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瑩(黃河科技學院體育學院武術系,河南鄭州450063)
?
茶文化與中國式摔跤競技的“生命”碰撞
馬瑩
(黃河科技學院體育學院武術系,河南鄭州450063)
摘要:茶文化精神內涵豐富而又深刻,一種可以覆蓋全民大眾的高雅文化,它起源于中國。本文從中國古典儒家和道家角度分析我國茶文化表現形式及其存在意義,并相應地提出了中式茶文化與摔跤運動的“生命”碰撞的某些構想,基于茶文化提煉的哲學觀點深入剖析摔跤運動的精神本質,對提高中國式摔跤競技運動的技巧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茶文化;中國式;摔跤
茶文化無疑是人類文化長河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通過對它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我們能夠看出中式茶文化與西方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茶文化作為藝術、文化的組成部分,從物質表象可以深入的挖掘出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
現在茶文化藝術主要集中體現了人類自覺的生命意識,其表現的存在價值則在于它反映了特定時期下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群體心態(tài)。中西方由古至今在文化背景上都具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在茶文化形式上產生的差異自然在所難免。
1.1儒家眼里的“茶文化”
我國受儒家學派的影響極深,儒家正統(tǒng)禮樂精神對國民的價值觀念產生了兩千多年的影響,這使得我國在看待茶文化問題上與現代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理解。儒家奉行“中庸”之道,尤以“致中和”為甚,講究天地萬象均可各得其所。中國人往往將其作為一種最為理想的和諧境界。“文質彬彬,然君子”,在生理、心理和倫理等方面實現最高水平的和諧與統(tǒng)一。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道,注重人格德行的修養(yǎng),而茶道就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完美的將仁禮、修身養(yǎng)性的境界進行結合與統(tǒng)一。在唐代曾有儒家大家提出了茶在思想方面的四德,其中茶道中的敬茶用來表達對客對長的敬意,體現自身禮儀風度,即“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其次茶道以“和”作為最高境界,用于調節(jié)人際關系,讓人謙遜、平和,以禮儀致和,即“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最后茶平凡無奇,淡而悠遠,品茶來體現節(jié)儉清廉,正如君子之交。
1.2道家眼里的“茶文化”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營造了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絕佳的精神生活處所,那無疑就是一個充溢著自然和諧之美的茶文化空間。另外,對于中國古代文人來說,理想的茶文化空間環(huán)境并不單單是指茶文化要與自然的清幽與美麗想協(xié)調,也要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這也側面反襯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融洽氛圍。這也是古人在茶文化領域空間形象建構中想要突出的一點,在當時人的眼中,理想的茶文化表現形式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人們依賴自然更好的生存,同時也需要茶文化為自然增添生機。
“自然”源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睆倪@里我們能理解“自然”一詞具有兩層含義,即天地萬象和初本之性。天地萬象指的是整個世界、整個自然界;初本之性則指人從世界中獲得的啟示,是一種升華現象。自然原本就是一種生命的具體表現,遵循自然便是對生命的尊重。從中國文化特征來看,“生”是一種最高級的自然品格——“天地之大德曰生”。
1.3茶文化中的辯證法則
茶文化的表現形式可以視為藝術的范疇,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時不僅要有歷史、文化的觀點,更要有人文自然的觀點,茶文化藝術研究要通過殘存的片斷去認識整體。縱觀我國茶文化歷史,各朝代、各時期都構畫出具有各自特點的茶文化空間,盡管其中都有其不同的建構形式,但相同點在于這些茶文化形象的建構不僅是對現實自然環(huán)境破壞的補償,也有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想象,這點與現在茶文化中“自然與人文”交融理念不謀而合。
“清”與“靜”二者互有聯(lián)系,通常認為,“清”即是描述人格,也能描述物境。人格高尚飲清清茶湯寓意清高呼之欲出。而“雅”則表義雅俗共賞,諸如環(huán)境、茶具、茶客和形式都需雅致,無雅不談茶藝、不談文化,顯然更談不上追求茶道精神。
摔跤運動是一種較為古老的體育競技項目,據傳說在中國黃帝時代便有摔跤運動。中國式摔跤的技巧非常豐富,常以出其不意、順勢而為和以巧取勝示人。中國式摔跤運動注重于技巧運用,“斗智不斗力”、“借力打力”和“四兩撥千斤”是中國式摔跤最為常見的競技招式。
2.1競技運動特點
中國式摔跤運動有如背、別、擰、摟、涮、纏、入、崩、彈、里勾腿和勾腳等諸多實戰(zhàn)技法,有“大絆三百六”和“小絆賽牛毛”的說法。而中國式摔跤運動比較常用的器械有大小棒子、皮條、石鎖、鐵鏈子、花磚、地坪、沙袋、擰子、滑車等,運用以上器械可以加大鍛煉力量和速度。
2.2摔跤競技蘊涵的博弈論
古往今來,博弈思想貫穿人類文明上下幾千年,在原始社會時期,為了生存人們與野獸進行博弈斗爭,在古代文明時期,人們?yōu)榱巳后w或個體的利益進行博弈,在現代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依舊在進行博弈。
