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龍交,敖 文
(1.富源縣十八連山鎮(zhèn)農(nóng)業(yè)綜合服務(wù)中心,云南 富源 655507;2.富源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云南 富源 655500)
魔芋高壟單行栽培是在常規(guī)栽培的基礎(chǔ)上,把栽培行做成壟形成墑,魔芋種在墑面頂部中間部位的一種栽培方式。其優(yōu)點:一是能適時排澇排漬,解決了魔芋喜水又怕漬澇的問題;二是通風(fēng)、透氣,適宜密植,能有效提高產(chǎn)量,一般能增產(chǎn)20%~40%;三是便于田間管理,為魔芋中耕培土、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提供通道,不至于損傷魔芋植株,減少病蟲害的危害;四是將土壤表面由平面形改為波浪形,擴大土壤表面積30%以上,從而增加了太陽光能的截獲量,白天升溫快,夜間降溫也快,晝夜溫差加大,有利于有機物的轉(zhuǎn)化與積累;五是增厚耕作層及魔芋覆土厚度,能有效防止土層板結(jié),改善土壤通氣性,壓埋雜草,有利于魔芋塊莖的膨大。[1]
魔芋種植宜選擇背風(fēng)向陽、排水通暢、土層深厚、疏松肥沃,且富含有機質(zhì)的中性偏酸的沙壤土地塊。魔芋最忌連作,最好選擇前茬種植玉米、小麥等禾本科作物的田塊,切忌與薯芋類(馬鈴薯、芋頭等)、茄科類(辣椒、番茄、烤煙等)作物連作及間作套種,否則病害發(fā)生較重[2]。
冬季深耕曬垡時,每667 m2施農(nóng)家肥或腐熟喬灌木落葉2 500~4 000 kg,然后將肥料深翻入30 cm以下土層,使其充分腐熟在耕作層,培肥地力。播種前,重新對地塊進行深耕、細(xì)耙、碎垡,使活土層達(dá)30~40 cm,然后平整地塊,清除雜草。
為保證遮陰效果,一般朝南北向開墑,40 cm一墑,把墑兩邊的土培到墑的中間,墑的兩邊自然形成溝,溝寬20 cm,壟高20~30 cm、壟下底寬40 cm、上口寬30 cm,地塊邊溝深50 cm,中心溝深40 cm,做到壟溝、中心溝及邊溝相連相通,確保雨水較多時排水暢通,雨住田干。
種芋要選擇本地大面積推廣的品種,一般種芋質(zhì)量在150~250 g。種芋要求形體飽滿,表面光滑,上端口淺,窩眼要小,頂芽粗壯,色澤正常,無病無傷。
播種一般選擇清明、谷雨節(jié)令前后種植最好。播種時邊種邊打塘(穴),提前打塘,會造成塘土過干,影響魔芋后期生長。種植時沿墑面每隔30 cm打一個塘,塘口直徑15 cm,塘深15 cm。株距30 cm,行距60 cm,保證每667 m2不低于3 700塘。
為防止種芋與肥料直接接觸,需采取一播種,二覆土,三施肥,四覆土的操作步驟。穴播方式種植,每穴1個種芋,頂芽傾斜30~45°角朝上,以防止芽窩積水,感病爛種,不利于出芽和正常生長。然后在種芋上蓋細(xì)土3~5 cm,隨后施種肥,667 m2用鈣鎂磷肥或普鈣30 kg、鉀肥20 kg、三元復(fù)合肥50 kg,互相拌均后,沿塘內(nèi)四周環(huán)狀施入,最后覆土3 cm以上,以把肥料完全隱蓋為準(zhǔn)。
在出苗后、展葉前,可追1次催苗肥,一般667 m2施三元復(fù)合肥20~30 kg及鉀肥10 kg,對水澆施或撒施在距離魔芋莖基部10 cm左右的地方。魔芋葉蓋地后用0.5%磷酸二氫鉀作葉面追肥噴施2~3次。
魔芋出苗后、展葉前,將割來的青蒿及林間落葉覆蓋于廂(畦)面上,厚度5~10 cm,然后在覆蓋物上稀疏覆一層薄土,同時要清理好邊溝、中溝及廂溝,隨時保持溝渠的通暢,確保溝渠和墑面無積水。
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除了嚴(yán)格進行種芋消毒外,在發(fā)病初期就應(yīng)立即用藥劑防治。魔芋的蟲害較輕,防治較為容易;病害主要有軟腐病和白絹病兩種,尤其軟腐病危害嚴(yán)重,造成損失極大[3-4]。
首先,發(fā)現(xiàn)病株立即拔除,遠(yuǎn)離地塊深埋,以減少病菌遺留土中,并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灌塘消毒。二是667 m2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粉劑每克對水30 kg噴施魔芋葉面及莖稈。三是667 m2用70%敵克松500~600倍液澆潑植株基部,每7~10 d進行1次,連續(xù)用藥3~5次。
每667 m2用井崗霉素或農(nóng)抗5102殺菌劑100 g對水60 kg噴施魔芋植株基部,藥效可持續(xù)25~30 d;或用多菌靈200 g對水60 kg噴施魔芋植株基部,每隔7~10 d進行1次,連續(xù)3~5次。
魔芋自然倒苗1周后即可采收,應(yīng)選晴天時采挖,有利于種芋晾曬儲藏。采挖時應(yīng)視地上植株枯萎部分的高度和莖粗,判斷地下球莖的大小,這樣就能減少采挖時的人為破損,提高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