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欽(福建省漳平市官田鄉(xiāng)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福建漳平364400)
?
不同類型葉面肥噴施鐵觀音茶樹效果對比試驗
陳宗欽
(福建省漳平市官田鄉(xiāng)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福建漳平364400)
摘要:通過對官田鄉(xiāng)普遍使用的愛多收、氨基酸復合微肥、磷酸二氫鉀、髙樂葉面肥、46%尿素等五種不同類型的葉面肥進行對比試驗表明,當?shù)厥褂玫娜~面肥對鐵觀音茶葉增產效果明顯;但愛多收、氨基酸復合微肥、髙樂葉面肥、46%尿素四種葉面肥對鐵觀音加工毛茶茶葉品質有一定的負面影響。茶樹噴施葉面肥后,茶樹物候期提前3-5天,芽頭增多,百芽重增加,從而達到增產效果,但也使葉片變寬大,芽葉節(jié)間變長,不利于烏龍茶的曬青、搖青、走水做青工藝,從而影響鐵觀音品質。
關鍵詞:葉面肥;茶葉;產量;品質
漳平市官田鄉(xiāng)位于漳平市東南部,其東南與華安接壤,西北與永福毗鄰,地理位置緊靠閩南“金三角”。官田鄉(xiāng)地處南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為紅黃壤,pH值4.5~5.5之間,具有適宜茶葉生產的有利條件。官田鄉(xiāng)2005年開始較大規(guī)模種植鐵觀音,現(xiàn)有茶園面積2.6萬畝,茶葉初制廠633家,產量2000多噸,產值近2.2億元。茶葉是官田鄉(xiāng)最大宗的經濟優(yōu)勢農產品,是官田鄉(xiāng)農業(yè)支柱產業(yè)之一,近三分之一的農民收入來源于茶葉產業(yè)。為提高茶葉產量、品質,官田鄉(xiāng)茶農使用茶葉葉面肥非常普遍,茶葉葉面肥種類繁多,茶農在使用葉面肥上存在盲目性。為科學指導茶農使用茶葉葉面肥,2014年秋季對當?shù)仄毡槭褂玫娜~面肥進行對比試驗?,F(xiàn)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供試材料
供試茶園:漳平市官田鄉(xiāng)官田茶葉專業(yè)合作社茶園(地點官田鄉(xiāng)官西村佛阿嶺,海拔860m左右,土壤為紅黃壤,pH值4.6-5.1之間,土壤肥力狀況、灌溉條件基本一致、品種為8年生鐵觀音,樹高70cm,樹幅90cm,覆蓋率75%,茶樹種植密度、長勢基本一致)
供試肥料:愛多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葉面肥、日本旭化學工業(yè)株式會社生產),“農技牌”氨基酸復合微肥(北京中農技綜合開發(fā)中心生產),磷酸二氫鉀(大量元素P、K葉面肥、上海永眾農資公司),髙樂葉面肥(復合營養(yǎng)元素葉面肥、美國GROW MORE INC公司生產),46%尿素(大量元素N葉面肥),清水對照。
1.2試驗方法
1.2.1處理設置
處理A:愛多收9000倍,處理B:“農技牌”氨基酸復合微肥500倍,處理C:磷酸二氫鉀500倍,處理D:髙樂葉面肥500倍,處理E:46%尿素200倍,處理F:對照清水(CK)。
1.2.2實驗設計
本試驗為大田生產性觀察試驗,設6個試驗點,不設重復。每個試驗小區(qū)面積666.6m2,6個處理分別為隨機排列,各個處理間設一隔離行。
1.2.3試驗方法
