥學的理論有五行及六味、八性、十七效之說。認為萬物之生機源于五行:地(土)、水、火、風(氣)、空(天)五行為藥物生長提供土壤、水份、光照等條件,藥物的味、性、效亦源于五行。
針對“赫依”、“協日”、“巴達干”三大類疾病的不同特點,其治療原則及療法、用藥大致如下:
“赫依”病:由赫依偏盛而引起的諸病癥的共同癥狀為哈欠,伸腰,惡寒戰(zhàn)栗,腰髓關節(jié)酸痛,游走性刺痛,空嘔,五官功能減弱,消瘦,皮膚發(fā)黑,活動時周身疼痛,多在空腹,受風寒侵襲,以及黎明或下午2~6時發(fā)作。治療原則:補益正精鎮(zhèn)赫依,活氣血,并根據疾病的不同類型隨證施治。藥物一般用阿魏三味湯、沉香四味湯等藥;進食骨湯、陳紅糖、大蒜等。 “協日”?。罕举|上屬熱癥。諸病總的癥狀為口苦,燒心,頭痛,發(fā)燒,局部固定性刺痛或作痛,顏面及全身皮膚微黃,腹部膨大,吐瀉膽汁,脊椎第二節(jié)等處希拉主穴有壓痛,在中午、午夜時出現病痛加劇現象。治療原則:一般在飲食、起居和藥物等方面,施以涼性療法,宜先調胃火扶正精,清協日和血熱之邪,并用攻瀉劑及放血療法等隨癥施治。藥物可投六雄湯、苦參六味湯、柿子六味散、查干榜十三味散、檳榔四味散、胡連十六味散等攻瀉劑?!鞍瓦_干”?。阂磺泻Y之根源為巴達干。巴達干增盛所致諸病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心或嘔吐,胃脹悶,噯氣頻作,味覺不敏,身感沉重,情志懈怠,神志迷糊常有寒冷之感,食后或陰天潮濕時易發(fā)作,尤以晝夜兩者之初(早晨及晚間6~10時左右)發(fā)作較多。脊椎第三節(jié)及胃穴等巴達干主穴有壓痛。治療原則:以溫熱為宜,消除巴達干為原則,并隨癥施治。藥物一般用光明鹽三味湯和光明鹽四味湯、紫硇砂五味湯等劑酌情服用。散劑:甘草十四味散,青龍二十六味散等。外治方面,為了扶振胃火、清除巴達干,據病情,可在脊椎第三節(jié)、第十二節(jié)穴、胃前三穴等巴達干總穴施以針刺或艾灸或熱敷。內服胡椒、蜂蜜為宜。蒙醫(yī)飲食分為食物和飲料兩大類。 食物類包括糧食類、肉食類、油脂類、乳食類、蛋類、水果類、蔬菜類、熟食類和調味品等共9大類;飲料包括水類、奶類制飲料、茶類、酒類等4類,總計包括近200種飲食。開發(fā)利用蒙醫(yī)飲食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如:在蒙醫(yī)飲食療法理論基礎上,對“酸馬奶療法”的研究已由傳統(tǒng)制作工藝、實驗研究提高到臨床應用的研究上。 酸馬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種氨基酸等營養(yǎng)成分。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都證明了酸馬奶對高血壓、冠心病、癱瘓、肺結核、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病有神奇的療效。
蒙醫(yī)治病方法除藥物治療以外,還有傳統(tǒng)的灸療、針刺、正骨、冷熱敷、馬奶酒療法、飲食療法、正腦術、藥浴、天然溫泉療法等。據史料記載,從13世紀到17世紀初,廣大蒙古地區(qū)出現了不少民間醫(yī)療方法及方藥,比如酸馬奶療法、瑟必素療法(即牛羊等動物胃內反芻物做熱敷的一種熱置療法)、礦泉療法、灸療法、拔火罐療法、正骨療法、飲食療法以及民間用藥方法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蒙古族民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句民間諺語:“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藥之源,源于白煎水?!敝T如奶食、肉食、骨湯之類,只要食用適當,都可以起到滋補、強身、防病、治病的作用。這是古代蒙古人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飲食療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也有這方面的記載。
蒙醫(yī)藥是蒙古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蒙醫(yī)藥以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經驗和確切的療效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蒙醫(yī)療法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臨床應用日趨廣泛,并正在利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研究和逐步加以提高。
(作者單位: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彥諾爾公蘇木豪斯布爾都衛(wèi)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