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香蘭
摘 要: 作者針對朝鮮族中學漢語學科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問題,結合平時的上課實例發(fā)表了一些感悟。并對當前閱讀教學的反思,以及怎樣克服閱讀教學面臨的問題,以后教師的教學方向闡述了一些觀點。新課程理念下怎樣組織好閱讀教學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 初中漢語 閱讀教學 教學構想
在初中漢語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它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開闊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都有重要作用。同時,閱讀教學的成敗往往影響漢語教學效率的高低。如何進行閱讀教學改革,如何真正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如何凸顯閱讀教學的個性美,一系列問題亟待我們進行深入探索。
一、當前閱讀教學面臨的問題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在民族初中教學中一直處于較尷尬的位置。因現(xiàn)在普及電視、網絡等的因素,學生接觸漢語言的機會較多。學生之間平時說話時也用漢語交流,但這些只能停留在簡單的對話水準。真正有內涵地理解文章內容就困難一些。
閱讀理解對每一個學生,尤其是一名少數民族學校的學生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這關系到他在大學時能否和其他民族的師生,尤其是漢族師生良好溝通和學習的問題。漢語課程標準對初中漢語閱讀和擴展閱讀提出了較高的標準和要求。這就要求漢語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然而,反思當前的閱讀教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不少問題:
1.學生讀書,感悟少,教師提問,分析多。
大部分教師把本應該是個性化、情感化、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演繹單純的內容分析,重理性輕感性,重認知輕情感,重學得輕習得。
2.學生自主探究少,教師牽引灌輸多。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在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課堂氣氛非?;钴S。但細想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表面的熱鬧下卻有不少弊端;真正能夠參與課堂活動的只是少數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真正動起來,教師并沒有真正重視學生的個人體驗與理解,往往是通過預先設計好的一連串追問代替學生的思考。這其實是一種填鴨式的機械被動的學習。
3.學生缺乏興趣,教師忽略培養(yǎng)。
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沒有主動閱讀的興趣,也沒有正確的閱讀態(tài)度和方法,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讀書的方法。
二、對新課標下閱讀教學的構想
1.激發(fā)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只有具備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會積極主動地閱讀,才會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不斷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仔細觀察了學生對每篇文章的反應。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大自然展現(xiàn)的是姿態(tài)各異的繽紛世界。有些女生喜歡讀矛盾的《白楊禮贊》中優(yōu)美的詩句,教師便為學生配樂朗讀,增添情境。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聆聽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學會從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領悟到黃土高原一睹那樸質、堅強、力爭上游的白楊樹。有的男生欣賞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教師便引導學生思考《人類歷史上,血與火的戰(zhàn)爭爆發(fā)給人類帶來了什么?》及聆聽300個孩子臨死前的渴望和吶喊是什么?將透過一位法國婦女超凡的勇氣和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兩支結婚花燭,看到人類的公理、正義、人道的無所不在,從而領略人性的魅力,獲得有益的啟示。注意把握課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對文中感人至深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語言,要有自己的感悟和評價,還要努力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不斷提高閱讀水平。
2.加強朗讀教學。
在閱讀過程和閱讀方法上,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閱讀必須朗讀,這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要“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要求,是不能相互分割的,是不能分開來要求的,而是以一貫全面落實。朗讀是運用有聲語言進行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閱讀活動。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述,不聞學生朗朗書聲的閱讀課,不是好的漢語文課。
通過舉辦各種朗讀活動,激發(fā)閱讀興趣。我校每學期進行朗讀比賽,班級每個學生都參與閱讀朗誦比賽,選拔后參加全校的詩歌朗誦比賽。學生參與熱情很高,在比賽中領會到了朗讀的別樣魅力,點燃了朗誦激情。
3.注重略讀和瀏覽。
閱讀方法是朗讀、默讀、精讀、略讀和瀏覽方法的整合?!奥宰x”和“瀏覽”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讀。略讀是側重于主要內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瀏覽是側重從閱讀材料中查找所需要的內容或關鍵信息。
學習開始階段,讓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教師提出一定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在深入學習時,教師提出文本的質疑。閱讀課文,找出教師所列的思考題答案,同時提出文本的質疑。在進行學習總結時,講解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解決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三、有待解決的問題——突出課外閱讀
漢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的幾篇文章,學生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各種知識,日積月累,才能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文化素養(yǎng)。教師應組織學生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我們必須選擇最有價值的、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二是要求學生每天閱讀一至兩篇文章,閱讀時間大致為40分鐘。我們學校規(guī)定每天中午時間是閱讀時間,漢語課代表的主持下完成閱讀活動。讀完文章,學生以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討論,氣氛很活躍。
總之,漢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萬卷書”,積淀豐富的文化底蘊,才能全面提高漢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國朝鮮族教育.延邊教育出版社,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