春茶噴施兩次:2月底采摘面修整完進行第一次噴施,3月中旬茶芽萌動為米粒狀時噴施第二次;秋茶噴施兩次:8月初暑茶采后,采摘面修整完進行第一次噴施,8月下旬茶芽萌動至米粒狀時噴施第二次;噴施方法:用“3WBD-16型”智能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茶樹篷面上至肥欲滴為主。1.2.4田間管理
6個試驗點,除按不同處理操作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均相同。
1.2.5觀測項目
春茶、秋茶觀察新梢萌動期、一芽一葉期,一芽二葉期,一芽三葉期;芽頭密度,測定駐芽二、三葉芽重(百芽重),駐芽3葉長度,鮮葉產量等(用33.3cm×33.3cm方框對各小區(qū)按梅花型5點進行取樣,測試新梢芽密度、百芽重,并測試小區(qū)產量)。
1.2.6品質鑒定
聘請專業(yè)技術人員對各處理茶樣進行感官品質鑒定。
1.2.7農藥殘留檢測
對各處理干茶茶樣進行六六六、滴滴涕、聯(lián)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三綠殺螨醇、氯氟氰菊酯、樂果、敵敵畏、殺螟硫磷、乙酰甲胺磷、甲胺磷等殘留檢測。
2.1五種葉面肥對茶樹物候期的影響
由表1可知,處理A(愛多收9000倍)春茶、秋茶比對照新梢萌動期提早1天、一芽一葉期提早2天,一芽二葉期提早3-4天,一芽三葉期提4-5天;處理B(“農技牌”氨基酸復合微肥500倍)和處理D(髙樂葉面肥500倍)效果基本一致,比對照新梢萌動期提早1天,一芽一葉期提早2天,一芽二葉期提早2-3天,一芽三葉期提早3-4天;處理C(磷酸二氫鉀500倍)和處理E(46%進口尿素200倍)比對照新梢萌動期可提早1天,一芽一葉期提早2天,一芽二葉期提早2天,一芽三葉期提早3天;五種葉面肥對茶葉物候期的影響以處理A效果最明顯,處理B、處理D次之,處理C和處理E差一些。
2.2“農技牌”氨基酸復合微肥對芽頭密度、駐芽百芽重、駐芽3葉長度、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芽頭密度:處理A效果最明顯,芽頭密度比對照增加6.5%,處理B和處理D效果次之,芽頭密度比對照增加4.7%-5.2%,處理C和處理E芽頭密度比對照增加1.3%-1.4%,效果不明顯;
駐芽百芽重:處理B和處理D效果顯著,駐芽百芽重比對照增加9%左右,處理A效果次之,駐芽百芽重比對照增加5.4%,處理C和處理E駐芽百芽重比對照增加3.5%左右,有一定效果。
駐芽3葉長度:以處理A最長,平均長度達到5.05cm,比對照增加18.8%,處理B和處理D次之,平均長度達到4.8cm左右,比對照增加12%左右,處理E平均長度達到4.55cm左右,比對照增加7%左右,影響較小,處理C影響很小。
鮮葉產量:處理B和處理D增產明顯,鮮葉產量比對照增加15%以上,處理A效果次之,鮮葉產量比對照增加13.8%,處理C和處理E效果差些,鮮葉產量比對照增加5%左右。
綜上所述,五種葉面肥對鐵觀音茶葉芽頭密度、駐芽重量、駐芽長度、鮮葉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芽頭密度以處理A效果最明顯,駐芽重量和鮮葉產量以處理B和處理D效果最好,處理C和處理E對芽頭密度、駐芽百芽重量、鮮葉產量影響相對弱些。駐芽3葉長度以處理A最長,處理B、處理D、處理E次之,處理C影響最小。
表1 葉面肥對茶樹物候期的影響
表2 不同處理對茶樹駐芽重量、芽頭密度、鮮葉產量的影響