在博弈過程中,人類社會在不斷的進步,人類文明在不斷發(fā)展。中國式摔跤歷史悠久,主要是以滿族摔跤為基礎不斷汲取各方競技文化優(yōu)勢而形成的一項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富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豁達的民族文化特點,同時摔跤不僅僅是兩個運動員的技能比拼,更是一場全方位的博弈,雙方采用的技巧為博益策略,無所謂失敗,均有得失為博弈均衡。
茶和摔跤運動都是文化,文化即生命。盡管表面看來茶文化與中國式摔跤大相徑庭,但是茶與摔跤運動在文化方面卻存在著諸多雷同的“精髓”,茶道中講究一種入世精神,借茶養(yǎng)廉,借茶述志,更講究“以天下為己任”的自強不息的精神,而摔跤亦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武會友,保家衛(wèi)國,對國家人民有著一種使命感。
3.1動靜結合的戰(zhàn)術思想
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并且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人們推行儒家思想,崇尚儒家思想中庸和諧的文化涵養(yǎng),講究仁義禮智信的文化品質,但是中國式摔跤是運動員盡情宣泄激情和展現競技狀態(tài)的過程,作為一種博弈性質的文化卻得以傳承千年,不禁讓人有些費解,同時這一點上,茶文化與摔跤運動貌似難以得到統(tǒng)一。其實不然,我們靜心思考一下便會發(fā)現,茶是靜的,摔跤是動的,動靜結合,動靜相宜,也是可能的。
同時細細考究中國式摔跤,其文化和技巧所表現出的狀態(tài),不僅僅西方體育那樣講求激烈的對抗,更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融入了一些表演的手段和方式,形成具有觀賞性的摔跤形式,具有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中庸、和諧的特點,在思想文化方面與茶道的儒家思想不謀而合。在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理論中,儒家主張“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觀點。在這一點上,中國式摔跤又與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達成統(tǒng)一,因此中國式摔跤以技擊為主,而不贊成憑借力量取勝。
3.2勇于拼搏的戰(zhàn)斗精神
中國式摔跤是起源于遠古的戰(zhàn)爭時期,伴隨著中華民族文明和自然經濟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最初階段由于缺少武器,但是為了生存,人們與野獸的頑強斗爭中,與強敵頑強斗爭,勇于拼搏,所以在當時斗爭過程便衍生出來肢體格斗的斗爭方式,于此同時為了增強自身實力,各個部落都開始了肢體對抗的訓練,慢慢地就產生了摔跤的雛形,即使在后來出現了武器,摔跤在戰(zhàn)場上依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摔跤本身就是一種勇于拼搏的戰(zhàn)斗精神的代表,是一種鼓舞士氣、團結將士的主要競技活動。中國式摔跤講究技巧性,更有以柔克剛的技藝精髓。這種摔跤的技藝精髓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內在意志品質比外在先天身體條件重要的思想,即使是身體上的弱智在面對強敵時依舊可以通過技巧彌補自身不足,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中國式摔跤不僅觀賞性好、實戰(zhàn)性強,還蘊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戰(zhàn)斗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將中國式摔跤文化傳承下去。
3.3摔跤競技的升華“武德修養(yǎng)”
學習摔跤的人,最為重要的不是你技藝水平有多高,而是在于武德達到何種境界。倘若某個摔跤選手技藝水平非常高,但不具高尚的武德,也會為人所不恥,受不到他人的尊重。而武德高尚之人,往往會將此項競技運動作為一種自身事業(yè),將推廣社會當作職責,與人切磋,博取眾家之長,以武會友,不斷精進技藝,相互學習,相互交流。
中國式摔跤更加注重武德的培養(yǎng),講究點到即止的競技規(guī)則。同時崇尚老子的主張“不盈”、“不爭”,講究“道法自然”的觀點,注重自身修養(yǎng),尊師重教、強化對他人的認可和學習。正如茶文化所崇尚的思想理念,把追求人性的修養(yǎng)、注重人格德行的培養(yǎng)的茶文化作為武德的核心思想,追求競技與道德的相互結合和共同發(fā)展,更加注重自身涵養(yǎng)的提高,重視對自身身體的感悟,以人為本,以仁德為本。這種思想觀念的培養(yǎng),這種茶文化與中國式摔跤文化的相互融合碰撞,大大降低摔跤運動的對抗性,形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中國式摔跤技術文化體系。
中國茶文化最為深刻的精神內涵,也是一種可以覆蓋全民大眾的高雅文化,它起源于中國。透過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去理解我國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并相應地提出了中式茶文化與摔跤運動的“生命”碰撞的某些構想,基于茶文化精神角度深入剖析摔跤運動的精神本質,并提出一系列建議旨在提高摔跤運動的運用技巧。
參考文獻
[1]沈佐民.試論中國的茶道[J].茶業(yè)通報,2012,(02):44-45.
[2]柯慧俐.通過中日茶文化的對比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道文化的影響[J].文學界:理論版,2011,(08):12-14.
[3]孫慶國,楊秀娟.中國式摔跤實戰(zhàn)中主動進攻時機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02):122-124.
[4]龔正偉,石華畢.中華武術武德的源起及基本精神[J].倫理學研究,2013,(06):120-124.
[5]趙亮.論高校傳統(tǒng)武術教學中的武德培養(yǎng)[J].當代體育科技,2012,(34):102-102.
作者簡介:馬瑩(1983-),女,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式摔跤教學與訓練。