2.3對茶葉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表3可知,處理F(對照)毛茶外形條索緊結、砂綠明,湯色黃綠明亮,香氣濃郁,滋味醇厚鮮爽,葉底軟厚亮平均得分92以上;處理A毛茶條索較松、暗綠,湯色黃綠,香氣清飄,滋味平和,葉底軟薄,平均得分86分以下;處理B、處理D、處理E毛茶條索尚緊結,湯色黃綠或淺綠,香氣清高或清純,滋味平和,葉底軟薄,平均得分86-88分左右;處理C和對照差別不大,影響不明顯。結果顯示,處理A、處理B、處理D、處理E對鐵觀音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都有一定負面影響,而處理C影響不明顯。
表3 不同處理對鐵觀音感官品質審評得分結果
2.4茶葉農殘抽檢結果
由表4可知,抽檢的茶樣農殘均未超標,屬于合格產品。所抽檢的茶樣均未檢出六六六、滴滴涕、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三綠殺螨醇、樂果、敵敵畏、殺螟硫磷、乙酰甲胺磷、甲胺磷等殘留。抽檢的六個處理茶樣中均含有聯(lián)苯菊酯、氯氟氰菊酯,但是含量低微,均在標準限量值以內,六個處理茶樣檢測到聯(lián)苯菊酯含量都是0.02,小于標準限量值≤5,氯氟氰菊酯含量在0.14-0.16之間,小于標準限量值≤3。
表4 不同處理鐵觀音茶葉農殘抽檢結果
2.5病害發(fā)生情況
根據(jù)觀察,試驗點各處理之間病害發(fā)生情況沒有明顯差別。
3.1促進茶芽萌發(fā)、提早開采
五種不同類型的葉面肥作為鐵觀音茶樹根外追肥,不論春茶、秋茶均促進茶芽萌發(fā),可使茶樹物候期提前2-5d,特別是噴施愛多收9000倍、“農技牌”氨基酸復合微肥500倍、髙樂葉面肥500倍茶樹物候期提前4-5d,可以用于調節(jié)春茶采摘期,提早開采,避開采摘峰期。
3.2增產效果明顯
五種不同類型的葉面肥都能夠提高鐵觀音茶葉芽頭密度、駐芽百芽重,對春茶、秋茶鐵觀音均有明顯的增產效果。特別是噴施愛多收9000倍、“農技牌”氨基酸復合微肥500倍、髙樂葉面肥500倍增產效果顯著。
3.3鐵觀音毛茶品質負面影響
愛多收9000倍、“農技牌”氨基酸復合微肥500倍、髙樂葉面肥500倍、46%尿素200倍四種葉面肥作為鐵觀音茶樹根外追肥,不論春茶、秋茶對鐵觀音毛茶品質負面影響較大,對鐵觀音毛茶的外形、香氣、滋味、湯色、葉底都有一定負面影響,主要是噴施后鐵觀音新梢葉片變寬變薄、節(jié)間變長,不利于鐵觀音曬青、搖青、走水做青工序,影響鐵觀音質量。因此鐵觀音生產上建議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葉面肥、氨基酸類葉面肥、復合營養(yǎng)元素葉面肥、大量元素N葉面肥等類型葉面肥。
3.4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對鐵觀音品質影響不大
磷酸二氫鉀500倍葉面肥作為鐵觀音茶樹根外追肥,對鐵觀音品質影響不大,主要是當?shù)夭鑸@追肥大量施用N:P:K=15:15:15復合肥,茶園磷、鉀肥水平較高,茶樹不缺磷鉀肥。磷、鉀肥充足的茶園考慮到勞力、噴施工資、殘留風險等因素不建議施用。
3.5農殘影響小
試驗表明:五個葉面肥作為鐵觀音茶樹根外追肥不論春茶、秋茶農殘檢測數(shù)字相差很小。說明噴施葉面肥對農殘影響不大。
參考文獻
[1]向永生,孫東發(fā),袁利群里,李明偉,黃飛躍.不同類型葉面肥噴施茶葉效果研究[J].福建茶葉2006(2):23-24
[2]倉梅芹,成浩,曾建明.茶樹葉面肥研究應用概況[J].中國茶葉2008 (1):11-13.
[3]林顯琛.五種葉面肥對茶樹增產效應的對比試驗[J].茶葉科學技術2012(2):12-14
作者簡介:陳宗欽(1964-),男,農藝師,主要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